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嫉羡和感恩》一书要学完了,说一下我对这本书的认识。
一书由[英]梅兰妮·克莱因 所著,几乎囊括了克莱因毕生最重要的文献,也成为其著述的高峰。
梅兰妮·克莱因(Melanie Klein,1882—1960)著名精神分析学家,被称为“客体关系之母”,儿童精神分析研究的先驱。
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一直觉得,阅读学习国外经典,要了解其创作背景,生平经历,宗教信仰,甚至整个世界观。
尤其是精神分析这一块,更应该结合中国本土传统文化进行吸收。
中国古代一直有人之初,性本善,还是性本恶之争,克莱因认为,婴儿在初期会对妈妈的乳房产生嫉羡和感恩两种情绪,我粗浅的认为,一开始,婴儿对世界的了解,觉得自己无所不能,想要吃东西,只要一哭,就有人喂。
当他成长了一点,了解到那个东西不是他的,是在他自身之外的一个其他客体,这就让他产生了一种嫉妒加羡慕的情感:为什么这么好的东西却不只是属于我?这种情感在饥饿时反复哭闹也得不到回应时,上升到顶点,进而还会产生一种破坏欲:我得不到的东西,也不许别人得到。
这就跟长大后,成年人的情感是一样的。我之所以这样推断,也是基于这是这对人类婴儿心理的推断。
而中国的人之初,性本恶的观点,也是认为婴儿如果想活下去就要拼命的吮吸乳汁,甚至吸干。而在古代,成年人能否活下去都是个未知数,奶水自然不足,大概率是很难满足婴儿的需求。
而感恩的情绪是相对于嫉羡而言的,是婴儿善的一面对给予自己帮助的客体产生的感激之情,也是人类正常情绪的一种。
而后,随着婴儿不断的长大,各种成年人的情绪会相继在他性格中产生,直至成为一个健全人格的成人。
而在婴幼儿时期,如果某种情绪没有得到正当的发育,就像人体骨骼肌肉发育一样,那么就可能产生精神上的畸形,在性格上也会出现缺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