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2018年度的职称评定申报人自评分审核工作已经圆满结束,评分环节中有一个细节给我的触动很深。作为职评小组成员,我所在的小组负责审核四个小项,其中有一项所有的20名参评对象都给他们记成了0分。这个项目的要求是“学科教学善于运用德育元素,较好地发挥学科教学的育人功能。根据提供的典型案例与效果计分。提供有典型案例,且案例在教育行政部门举办的评比中获省级奖记2分,获市级奖记1.5分,获县级奖记1分。可累计加分,最高分不超过2分。”参评的老师们除了都没有获奖案例外,也存在对计分细则理解偏差、案例不典型、案例写作不规范等问题。
在我们平时的教学工作中,渗透德育元素是大家都在做的事情。此项的要求不是你渗透了没有,而是你的渗透是否有典型案例,且这个“是否典型?”也不能自己说了算,得教育行政部门评奖认定。典型案例必须获奖,是今年新修订的评分细则的规定。老师们都是最近才知悉这个变化,没来得及提供获奖的典型案例也是正常的。
虽然我今年还没有资格参评,但是此事却给我带来了危机感。作为一名政治教师,提供一个课堂渗透德育元素的典型案例是很简单的,但是获奖的典型案例我目前也没有。
实际是认识的来源,做得越精彩,案例越典型。怎样达到职评中的这一硬性规定,是一个值得我们共同研究的课题。
一、是什么
百度汉语解释:渗透是渗入、沁入;德育指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等;元素指要素。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元素,我的理解就是学科教学中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教师要围绕这个目标来教,学生要围绕这个目标来学。
典型案例,不是写教学设计,也不是写教学实录,当然也不是简单的教学反思。它应该是对具体教学情景或教学片段中有目的有意识的德育元素渗透活动的案例分析。换句话说,就是在学科教学中贯彻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把自己的成功做法总结提炼出来。
二、为什么
教育,“教”与“育”原本为一体,在应试教育环境下出现了的“教”与“育”的分离现象,德育教育在学校教育中遇到了极大的挑战,部分教育工作者思想上重视德育,行为上轻视或忽视德育,甚至个别教师形成了“德育是班主任等人的责任,我只管知识传授”等错误认知,造成学科教学越来越窄化。
重智育轻德育,不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已经与新时代对学校教育的要求背道而驰!
三、怎么办
在今年9月10日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大会上,习近平主席用“九个坚持”,深刻回答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他在讲话中指出: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我们培养的人,必须具有爱国情怀,时刻不忘自己是中国人;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我们培养的人,必须坚持立德为先、修身为本,具有大爱大德大情怀;非学无以广才,我们培养的人,不仅要有中国情怀,而且要有世界眼光和国际视野;任何时候奋斗精神都不能丢,我们培养的人,必须树立高远志向,具有勇于奋斗的精神状态、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全面发展,我们培养的人,必须具备德智体美劳综合素质。
习主席的讲话,给我们指明了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元素的目标与路径。充分发挥我们的聪明才智,定能把立德树人这一教育的根本任务顺利达成。
成功是属于有准备之人的,只有我们平时工作做扎实了,当有机会参与评奖时,把案例递上去就可以了。未雨绸缪,我要从现在开始整理自己的典型案例,并争取能够获得市级一等奖以上的奖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