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去年女儿保研成功,作为父母在高兴的同时,也深深地为女儿的未来发展产生了某种不确定的“焦虑”。因为读研以后,不是我作为家长所经历的了,不但没有经验可提供,而且也对这个阶段的认识比较模糊。
本以为随着目前考研大趋势,读研毕业后能够有机会能有个选调生或考公的机会,将来工作稳定、衣食无忧就不错了。但在研一开学报到后,第一天见到导师,导师给出的建议则是“一年后转博”。这样的机会不但作为家长的我们没有想到,就连女儿也是一脸茫然,不知如何选择。所以,女儿也就含糊其辞,既没拒绝也没答应,只是说:“一年后再说”。
面对这样的问题,我第一反应还是比较乐观的,毕竟是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嘛,能往更高层次去深造,单从人的发展来说还是一件好事。而且导师能够坚持自己的意见,应该不是随口而说,至少对你的个人能力和潜力有一个全面的衡量,这个衡量既有平行的比较又有纵向的对比。
而作为我们根本就达不到导师那样层次的普通人群来说,很难对博士以上层次有一个准确而又可预见的判断,因为你的能力无法让你认识到博士层次。这就存在一个选择与认知。能够有选择读博的机会说明有这个潜力,而如果缺乏认知而失掉这样的选择机会,那么也将是一大遗憾。
记得2013年从部队转业的时候,作为同一批转业的,有的达到了自主择业的条件,有的因为服役年限不够,则没有自主择业的机会。对于没有自主择业机会的干部来说只有转业安置这一条路可走(如果你想保留干部身份)。而对于具有自主择业机会的干部就有转业安置和自主择业两种选择,就是因为有了选择权的余地,有的干部就在这两个路子之间难以定下决心。其中一个干部部门的干部,始终无法定下决心,反复在两个选项之间来回变动,直到在最后时刻,不情愿地选择了自主择业。
为什么多一条选择的路子反而令自己比没有选择权的军官还要痛苦、纠结呢?按说多一个选择多一个机会呀。其实原因很简单,对于转业安置和自主择业这两个路子,很多人都没有清醒的认知,无论转一个选择其实都各有利弊,但无论如何选择,都不会让自己的生活水平有断崖式下降。在明确了这样的大趋势后,就要根据自己的个人情况做出的选择才会相对准确。但总有一部分人在纠结,“既要还要”的思想在左右着自己,所以也就无法定下决心了。这样的人主要是对自己的情况和选择的路子未来结果缺乏认知。
现在想选择“自主择业”还没有这个机会了,因为已经取消了这样的好政策,取而代之的则是“逐月”领取工资。而这二者一比较,大家才感觉到还是原来的自主择业好(个人观点)。
在生活中,我们会面临很多选对难的时候,如高考时的志愿填报和院校选择,分数高的选择难,分数低的同样选择难。在专业、院校和地域三者之间,无法都满足,总是要失去一个或者两个,这也是一个认知的问题。如今的志愿填报机构为什么如此之火呀,原因就是我们许多家长和考生对专业和院校的认知没有一个全面而清晰的认识,有的根本就是一无所知。
只有达到更高水平的认知,才能在面临选择时做出更加准确的判断。而这样的认知除了经历和学习之外,你所处的层次也决定了认知水平。所以,有时候,我们家长无法达到的层次,在孩子有机会达到更高层次的时候一定要支持孩子去闯一回。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