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学期,李镇西老师的《做最好的老师》终于在昨日“竣工”,工期有些长,但收获满满。
什么是最好的老师?怎样做最好的老师?这个似乎没有明确的定义,也没有固定的方法。
李老师的文章语言质朴无华,很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在教学中,他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无论是课文还是作文,他都有自己的思考和研究,课堂朴实无华,却对学生长远发展十分有益。
作为教师,学生心灵的工程师,我们要教给他们的不仅仅是知识,更多的是思考、研究、创新。之前总抱怨学生越大越不积极回答问题,总把这个结果归于学生内敛,可事实真是如此吗?我不知道其他人每节课是什么模式,我很多时候总是牵着学生向前跑,可能有些学生踉踉跄跄,可能有些学生已经在我前面,所以有些时候好像在做了一些无用功。
李老师身上的创新精神正是我所欠缺的,我们经常说一百个人读哈姆雷特,就有一百种理解,这和个人的经历有关,而立之年的我们或许已经经历了生死,看透了很多,可我们忘了自己面对的是如花般天真烂漫的少年,我们如何让他们产生共鸣?如何自己去理解文章?
学困生是每位老师最头疼的群体,我们总想着把分数提一提,却忘了分数之外还有能力,人与人的智力、能力各不相同,我们怎能要求他们在同一项目中灿烂无比?李老师没有为学困生头疼,反而觉得那是很好的研究对象,因为他用心,所以才有了一个个的“浪子回头”“悬崖勒马”。
李老师教给学生的不仅仅是三年的知识,他教给了学生受益终身的方法,这让我想起了《三傻大闹宝莱坞》里的兰彻,他不同于旁人,他不仅仅是学知识,还用知识,他爱思考,敢于创新,最终他获得了成功。现代的社会不正需要这样的人才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