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盘尼西林是一种抗生素,主要用于治疗发炎等症状。
生病的人如果服用盘尼西林后,病情稍微好转就停药,就容易出现更严重的病症。因为患者体内的病毒没有被清除干净,抗体不足,没有被药物制止的病菌变得更加强大,开始反噬身体机能,造成更大的伤害。
这就是所谓的“盘尼西林效应”。
看到这个词的释义时,我觉得,同样的含义,放到楼市里再合适不过了。
比如,曾经我们耳熟能详的“棚改去库存”。
在2014年的时候,楼市得了“高库存”的病,当时整个房地产市场,从房企到购房者,四处弥漫着“病重”的气息。
时针拨回2014年9月,当时房价同比增速连续下滑10个月,达到-1.1%,商品房销售面积连续回落19个月,达到-8.6%。
全国房地产库存高达7亿平米,降价潮从杭州、温州、常州向中西部城市蔓延,大量的房子积压卖不动。
举几个例子:
浙江温州房价连续30个月下跌。市内人口不足60万的江苏淮安,涌入了近400家开发商。辽宁营口,1年时间,住宅用地成交面积超过了同期北京的2倍。甘肃武威供求比则高达8.06,山西大同供求比达到5.7,陕西延安达到了4.34,严重供过于求。
怎么治“高库存”的病?
棚改此时“粉墨登场”了。
在棚改货币化的助推下,拆迁户们拿着大把现金“扫楼”,地市、县城、城乡结合部的房价水涨船高,卖不出去的房子,一年多的功夫就被抢完了。
中泰宏观去年做过一份统计,2015年3月至今,房价涨幅最大的城市并不是一线大城市,而是中山市,涨幅高达76%,紧随其后的是东莞,也在70%以上;昆山、廊坊、珠海、惠州、保定、佛山、嘉兴的房价涨幅均超过50%;合肥、南京、海口、武汉等在二线城市中房价涨幅靠前。
这份数据统计的是全域均价,如果只统计建成区均价,翻倍的城市比比皆是。
但是,用“棚改”的方法去治疗房地产高库存的问题,并不对症。
毕竟, 央行通过PSL向市场定向注入货币流动性,这种方法本来就不可持续。
调控政策也注意到了这一点,早在2年前,住建部等六部委联合印发的通知就明确,商品住宅消化周期在15个月以下的市县,应控制棚改货币化安置比例,更多采取新建安置房的方式。
此外,住建部会同开发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棚户区改造项目和资金管理的通知》进一步明确,对商品住房库存不足、房价上涨压力较大的地方,开发银行、农业发展银行棚改专项贷款不予支持。
根据21世纪经济报道此前的消息,监管部门已下发要求,明确2020年全年专项债不得用于土地储备、棚改等与房地产相关领域,这些专项债的总额加起来将近3万亿,都不会用于棚改、大拆大建。
因此,棚改一旦停掉,库存还会再次积压上去。
这并非是危言耸听,现在的形势,就是这么尴尬。
中国证券报6月上旬发了一篇报道:三四线城市房地产去库存压力上升,需求复苏不理想。
数据显示,5月以来,三四线城市库存面积每周环比按照1%的增幅持续上升,去化周期虽然持续缩短,从月初的125周降至月末的96周(24个月),但目前仍居高位。
易居研究院最新报告显示,截至4月底,全国100城新建商品住宅库存总量为47604万平方米,环比增长2.0%,同比增长5.3%,并连续17个月同比小增,库存压力有所增加。
划重点:在存销比较大的前十个城市中,三四线城市占据9席,包括芜湖、香河、大厂、包头等。
也就是说,现在全国100个城市的新房库存,已经回升到了4.7亿平米之多,连续一年半的时间维持增长态势。
按100平米一套房,4.7亿平米就是470万套房子卖不动。
这还只是100个典型城市的库存数据,考虑到全国有300多个地市,几千个县城,真实的房产库存,可能已经超过2014年。
这就是典型的“盘尼西林效应”,用棚改的方式短期去除症状,病情稍微好转就停药,“高库存”就容易复发,甚至会病的更重。
怎么办?只能靠采取供给侧的手段,创新楼市调控的路径。
今年以来,国家就连发2条新政“驱除病根”。
1,用“老旧小区改造”接替“棚改货币化”。老旧小区改造,并不是一个新词。顾名思义,老旧小区改造特指对建成于2000年以前、公共设施落后的住宅小区进行改造具体包括水电气路改造、供暖设施修缮、加装电梯、配建停车场等,与棚户区改造有着清晰的界定,目的在于保民生、稳投资,拉内需。
在2015年,高层首次提出老旧小区改造的概念。
在2017年末,启动广州、韶关、柳州、秦皇岛、张家口、许昌、厦门、宜昌、长沙、淄博、呼和浩特、沈阳、鞍山、攀枝花和宁波等15个城市作为试点。
在2019年4月份,将老旧小区改造纳入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给予补助资金支持。
同年7月份,住建部排查老旧改造规模达到了17万个小区。
今年4月份,住建部副部长黄艳介绍,2020年,各地计划改造城镇老旧小区3.9万个,涉及居民近700万户。
这个规模,是2019年老旧小区改造体量的2倍!
