美文网首页读书
荀子,后圣精魂似幽兰

荀子,后圣精魂似幽兰

作者: 落笔成思 | 来源:发表于2023-03-02 10:47 被阅读0次

    去年十月份国庆期间,我有幸参加了兰陵县第四届“荀子文化节”,跟随县里一些专家、学者一起去荀子庙里祭奠了后圣荀子。今日读《兰陵留香》时,刚好看到一篇有关于荀子的文章,便摘抄了下来。内容如下:

    世人对荀子的记忆,大多来自初中时代的那篇《劝学》课文:“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但是,很少有人能真切地了解荀子的人生,更鲜有人会问:这位一度被“逐出”孔庙的儒学后圣,究竟经历过怎样的生命时光?

    兰陵古镇,兰陵县历史人文的高光区,荀子坟冢肃然立于田野间。或许是阴雨绵绵的缘故,整个墓园都透着冷冷清清、凄凄切切的气氛,长青的松柏、婆娑的杨树竟也显得那样孤单。

    站立于中央甬道,一道巨擘门如镜框一般,将远处供奉着荀子塑像的后圣殿镶嵌在视野里。我的心中,陡然涌动起别样的感情:后圣荀子,他的归处在兰陵。

    太史公司马迁著就的《史记》中,关于荀子的记述还不足两百字,却在短短的语句间写明了荀子的生平坎坷,也留下了一个谜。太史公说,荀子是五十岁时才游学齐国。这让一些后代学者难以相信:以荀子之学识,不该到了胡子一大把的时候才前往稷下学宫求学。所以很多人认为,这是《史记》在传抄过程中的一个谬误,把“十五”写成了“五十”。他们坚信,荀子初出茅庐,游历天下时应当还是个意气风发的少年。

    但我并不觉得这是个值得争论的话题。纵然荀子五十岁时入覆下学宫,他也能坦坦荡荡地站立于学宫正堂,同来自列国的学者大家们论道讲学。尽管当时的稷下学官有高谈阔论的邹衍、智多善辩的邹爽,还有议论不绝的淳于髡,但都不能妨碍荀子“最为老师”的实力展现,他凭借真本事三度出任稷下学宫的祭酒(学宫主官)。

    然而,就是在这“三任祭酒”的字眼里,我体味到了荀子实践理想之路的艰难。因为齐国的公卿们并不认同荀子的理论,他们的谗言导致了荀子几度被罢去祭酒之职。荀子无奈远走他乡,周游列国,只想找到一个可以实施自己主张的地方。

    公元前255年,年近花甲的荀子终于遇到了他的伯乐——楚国相国、春申君黄歇。也是在那一年,他以兰陵令的身份来到了这片芬芳酸郁的土地。虽然楚国的三闾大夫屈原曾为兰陵命名,却从未有机会在此施行自己的治国思想。而今,荀子却可以在兰陵一显身手了。

    尽管荀子极为推崇孔子的思想,认为儒家之学是最好的治国理念,更一直以孔子的继承人自居,但是,他依然清醒理智地总结、吸收了诸子百家的理论主张,一反儒家传统的“天命论”,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用独具特色的“明于天人之分”的自然观。“化性起伪”的道德观和“礼仪之治”的社会历史观治理着兰陵。

    史书上说,曾有楚国官员认为,兰陵是楚齐两国边界上的城邑。不应该交给荀子一个外族人管理。春申君因此想将荀子召回楚国都城任职,却被荀子看破了真相,挂冠而去。一个门客提醒春申君道:“伊开离开夏朝到了殷商,商汤称王而夏朝覆灭;管仲离开鲁国到了齐国,鲁国衰弱而齐国变强。荀子是天下贤能之人,他若是离开了楚国,只怕我们离灾祸不远了。”于是,春申君挥笔写就一封长信,用满纸的悔恨与歉意感动了荀子,坚定了他再任兰陵令的心意。

