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想谈谈《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中第五个习惯“知彼解己”。
什么是“知彼解己”?
知彼解己就是首先寻求去了解对方,然后再争取让对方了解自己。
“知彼”是交往模式的一大转变,因为我们通常把让别人理解自己放在首位。大部分人在聆听时并不是想理解对方,而是为了做出回应。这种人要么说话,要么准备说话,不断地用自己的模式过滤一切,用自己的经历理解别人的生活。
“知彼解己”告诉我们“知彼”要先于“解己”。
为什么“知彼”要先于“解己”?
我们常常做的是表达自己,希望别人理解自己。其实大部分人这么做也是有原因的,个人认为主要缘于我们从小成长的环境,父母其实很少真正去理解我们、了解我们的需求,父母只是单纯地把他们认为好的东西强加给我们,而并不问我们是否愿意接受。在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个体,往往喜欢寻求理解与支持,就是心理学常说的,我们很多时候需要“被看见”。
基于此,你如果能“看见”你的沟通对象,那么他就很可能从内心接纳你,这个时候你再去表达自己,就很容易被理解和接受。
如何做到“知彼解己”?
“知彼解己”的关键在于“知彼”。
如何做到“知彼”?作者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方法“移情聆听”,由于“移情”在心理学中有其他意思,我下面会选取更为贴切的词语“共情聆听”来阐述。(在心理学里“共情“跟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更接近,这可能是翻译的问题。)
“共情聆听”是以理解为目的的聆听,要求听者站在说话者的角度理解他们的思维模式和感受。它的本质不是要你赞同对方,而是要在情感和理智上充分而深入地理解对方。
“共情聆听”不只是理解个别的词句而已。据专家估计,人际沟通仅有10%通过语言来进行,30%取决于语调与声音,其余60%则靠肢体语言。所以在倾听的过程中,不仅要耳到,还要眼到、心到;用眼睛去观察,用心灵去体会。
在倾听时注意以下三种不利于沟通的倾向:
价值判断——对旁人的意见只有接受或不接受。就是要求我们不做评判
好为人师——以自己的经验提供忠告
自以为是——依据自己的行为与动机衡量别人的行为与动机
“共情聆听”是“知彼解己”的基础,它是心理咨询中的基本技术,但对初学者来说并不容易掌握,还需要我们常常地自我觉察和不断地练习。
对于“解己”,作者认为“品德第一,感情第二,理性第三”集中体现了让他人理解自己以及有效表达自己的精髓。品德指的是你个人的可信度,是人们对你的诚信和能力的认可,是人们对你的信任,是你的情感账户。感情指的是你的共情能力,说明你能通过交流迅速理解他人的情感。理性是你的逻辑思维能力,即合理表达自己的能力。
请注意这个顺序:品德、感情、理性。首先你本身的品德,然后是你同他人的关系,最后是你表达自己的能力,这是另外一种重要的模式转换。多数人习惯直接用逻辑表达自己,意图说服别人,却从来没把品德第一,感情第二放在心上。
表达自己并非自吹自擂,而是根据对他人的了解来诉说自己的意见,有时候甚至会改变初衷。因为在了解别人的过程中,你也产生新的见解。
先理解别人。在问题出现之前,在评估和判断之前,在你表达个人观点之前,先理解别人,这是有效的相互依赖关系中最有用的习惯。
当我们真正做到深入了解彼此的时候,就打开了通向创造性解决方案和第三条道路的大门。我们之间的分歧不再是交流和进步的障碍,而是通往协同效应的阶梯。
在“知彼解己”的路上,与你共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