照这个速度,有专家预计,未来每年旧改能带来至少8000亿的投资额,5年时间就是4万亿的投资额,空间广阔。
为什么说这个措施才能解决楼市的根本问题?
一方面,旧改能承接棚改的投资,带动上下游行业的生产、施工、消费,另一方面,在不用大拆大建的前提下,对存量房屋进行修缮维护,在提升居住品质的同时,又避免了用“卖地”方式发展经济的弊端。
2,经营性土地入市、农地审批权下放、宅基地登记。
今年,高层发布了一份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其中一项重点,就是关于土地要素市场化配置的表述。
意见指出: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城乡建设用地指标使用应更多由省级负责,实施城乡土地统一调查、统一规划、统一整治、统一登记。
这就是土地市场最为关键的“三块地”:即集体土地、农用地、宅基地。
集体土地入市,意味着从供给端增加供地,这部分土地不会用来建造商品房,会用来建造公共设施、保障房、租赁房,确保刚需住有所居,从源头的地价入手,来平抑终端下游的房价。
农用地和宅基地的确权和登记,有利于腾出闲置土地,将产业下沉到乡村,尤其是“人户分离”的土地,离家的农民可以在城市里落户扎根买房,家里的土地可以利用起来,获取增值收益,产权还是农民的,只是使用权和经营权让渡给企业和集体,可以起到一石多鸟的作用。
可以看出,这2条国家新政,正是从“供给端”的角度切入,不再大拆大建,不依赖土地招拍挂驱动财政收入,同时通过多种手段,使更多集体土地、宅基地入市,增加保障房和公租房的供给,最终实现房住不炒。
这就是“长效机制”,直接去除楼市病根,与前几年的棚改有本质区别。
今年,董明珠在直播中说,住房公积金“没有必要了”,因为她已经给格力的员工盖了房子,并且目标做到格力9万员工一人一套房。
事实上,去年董明珠在接受杨澜采访时,就曾谈过一人一套房的问题:我看一个员工如果一年给他15万的年薪,10年150万,20年300万。每年15万,员工也存不下来什么钱,但他成为了一个房奴,他每天焦心的就是我什么时候能把这房钱给还掉,他怎么可能愉快?他怎么会有幸福感?从我2012年当时推动一人一房,到今天推动两房一厅,人人都有,退休了就给你。
事实证明,她确实做到了,今年4月份明珠宣布,员工小区大厦已经建成,共有3700套住房,全都是两室一厅,虽然没有覆盖所有员工,却是个良好的开端。
由小见大,管中窥豹,现在的楼市调控趋势,恰恰就被董明珠言中了:
1,要降房价,要去库存,不能依赖短期的“猛药”,否则停药后就会使楼市的库存再度积压,带来更多的问题。
2,只有增加供给,保障刚需的居住空间,实现“一人一套房”,才能使楼市真正摆脱“越调越涨”的怪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