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叶开老师的书《写作课》上,有这样的一种写作训练:
“现在我们随便找一个词,比如“树叶”或者“AlphaGo”。拿到这个词后,给你们三分钟,以“树叶”或者“AlphaGo”这个词开头,拿起笔来,开始往下写,不能停顿,不能思考,不能判断,一直不断地写,想到什么就写什么,写得越连贯越好。同学们要释放自己,打开自己,不要被各种规矩约束,可以想到什么就写什么。”
看书时刚看到这里,觉得是挺有意思的一种方式,那么我也就不做思考,直接以“树叶”这个词来进行联想,看自己可以写一些什么东西。
树叶在春天是绿色的,到秋天就变成了黄色,并一片片地飘落到地上,代表着四季的更替。
记得我们小时候,总会喜欢收集各种各样的树叶,夹在我们的书本当中作为标本。当然,除了树叶,还会有一些五颜六色的花朵。有一种树叶,类似于现在很多人喜欢种植的小盘“肉肉”植物,叶子比较厚,胖胖的,名字叫做“落地生根”。这种叶子边缘的凹陷处,在潮湿的环境,会长出一些根须。假如我们把它放到湿润的泥土地上,并掩盖上薄薄一层泥土,它就会长出根须,长成一棵植物。这就是为什么它叫“落地生根”的原因。由于这种特性,这种叶子自然就会成为我们书本的常客,只可惜,当它被我们所“宠幸”的时候,就是它生命结束的时候了。
我喜欢的另一种树叶,应该是属于枫叶。其实在我们老家的地方,枫叶并不多见。我比较喜欢枫叶的原因,估计也是大多数人的原因,一是它的形状,并不像大多数叶子那么圆润,而是有棱有角,凸显个性;二是它到秋天时候的颜色,也不像其它叶子一样的暗黄色,那么地颓败消极,而是一片深红,活泼又有活力,再一次凸显它的个性。或许当我们追问自己的人生有什么意义的时候,也可以向枫叶取一下经,如何让自己变得脱离低级趣味,变得与众不同。
有一次,我跟女儿希希走在从幼儿园回家的路上,我有意识地在跟她闲聊,但总是问幼儿园学了什么吃了什么发生了什么,感觉有点没趣。我跟她提议,希希,我们玩一个游戏,好吗?小孩子听到游戏就有精神了,马上回答,好,玩什么游戏啊?我捡起了地上的一片树叶,对她说,一片树叶可以做什么啊,我先来,一片树叶可以做小蚂蚁的小船,载着小蚂蚁到处游玩。希希来劲了,说,带上小树枝,树叶可以当成一个小旗子。我说,树叶可以夹在书本里当书签。希希说,树叶可以卷起来当做一个望远镜。我说,树叶可以当成一张画纸,在上面画画。希希说,树叶可以当做小蚂蚁的棉被……由于这个场景发生的时候已经是很久之前了,我也无法全部回忆起来当时我们两个都做了些怎样的比喻,只是因为这是一个有意思的发散思维游戏,所以存在于我的印象当中。接着,还继续说了牙签可以做什么,石头可以做什么,等等。现在一想,这个游戏感觉跟我现在写这篇文章的意思是一样的,都是就一个实物或词语,来发散出去,看看自己能想到什么。
树叶我能想到哪些意境呢?我会想到下雨刮风的时候,树叶沙沙作响的声音。小时候在家里的雨夜,家的附近有很多高高的竹林,树影摇曳,竹叶在大风大雨中摩擦的声音已深深地印在脑中,仿佛那里是另外一个不同的世界。
还有一种意境是秋天里铺满金黄色落叶的小路。其实能想到这个意境,可能书本上网络上那些图片所给我的固有印象。如果要说自己关于落叶小径的体验和感受,可能更多的是小时候在乡村那些铺满深褐色腐烂叶子的情景。为什么会这样呢,可能书本上网络上那些金黄色的美好的画面,都是人们所期望的所呈现的,而那些深褐色的腐烂的才是生活的真实。
在写以上的文字时,其实我是被打断了,如果在一个完全安静的环境中,或许还可以写更多的一些东西吧。其实这种练习我觉得还是挺好的,甚至有那么一刻,我觉得这样不加思索不停顿地写,更能表达心里想要表达的意思,更符合心中的那种氛围和语境。
以后的日更中,如果没什么好写的时候,可以做一做这样的练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