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定会写一个好故事(好文章)的!”
好多作者都是以这样的想法开始,头顶一个卡通灯泡,等到备好纸墨或者键盘后却又是一个急刹车。
“可是,我该写点什么呢?”
绞尽脑汁却无从下笔的时刻,就是作者们所谓“没有灵感”的时刻。
那到底什么是灵感呢?
美国作家、写作导师娜塔莉·哥德堡在《写出我心:普通人如何通过写作表达自己》是这样说的:
要将经验自意识中筛选出来,需要一段时间。好比说,热恋当头很难写恋爱,因为此时我们失去了洞察力,只会讲‘我在热恋’。
描写我们刚搬过去的城市也并非易事,它尚未进入我们的身体。纵使我们已能开车去药房不至于迷路,也尚且不算了解我们的新家,因为我们仍未在那里度过三个冬天,没看过湖上的野鸭秋去春返。
海明威坐在巴黎的咖啡馆里写密歇根。‘或许离开了巴黎,我可以写巴黎,就像在巴黎的时候,我可以写密歇根。我并不晓得当时犹嫌太早,只是因为我还不够了解巴黎。
那些作者们公认的“灵感”,就是在写作意识中将要化为经验,却未能化为经验的部分。
就连伟大如海明威也承认,作者需要在准备充足后下笔写作。那么身为普通作者的我们,大可不必为了“找不到灵感”而焦虑烦恼。或许是我们的主题找错了,我们渴望描写的东西还仍停留在“意识”阶段,仍未内化为“经验”,未能通过笔尖流畅到纸上。或许是我们还缺乏一些小技巧,没能养成把意识转化为经验的习惯。
我闻过世界上最香的花朵,我喝过世界上最甘的红酒,我吃过世界上最美味的牛肉,我看过世界上最开阔的景色,我听过世界上最优美的歌曲。
我们的感官懒惰的接收这一切,然后在写作的时候,大脑勤奋的把这些经验从混沌的意识中筛选出来。娜塔莉·戈德堡形象地称这一过程为“堆肥”——我们将记忆和感受丢给大脑,予以时日,待它发酵,最终成为一个故事或文章的灵感。
写出我心 娜塔莉·戈德堡
那么,下个问题来了。
如何快速提取“灵感”呢?
灵感来源于意识,如何锻炼从意识中提取灵感的能力,并熟练的运用它,不同的创意写作书都给出了不同的方法。
我认为所有方法都可以分为两种:主动输入与提取练习。
主动输入又可以分成两个部分,行千里路,读万卷书,即生活和阅读。
臧克家在《京华练笔三十年》中曾说,“生活枯竭,灵感不来,虽然有诗,但好的不多。 ”
作家为了迎接灵感到来的奇妙时刻,生活的经验是不可或缺的。经验如何积累,各人各有不同,
安托万·德·圣·埃克苏佩里的飞行员经历让他写出了《小王子》,
乔治·奥威尔在印度殖民地的生活经历成就了《1984》,莫言没有农村十年的下乡经历,也写不出 《红高粱家族》 。
美国著名畅销书作家,《肖申克的救赎》《闪灵》的作者,史蒂芬·金,在《写作这回事:创作生涯回忆录》 中曾描述了每个故事的创意和灵感来源。
《沙丘》(The Dune)讲的是即将死去的人们的名字会显示在一座沙丘上面,我是在佛罗里达州海滩上遛狗的时候突然想到这个点子的。
还有些创意的源头同样不可思议:对巴士上一个女人的惊鸿一瞥、和儿子打赌输了、和妻子在Applebee’s餐厅吃饭,看到一个男人给一起用餐的长者切牛排……
《小小的绿色痛苦之神》的灵感则是来自1999年那场差点要了命的车祸,以及其后漫长的恢复期。
既然个人经历如此独特,无法复制,那我们只谈谈阅读输入。
我在这里讲的阅读,并非简单的翻书,而是有意识的寻找资料,提取书中的元素,内化到自己的知识体系中。
想要为了写作去学习阅读的技巧的话,读这一本就够了。
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 奥野宣之
奥野宣之在日本被称为“笔记本作家”,他曾在10年内用掉了188个笔记本,同时出版多部畅销工具书,十分高产。他提倡的葱鲔(wei)火锅式笔记,在记录阅读内容的同时强迫读者以仿写、评论的方式进行思考,尽可能的将意识中模糊的“感受”转化为清晰的“观点”。
我见栀子花香,只见得它香的比其他花朵更浓更烈,但汪曾祺老先生除了浓,还能看出点别的东西。
栀子花粗粗大大,色白,近蒂处微绿,极香,香气简直有点叫人受不了,我的家乡人说是:“碰鼻子香”。栀子花粗粗大大,又香得掸都掸不开,于是为文雅人不取,以为品格不高。
栀子花说:“去你妈的,我就是要这样香,香得痛痛快快,你们他妈的管得着吗!
