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主神话在白族民间广为流传,是中国民间文学中极具特色的一个组成部分。本主神话与本主崇拜紧密相联,在本主崇拜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一方面,通过许多生动有趣的本主神话故事的世代流传,颂扬了本主神的功绩,宣扬了本主神的神秘性,强化了以村社为整体的膜拜活动;另一方面,在本主故事中表明了白族先民对天地人的看法,阐释了本主信仰的目的和意义。
一、本主信仰概况
剑川是滇西北高原上一个古韵流芳的县份,位于“茶马古道”进藏的交通要冲,历史悠久。随着儒、释、道三教相继传入,各种本土信仰与宗教流派相互交融。其中白族本主崇拜占主导地位。它以其特有的兼容性和开放性独树一帜、适势发展,可以说它是各种民族文化融合发展的结晶。
白族认为,“本主”就是“本境福主”,它们是村社的保护神,是掌管本地区、本村寨乡民的生死祸福之神。翻阅《经庄本主神庙碑记》得知“本主”二字最早出现于清嘉靖六年,在剑川白族民间,本主被称为“斗薄闪”、“龙亭”和“五百亨”。需要说明的是:与大理其他白族地区不同,剑川白族对本主的称谓中没有出现其他地方出现频率很高的“劳谷劳太”和“劳整”等叫法,故推断,本主在剑川的时间由来已久,本主崇拜是剑川白族原生的、历史最为悠久的崇拜。与佛、道、儒等宗教的信仰方式不同,本主崇拜是一种多神崇拜。本主被视为村寨的保护神,每一个村子(或者相邻的几个村子)都建有本主庙,由村民们集体信奉所祭本主神。每个村的村民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和所处的情境选择供奉自己的本主,以至于根据资料记载剑川到目前供奉的本主主神已达204尊,其中具有独立神祗的有71尊。白族信仰的本主似人非神,因为它从人本出发,并把追求人生幸福当作生活的目标,将信仰寄托于现世而不是来世,从而充分体现了白族的现实主义精神。
本主信仰“淡化宗教而重于伦理”,它是一种与农耕经济和宗法血缘关系相适应,以祖先崇拜为特征的伦理化宗教,从本质上说,它是一种具有农耕文化特征的以村社为纽带的民间宗教文化,其核心是祈雨水,求丰收,求生殖。它具有人为的宗教特征,同时也存在较浓厚的原始宗教色彩和浓郁的地方特色,扎根于白族人民的现实生活中,富有生活气息,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是白族人民思想意识形态领域里的一种特殊反映。所以它成为白族群众中最集中、最广泛、最具有影响力的宗教信仰。
二、本主信仰的特征
1、世俗性
本主信仰以“零星、分散、乡村化”的方式在大理地区传承上千年。本主神抵繁杂无序或得之于天地灵怪,或得之于鬼神传说,或从佛教来,或从道教来,而且,随手建立,又随手更换,形式多变,传闻杂出,转化交叉,流变不一各村寨之本主,互相之间没有等级层次,没有领属关联,各自为政,各求完善.从职能看,每个本主,实际上都包揽了对一切社会人生权益的保护,无论是“神中之神”,或是木石精怪;无论是历史上的帝王将相,或是民间虚拟的小人物,在神权职贵上是平等的、相同的.每个本主都是一个独立的、全能的保护神和主宰神。因此,准确地说,本主就是一个神,她超乎于现实中存在着或曾经存在过的人和物。只要有造福于民的事迹,就可以进入本主的神灵世界,端坐神台,享受人们世世代代的供奉。
这种世俗性也表现在白族民间广泛流传的本主神话中,“本主”并不被当成高高在上、不食人间烟火的神灵,而是被当成与凡人相往来并像凡人一样有七情六欲、喜怒哀乐和恩怨情仇的有神力者。本主生活的世界就是人间的翻版,现实生活的模拟与超越。本主是神化的人,过着理想化的生活方式,本主故事中自由、诙谐、幽默充斥其间,超越了普遍神明过度的威严和神秘,可亲可近,人情味颇浓,它超越了神圣不可侵犯性和宗教神秘性,于是也就成为广大信众信赖、依靠的对象。
2、多元性
白族的本主崇拜是一种多边多元的复杂的宗教文化现象,不仅宗教思想非常复杂,表现形式也有多偶像多神抵的特点。本主神来历各异,类型多样:既有神、半神、英雄,又有动植物和其它自然物,还有统治者等历史人物、节烈孝子等民间人物,甚至还引人其他宗教的一些神抵作为本主。例如:英雄本主:傅友德、段赤诚、杨玉科等;自然本主:白岩天子、雪山天子、白山老爷等;统治者等历史人物:赵善政、张乐进求、细奴罗、段思平等;为民敬仰的节烈、孝子:阿南、慈善夫人等;外族人本主:郑回、杜光庭、李毖等;佛教、道教神抵本主:大黑天神、观音、李靖等;民间人物本主:大王庙村本主张敬老人、三岁除掉大黑龙的小黄龙。这些多种多样的神祗涵盖了剑川当地的各种文化因素。
3、娱乐性
随着历史的演进,本主崇拜中宗教的成分正在逐渐变淡,而娱乐化、世俗化的成分却在稳步增加。白族群众对“本主”的崇拜,大凡集体性的祭祀活动都明显带有娱乐的特征,祭祀仪式完成,盛大的娱乐活动便开始了。在迎“本主”的队伍中,领队的男女“朵希薄”都是能歌善舞的佼佼者,他们演唱的内容除神曲外大都是有关男欢女爱的即兴之作,其他青年男女敲八角鼓,打霸王鞭,唱大本曲,对白族调,一路狂歌漫舞,祈求本主赐予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在节庆活动中酬神又自娱。“一路歌声一路舞”是“绕三灵”最吸引民众的地方。“人喜则神欢”、“三斋不如一戏”,迎送、拜祭、颂赞本主的隆重祭典,同时又是村民们周期性的大规模载歌载舞、自娱自乐的文化娱乐活动。许多本主庙,如将军庙、宝林寺、神都等,熙熙攘攘,热闹非凡,己成为名胜古迹、游览胜地,到此的人也多为游山玩水、休闲娱乐,并非都带有宗教目的。现在很多修缮一新的本主庙也成为各村的老年活动中心,供老年人定时聚会娱乐。
作为本主神话传承主体的白族民众对本主情感的变迁。原因出自多方面。其中不可忽视的原因之一就是本主信仰民俗实用功能的弱化。“中国民众在造神上基本是从实用的角度出发的”,凡有求必应的神仙。香火旺盛。供品丰富。凡无所作为的神灵。老百姓往往会拉下脸来将其作为嘲笑和谩骂的对象,白族本主神话中嘲弄本主。甚至痛打本主就是白族神灵崇拜实用主义观念的折射。本主神话赋予本主多元共生的神性天地,用寻常百姓的世俗情趣来构建本主关系。体现了作为本主神话传承主体的民众对本主情感的复义表达.品读白族本主神话。我们似乎能从中了解白族民众的家长里短。再现丰富各异的人生百相。在白族本主悠久的传承历史中。本主神话给原本庄严的信仰氛围。给板着面孔接受敬仰的本主雕塑带来了鲜活灵动的色彩。正是这些充满人文意蕴和艺术魅力的神话。拉近了本主与白族民众的距离。有效地促进了本主信仰的长远流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