    荀子两度担任兰陵令,前后十八年间,他外停战事、内修政务,使得官吏清廉、百姓富足。眼看着兰陵真的要成为一片乐土,突降的变故却彻底击碎了荀子的梦。

    公元前238年,春申君被门客李园杀害。随后不久,荀子被罢去了官职,他的政治理想就此破灭。

    绕过墓园的后圣殿,荀子安眠的坟冢高大如丘,四周松柏环绕。墓前高高低低地立着两三块碑石,其中一块是清道光二十一年(公元1841年)兰陵县学里的几位生员共同捐立的“补建荀子墓碑”,碑文和署名已然模糊不清。另一块则是清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山东巡托周馥所立“楚兰陵令荀卿之墓”,碑侧有周馥捐俸重修荀子墓的记述。

    可面对这两块碑石,我脑海中呈现的却是五百多里之外的曲阜孔庙正殿:除了至圣先师孔子与配祀的复圣颜回、宗圣曾参、述圣子思、亚圣孟子外,汉代的董仲舒,宋代的程颢、朱熹,乃至明代的王阳明等人都有牌位,偏偏不见后圣荀子的名号。

    秦汉时代,荀子的地位还是很高的。西汉文学家刘向曾在《孙卿书录》里说:“兰陵多善为学,盖以孙卿也(两汉时因避汉宣帝刘询名讳,将荀卿称作孙卿)。”那个时代的兰陵人,都喜欢以“卿”为字号,以纪念荀子。

    宋神宗元丰七年(公元1084年)时,朝廷曾追封荀子为兰陵伯,配祀孔庙。但未出百年,随着南宋时程朱理学的兴起,理学家们针对荀子的“天人相分说”和“性恶说”展开了激烈的批判。明孝宗弘治年间,大臣张九功上奏《裨补名教疏》,认为荀子不配位列孔庙。至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明世宗最终下旨将荀子的牌位从孔庙撤除。

    我不太愿意想象,在此后漫长的岁月里,兰陵的荀子墓该是何等的寂寥清冷。只知道明代曾有个名叫李晔的文人前来拜谒时,留下了“古冢萧萧鞠狐兔,路人指点荀卿墓。当时文采凌星虹,此日荒凉卧烟雾“的诗句。

    李晔去后数百年,我怀着谦卑敬仰之情沿着荀子墓冢缓缓绕行,同着细雨滋润下的春草散发的青涩味,看坟边新生的刺槐和坟上盛开的雪紫色的二月兰。

    空谷幽兰,这是儒家子弟最高的品格象征,而我在兰陵的荀子感受到了这样的精魂,那是荀子的矢志不屈,也是他的自甘寂寞。

    罢官之后,荀子没有回到故乡,也没有再度出游,他选择留在兰陵。他用人生的最后光阴,将满腔壮志、满腹经纶都化作了《荀子》里的锦绣华章,把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扎在了兰陵,更将他的思想光芒留给了后世。他的两位弟子——李斯、韩非,在学习了荀子的“帝王之术”后,充实、发展了法家的思想理论,最终推动了秦国统一天下的进程,改变了历史的格局。

    荀子的地位再度被拔高,得益于近代思想家、戊戌变法领袖之一的梁启超。在他竭力推荐的四部国文必读书中,《荀子》位列第一。荀子墓园里的那扇巨擘门,就源于梁启超对荀子的至高评价:中国社会学之巨擘。而同时期的民主革命家章太炎也认为,孔子之后最能代表儒家发展创新的人物是荀子,“后圣”的尊称就是从章太炎而起的。

    走出荀子墓园的时候,我注意到广场上矗立的两根六棱形石柱,旁边的石碑上用朱红镌刻着“梦花笔”三个大字。这显然是取自诗仙李太白“梦笔生花”的典故,而广场外状元墙、状元桥的景观命名,更彰显着人们对学业有成、功成名就的强烈渴望。但我总觉得,世人对名利的趋之若鹜,竟越发烘托出荀子身后两千年的寂寞与苍凉。

    拍摄于2022年10月4日 拍摄于2022年10月4日 拍摄于2022年10月4日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荀子,后圣精魂似幽兰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krjl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