你看,一句国骂,把自由主义的核心讲得明明白白,读者看得也爽快。这句观点是从“读香”中来,这也是奥野宣之在《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中所表达的核心思想,要养成形成自己观点和看法的习惯。
这也是灵感的组成部分:快速从意识里明晰观点与看法的习惯。
在现代奉行中庸哲学的社会中,不必认真思考,佛系生存仿佛是一条看起来最佳的生活方式,所以大部分人并没有思考的习惯。“有想法,没立场,还坚定。”差不多是大部分人日常生活的写照。
但作者不是这样,要想成为作者,有明晰的表达欲、坚定的个人看法是不可或缺的,但这种坚定不能偏激,必须足够包容,才值得去写,文章才有价值。
天生就对写作有着常人所不能及之敏感的天才气质并非无法复制。多萝西娅·布兰德在《成为作家》中是这样定义作家气质的。
天才作家的气质是这样的:
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尚能保持孩童般的天性和敏感,还保有“天真的眼神”,这对于作家至关重要。具有对新事物好奇敏捷的反应能力,对旧事物记忆犹新的能力,好像每一个生命的印迹和特征都是刚刚脱胎于造物之手一样新奇,丝毫不会觉得了无新意而快速将它们归类存档,放入干巴巴的记忆里;对环境变化的感受如此迅速敏锐,枯燥乏味一词对他毫无意义。对于亚里士多德在两千多年前说的“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他总是在悉心观察。这种新奇的反应能力对天才的作家而言至关重要。
成为作家 多萝西娅·布兰德
如何催生这种敏感,并养成习惯呢?
答:头脑风暴和写作顺序转盘
现代人对于头脑风暴来说都不陌生,那写作顺序转盘是什么呢?
美国写作导师多萝西娅·布兰德在《完全写作指南》中提出了顺序转盘的概念,认为写作的六个步骤:目标-读者-头脑风暴-组织-写初稿-修改,可以随心开始,自由组合。
写作顺序转盘
在随机的转盘式写作中,一切步骤都是不必须的规则,你甚至可以在写完初稿后再列提纲,找到自己的文章主旨或小说寓意,继而清晰自己的“灵感”到底是什么。
写初稿前必须先列提纲吗?
不,如果提纲不适合你,大可不必这样做。
有很多人都喜欢先写初稿,然后开始“列反向提纲”,在列反相提纲的时候,你想表达什么,这就像拿着已经写好的初稿、标记出自己实际都写了哪些内容,你可以逐段写出中心大意。
列反向提纲可以帮助你检查文章组织是否合理,看看是否需要返回头重新排列内容。这种方法还能够暴露出你的信息漏洞,对于这些漏洞,你可以通过头脑风暴将内容再补充进去。
你看,从混沌中写出“灵感”,也是个不错的选择。
完全写作指南 劳拉·布朗
最后,我需要几个灵感,才能写出一篇好文章/小说呢?
加拿大写作导师 布兰登·罗伊尔在《一本小小的红色写作书》中说,
“三”是个神奇的数字。思考围绕三个关键观点或概念构建你的文章。
一本小小的红色写作书 布兰登·罗伊尔
电影编剧宝典《救猫咪》,也是以三幕剧为基本结构衍生出“节拍器”这十五个剧情节点的。
实质上,当我们终于走到提笔写作这一步时,“灵感”这个词语并没有那么邪门。
有人说,写作在写自我,也有人说,写作不过是无用之物,写作的意义自会在写作的过程中产生,写作是如此自由且不需成本的事。其实大可不必等到灵感闪现的那一刻。即使是终生追求实验性小说的米兰·昆德拉,也曾在《小说的艺术》中如此说道。
对自我的探究总是而且必将以悖论式的不满足而告终。
我们越来越受到外界的制约,受到任何人都无法逃避的处境的制约,而且这些处境使我们越来越变得人人相似。
有什么办法可以不通过心理去把握自我?把握自我,在我的小说中,就是意味着,抓住自我存在问题的本质,把握自我的存在密码。
描述灵感有很多奇妙的词汇,灵光一闪,瞬间洞察,奇妙的顿悟。
所以我们常常给作家贴上“天才”的标签,认为作者不过是受了上帝的赏赐才拥有了书写人世的能力。
有灵感固然是好事,但灵感并非一个作家开始写作的必要因素,希望我们都能在写作时抓住灵感,体验着天赐的美妙时刻。也能在抓不住灵感时,回归到写作中去,不忘提笔时的欢欣与冲动,不被焦虑所累,不一味的纠结于灵感的闪现与幸运的降临。
毕竟写作这件事里,每个自我都应该拥有无限的自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