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因为父母都在田地劳作,差不多一日三餐都是白米饭。春夏秋冬的餐桌上,主要取决于地里种了什么,比如夏天就是茄子、空心菜、黄瓜,冬天逃不出白菜、花菜萝卜什么的,吃食方面,那是真的一点花样都没有。
某天餐桌上的主食如果不是白米饭,那基本上那天肯定是什么节日。我在脑子里仔细回忆了一番,除去过年那段时间,餐桌上有变化的时间里,居然都是汤圆。
一年里第一次吃汤圆,那是元宵节,吃完了元宵的汤圆,年节算是正式过完了,这个时候大家基本上都不再走亲戚了。
元宵的汤圆是甜口味的,做法也是相当随意。早上起来,先烧一锅水,然后才开始抓一些糯米粉,加点温水,揉一揉就和成一个面团。然后全家人一起给它搓成小圆球,水开了后把糯米团子都丢进锅里,等汤圆们都浮上水面,再下点白糖,最后还要下代表“灵魂”的生姜。
但是我从小就有很多不爱吃的,生姜也是之一。于是,趁生姜还没下,我妈就会问我要吃多少个,我一定要深思熟虑一番告诉她,因为她会无比精准的单独给我打好一碗。如果我没吃完,那就下一顿吃剩的还是我继续吃,没有生姜的汤圆,爸妈和我哥都不吃。
如果不幸我吃完了,但是没吃饱,那也没办法,没加生姜的就是没了,要么饿着,要么就吃带生姜的。印象中第一回吃带姜的,辣到嗓子痛。我是真的好奇,都不爱辣椒的人,为啥生姜放多少都觉得不辣?
第二次吃汤圆是夏至,这个节气有个特别时令的东西:小笋。和小笋一起煮汤圆,那必定不能是甜的,所以它的咸口。我一直念念不忘那一口鲜咸的口感,脆嫩带着鲜的小圆笋,简单粗暴的拍碎,切小段再加一点酸菜大火煮开,然后在下汤圆煮到它浮出水面。
可是今天,我和我妈说我还是比较喜欢吃咸口的汤圆,我妈告诉我说:“我们家从来没煮过咸口汤圆,因为我爸不爱吃。”我又问:“难道是奶奶家煮过?”我妈很确定的告诉我:“你爸的口味随你爷爷的!”那我哪里吃的咸口汤圆?
我妈想了一下,忽然“啧”了一声:“我猜,你肯定是小林大林小郑大郑她们谁家吃过,你们小时候就经常几个人挤一家睡觉。特别是你,老是等别人吃早饭了才起得来,被留着吃早饭不是一次两次!”
所以我记忆中的美味,可能是发小家的?那真是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再吃上了,毕竟这岁数去发小娘家吃早饭的机会,那还真的不好意思了!改天来问问看到底是谁家吃的,哈哈…
今天看到朋友圈铺天盖地的冬至文案,才发现又到一年冬至了。下午还是礼貌性的去超市买了包汤圆,现在的速冻汤圆,那叫一个无花八门。
去年泽还没给他吃汤圆,今年想着他要吃,买了包彩色的,白色,黄色,和粉色。煮好后,娃没急着要吃,反而开始认颜色,之前颜色全都认不清的颜色,今天居然一下子就记住了三个颜色,吃一个问一个颜色,十来个一会儿功夫也就吃完了。
结果我自己吃的时候,震惊了,白色是花生口味,黄色是芝麻口味,粉色居然是草莓酱口味?这奇奇怪怪的口味,真是大开眼界!晚上先生加班回来,把我们没吃完的几颗吃了,一边吃一边吐槽:“咦,这什么花里胡哨的口味…”
那些久远的记忆,随着熟悉又陌生的汤圆,一并出现在脑海里,总之,冬至快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