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大学华与华书房之大学华杉老师讲儒家思想-大学篇。
#华与华书房#《大学》笔记【16】《大学》第二学案,格物致知

#华与华书房#《大学》笔记【16】《大学》第二学案,格物致知

作者: 华杉2009 | 来源:发表于2017-10-29 05:50 被阅读586次
    #华与华书房#《大学》笔记【16】《大学》第二学案,格物致知

    【右传之五章,盖释格物致知之义,而今亡矣。閒尝窃取程子之意补之曰:

    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其物而穷其理也。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唯于理有未穷,故其知又不尽也,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于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己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此谓物格,此谓知之至也。】

    前面三纲领解释完了,该解释八条目了,但是,《大学》下文确实从诚意正心讲起:“所谓诚其意者……”格物致知没讲。所以,朱熹说是书简在这个地方掉了一段,没了。怎么办呢?他就自己按听程颐讲的意思,补写了格物致知的解释。那么问题来了,朱熹怎么知道原意是这样的呢?这就形成《大学》第二学案——格物致知。挑战者还是王阳明。

    先学习朱熹老师的解:

    为什么说致知在格物呢?是说我们要想知道,就要即物穷理,探究事物,求得事物的原理。天下之物莫不有其原理、事理,我们不能穷尽这些事物的原理,就不能全知,不能致知。所以要学者于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理而穷尽之,达到极致。这样日积月累,用力越久,则豁然开朗,融会贯通,对万事万物的表里精粗无不到位,那我心的全体也无所不知,无所不明了。所以说格物致知,物格而知之至也。

    朱熹的解释,成为权威正统,今天的《现代汉语词典》是这样解释格物致知的:“推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在清末的洋务学堂,最开始时把物理化学等学科,就称为《格致》。

    朱熹说的有理,不过,讨穷尽天下万事万物之理,似乎是全人类,全体学者的事,不是某一个学者的事。如果我要格物致知之后,才能诚意正心,才能修齐治平,这有点不好理解。

    王阳明年轻时,想要去践行朱熹的格物致知,他想,我先格竹子吧!看看能格出什么理来。他怎么格呢?于是一连七天对着竹子静坐,想悟出竹子的理。他废寝忘食、目不转睛地看着、想着,一直坐得支撑不住,病倒了,什么也没格出来,然后他说朱老师错了。

    王阳明这样格,也是没道理。要格竹子,你要去种竹子,看它生长,看它有什么功用。人类不就是一代代格竹子,才知道竹子的习性和用途么?哪有盯着看就算格物的呢?

    不管怎么说,王阳明提出了他对格物致知的解释,先说什么是知,知,不是知识,是知善恶,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恶。格,是个格子,是个善的标准,那事物来,我那这个善的格子去框它,对得上,就是善;对不上,就是恶,要匡正匡正。所以他跟徐爱说:格物是止至善的功夫,懂得止于至善,就懂得格物了。

    和那善的格子严丝合缝,就是止于至善。

    王阳明这思想,后来总结成著名的四句教:

    无善无恶心之体,

    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

    为善去恶是格物。

    王阳明这样解释呢,我觉得把格物致知放在诚意正心前面,说要先格物致知,才能诚意正心,就好理解了。你总得有个善恶对错的标准,才能诚意正心嘛。就像我们现在说,你这个人做事不要太出格,这个格,就是做事标准的格,就是格物致知的格。

    这么说,格物致知的知,就是良知。格物致知,就是致良知。先致良知,然后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那么,我是否认为王老师对,朱老师错呢?非也!学习第一是立志,第二是敬畏老师,哪敢评判老师对错!第三呢,学习是一种行动反射,不是晓得标准答案,不要答案,要行动,朱老师的格物致知,我们要照做,笃行;王老师的格物致知,我们也要照做,笃行。这是我们的《学习学》,要学习,先得懂《学习学》。

    格物致知这一学案,争论两千多年了,明末刘宗周就说:“格物之说,古今聚讼有七十二家!”如果你去把这七十二家说法都看看,或许还有收获。我们挑两位最有声望的老师——东汉的郑玄,和唐朝的孔颖达:

    郑玄注解说:“格,来也。物、犹事也。其知于善深,则来善物。其知于恶深,则来恶物。言事缘人所好来也。此致或为至。”

    孔颖达:“致知在格物者,言若能学习,招致所知。格,来也。已有所知则能在于来物;若知善深则来善物,知恶深则来恶物。言善事随人行善而来应之,恶事随人行恶亦来应之。言善恶之来,缘人所好也。物格而後知至者,物既来则知其善恶所至。善事来则知其至于善,若恶事来则知其至于恶。既能知至,则行善不行恶也。”

    两位前辈老师的解释一致,他们都在王阳明之前,也在朱熹之前。他们的意思很简单,就是你想什么就来什么。格,是来的意思。你心善,善的东西就来;你心恶,恶就向你聚拢。这有点像我们现在说的“孕妇效应”,平时你不注意有多少人怀孕,但是一旦你怀孕了,你就会发现满大街都是孕妇。你的关注,决定了你的觉知。

    另外,我们在学习上也讲一个道理,我们孜孜以求答案,往往是因为没找对问题。当我们找对问题,就会发现,满世界都在向我们提供答案,就在眼前!

    郑老师、孔老师的格物致知,学到了吗?

    #华与华书房#《大学》笔记【16】《大学》第二学案,格物致知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华与华书房#《大学》笔记【16】《大学》第二学案,格物致知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lbep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