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白登之围后,西汉暂避锋芒,休养生息,采取和亲无奈之举。到汉元帝时,146年之间,西域和亲的女子十余名,史上有名的仅有细君公主,解忧公主与王昭君。可能是细君公主到匈奴4年便香消玉殒,较之解忧公主在西域近50年,从《资治通鉴》上看,有关解忧公主的内容多得多,至于王昭君,有关内容不到50字,而且主要是介绍呼韩邪单于来朝“自言婿汉氏自亲”于是“帝以后宫良家子王嫱字昭君赐单于”。不过是轻轻带过的噱头,请注意,王昭君并非和细君,解忧都是公主,而是“良家子”出身平民的女子,选美来到“见不得人的地方”(《红楼梦》中皇妃元春语)深幽如海的后宫。与前两位出身皇家宗室“翁主”相比,门第之差不可比拟,这两位王室千金又以皇上女儿“公主”身份出塞西域。是的,三人都不幸,都在耄耋老矣丈夫乌孙王死后,按当地习俗“父死娶母,兄死娶嫂”,都忍辱负重嫁给丈夫另一个老婆生的儿子,但解忧第二次嫁小叔,第三次近60岁才嫁丈夫的儿子,应该比王昭君更为悲惨,更令人同情。另外解忧公主和第二个丈夫同心同德抗击匈奴,与汉朝援兵联合作战,鼓励丈夫直捣匈奴营帐,匈奴残兵伏地降服,从此一蹶不起,赢得北方边疆几十年安宁和平,可谓如曰中天。但是,后来王昭君的名声却压过细君公主,远超解忧公主。
在王昭君故乡(也是屈原的故里)三峡之邻的香溪河畔,胡适慨叹“我们中国几千年以来,人人都可怜王昭君出塞和番的苦楚,却没有一个人晓得赞叹王昭君的爱国苦心”。在内蒙呼和浩特昭君墓旁,翦伯赞赋《游昭墓六首》,其中“黑河青冢两悠悠,千古诗人泪不收”。“和亲本是汉家策,出塞如何怨画师”。“何如一曲瑟琶好,鸣镝无声五十年”。“死去有灵应一笑,红旗飘荡大青山”。他还说“王昭君已经不是一个人物,而是一个象征,一个民族友好的象征;昭君墓也不是一个坟墓,而是一座民族友好的历史纪念塔”。传说昭君去世后,远近农牧民纷纷用衣襟包土,一包包一趟趟,去而复始,垒起这座昭君墓。
关于诗中的“青冢”,是王昭君墓的美称,杜甫诗曰“一去紫台连溯漠,独留青冢向黄昏”。也是一个传说,凉秋九月,塞外萧瑟,北草皆白,惟昭君墓草色青青,故称“青冢”。寄寓人们对王昭君仰慕神往之情。关于昭君墓据说十余处,就连山西朔州雁门关脚下也有一座“明妃之冢”。据众多历史资料发掘,似乎更应是“青冢”。可见“昭君自有千秋在”。
关于“出塞如何怨画师”,出自《后汉书》。说汉元帝准备以宫女五人赐呼韩邪,入宫几年的王昭君,连皇上的面也没见,“积悲怨”。当以美艳绝伦的姿容出现时,汉宫失色,左右皆惊。“帝见大惊,竟欲留之,而难于失信,遂于匈奴”。《世说新语》添油加醋,写画工毛延寿因王昭君拒赂,“遂毁其状”,帝见惜之,遂杀毛延寿,以泄忿懑之情。于是乎,文人墨客口诛笔伐,据说为王昭君写的诗词五百零三首。“图画失天真,容华坐误人,君恩不可再,妾命在和亲”。元代马致远的杂剧《汉宫秋》,明传奇《和戎记》杂剧《昭君出塞》皆以笔为媒,绘声绘色,想像丰富,创造迥异,使王昭的形像呼之欲出,妇孺皆知,诸如此类不一一赘述。
关于“何如一曲瑟琶好”,也是大有来头。首先是中国四大美人“沉鱼(西施)“落雁(王昭君)闭月(貂蝉)“羞花”(杨贵妃)故事来历。记述深宫幽怨的王昭君,几年过后,从情窦初开小妞到韵味十足美女,仍是待诏宫女。风华绝代的她离开繁华的帝京,前往荒凉的胡地,将陪伴一个比他大好多垂垂老矣的乌孙王,目睹一望无际荒凉不毛的大漠,耳闻天下群雁飞过的叫声,无限感伤的情怀,浓重深郁的乡愁,悲凉无比的憧憬,在马上环抱瑟琶,弹出滿腔悠怨的《出塞曲》,声声肝肠寸断,天上的大雁也被这如花美貌女子凄婉的瑟琶声惊吓断魂“扑扑”落地,发出垂死哀鸣,于是便有“落雁”美貌的说法。杜甫有诗为证“千载瑟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李白也不甘示弱“明君拂玉鞍,上马啼红颜”,虽无瑟琶一说,但王昭君凄凉的心,惨淡的景,算是一绝了。
“鸣镝无声五十年”,有点夸张,因为在王昭君出塞时,匈奴己雄风不再,加之呼韩邪与哥哥郅支单于反目,解忧公主一役,其兄头颅被汉将砍掉拿到京城准备悬首示众,弟弟又伏汉称臣,可以说匈奴已是强弩之未,对汉造不成多大威胁。但出身平民的王昭君和农牧民打成一片,带去中原先进文化,把刺绣和纺织带给沙漠,结束西域只穿牛羊皮的历史,功莫大焉,如先生言,王昭君,是促进民族友好的象征,确是名之实归。
如上所述,提到和亲,王昭君如雷灌耳,那么为什么史书记载不如解忧详,出塞不如细君早,又不是王室千金更不是公主头衔,名声却比二人更响,连小学,中学,大学语文教科书中都介绍王昭君的事迹或有关诗句,令古今文人墨客不遗余力为之讴歌赞颂与摇旗呐喊呢?
我想,一是从古至今人们同情弱者心理效应。正因为王昭君出身平民,付出青春,深宫幽怨好几年,没有尊贵名分,出塞西域,更没有公主显赫头衔。二是内心深处的崇美情愫。国色天香的民间女子,远嫁异域,荒废青春,怎令天下男儿扼腕长叹。其三,生死离别,哭哭啼啼,大家闺秀,人们看腻了。王昭君主动出塞,,三千佳丽视之畏途,而昭君主动献身,孤傲鹤立,更令中国男儿眼前一亮。如此,怜香惜玉和同情暖心的结合,使千古文人乐此不疲的寻觅,三更灯五更鸡的撰写,抒展丰富翅膀的想像,把这种怀念敬仰之情,一代一代传下去,沿历史长河一路走来,描述,吟咏,赞叹,演唱。于是乎,一股王昭君热汹涌澎湃,势不可挡,“有大功于国家,以正气还天地”的美女王昭君,青史留名,后人颂扬,永远活在人们心中,也就不足为奇了。
2023年2月14日于上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