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身体越再衰老,随着冬日越再深入,我握笔的这只手相较前些日子抖得更厉害了,使得我不得不暂时放下手中的笔。炉子里的柴将燃尽,火烟熏得我的眼睛一阵难受,泪不住地往下流。即使穿了厚重的棉袄,失了火的温度,这老迈龙钟的身体也再难抵御冬日夜间的寒冷。我费了些力往炉子里加入了几段新柴,所幸火种未灭,坐等片刻后,炉子里再次燃起了血红色的大火。
烤热了手,我继续执笔,黑色的线条在雪白的纸上不停游走,将我的思绪穿进了我儿时的针孔中。
那时我还是个七岁的孩童,正在上小学一年级。关于那时的记忆,很多都已模糊,但那一日发生的事,我至今记忆犹新。一个周末的早晨,母亲叫我们吃早餐的声音又一次在客厅中响起,我和两个小伙伴睡眼朦胧、迫不得已地起了床,端起了桌上的早餐。这时我听到楼道里传来了一阵脚步声,我对着母亲喊到,“爸爸回来了”。咚咚咚,母亲去开了门,我们仨好奇地看向门口,果不其然正是我的父亲。
也不知他是从哪里回来,我的母亲关切地说,“要不吃点东西先去睡会儿吧!”父亲简单吃了点东西,便径直走进了书房。当父亲进到我们上课的小教室时,我们已经并排坐到了自己的位置上。
父亲把他手里已破旧泛黄的书翻到页首,站直身姿,双手捧着书,像是捧着这世间不曾有的珍贵之物。他恭敬地将书轻放在讲桌上,取一节粉笔在黑板上写下:“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随后,他幽默地说,你们俩到我这儿来,不是来吃闲饭的哦,你们的爸爸可是交了学费的,学不好脑袋要被我敲出一个汤圆的。话音刚落,他的戒尺往讲桌上“咚”的一敲,我们仨一下愣住了,心中一片白茫茫,似乎什么都忘了。
之后他还和我们说了很长一段话,具体内容都已记不清了,只记得说到后面他做了个比喻——中国传统文化儒释道三家就和你们仨一样,虽然长得都不一样,但来源都是一样的。他双背着戒尺在教室里来回走动,嘴里念着黑板上的内容,“学而时习之……”我们异口同声地大声跟读着。临近下课,他回到讲桌前正对着我们说:“这些黑板上的内容,现在会背了就行,将来你们自会明白其中的道理的。”说罢,他用期盼的眼神看向我们仨。
关于《论语》开篇这三句话的另一个深刻记忆,是在我初中上半个学期时。那是在一节语文课上,一个身影从教室门外走进来,可惜进来的并非我的父亲,而是我的语文老师。他是一位五十多岁的中年男人,我印象最深的是他下巴的一侧长了一根又卷又长的毛。当时很好奇为何那根毛他舍不得拔掉,我也真想伸手去一把给他拔掉。
他把书翻开斜摆在讲座上,便给我们讲解了起来。由于文章开头这三句话已深深烙在了我的脑海里,而且我也很想弄明白其中蕴含的道理,所以那节课我听得极为认真。在我期待的眼神中,他开口道:“开头这三句话的意思是说,学习了知识又按时复习它,不也是很愉悦吗?有很好的朋友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也是君子吗?”同学们明白这三句话的意思了吗?考试时很有可能会考到,你们把它标记一下……
时间来到我二十三、四岁时,那时我已是一个具备独立思考能力的人。并且得益于父亲小时候对我的教导,我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最痴迷的是道家的文化。所以我从《老子》、《庄子》、《列子》……这样一路读下来。对道家文化有了一些了解后,我自认为获益良多,时常一副目中无人、高高在上的样子,自认为自己已经得道了。于是我便迫不及待的开始转头研究起儒家的文化。对论语开篇的那三句话也做了认真的思考。
学习了知识又按时复习是件很愉悦的事,真是如此吗?我认真体会到了我在学校的整个学习生涯中,学习和复习并不见得是件快乐的事,相反成天学着一些自己不喜欢的科目,时常会有痛苦、无奈之感,只是为了学业,明知己不欲为而为之罢了。
有朋友从远方而来,我自然是很快乐的,难道会很悲伤吗?如果这便是孔老夫子的原意,那他这样的话我也可以说得出来,天底下很多人都可以说得出来,我们岂不是都成圣人了?
别人不了解我,就算有气也不能生出来,所以只能强忍下去了!那我认为不了解我的人多了去了,真担心因为忍气忍出病来,一命呜呼见孔子去了!
孔子这三句话之所以被编排在《论语》的开头,必定是有其重要性,如果真是这般解释,那我只能说孔子也不过如此了。
我想不明白,如果真是如此,那在我小时候孜孜不倦教导我读书习字、背诵传统文化的父亲是为了什么?我曾天真的以为过,等我再长大些他定会告诉我这些古文背后的含义。呵呵!可是我并没有等到,我父亲在我十岁时便生病离世了。所以有时候我也怨命运的不公,一切为何被如此安排,很多事为何如此巧合——我巧合的背会了《论语》,父亲巧合的离开了,老师巧合的为我解读,我又巧合的认为那样的解读是又误的。
这些事都好巧合,巧合得合情合理,合情合理得似乎早被命运安排好。
而什么是命运?人活着为了什么?孔子这三句话的含义是什么?很多问题我都需要一个答案,所以我不由自主、不辞辛劳、不顾一切地上下求索,非得找到答案不可!
我从那道打开的门中走进去,就如父亲当年从门外走进来,教室里的学生们都坐好在了位置上,只是已不再是仨学生,而是三十来个学生,学生们已不再是七岁的孩童,而是十几岁的少年。
我学着记忆中父亲的样子,把那本破旧泛黄的《论语》翻到页首,然后恭敬地轻放在讲桌上。教室里鸦雀无声,有的同学看向我,有的同学低着头,我用一声“同学们好啊”,打破了教室里安静的氛围。有的同学回了“老师好”。简单的问候后我便开始步入了正题,由于时过境迁,当旧事重提,当时讲课的细节已再难复述,所幸大致内容仍还记得,故整理成文字如下:
“同学们知道到这儿来做什么吗?是来听我吹牛的,我这个人没什么本事,就吹牛吹的还不错,所以我们这堂课轻轻松松的,我随便吹,你们随便听。
好,我们现在来看《论语》的第一篇《学而》篇……这篇里面一开始就提到了孔子的三句话:“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为了使同学们明白这三句话的含义,我来给同学们讲个故事吧!
这是有关我的一个朋友的故事,我这个朋友从小便喜欢上了写字。记得有一次我和他在一起喝茶聊天时他说:‘我在上小学时,我的语文老师写得一手漂亮的粉笔字,所以老师在黑板上写下字以后,我就会在下面模仿。其实很多人在小时候多半都是喜欢画画、唱歌、跳舞,喜欢书法的少之又少,但我从小对写字太感兴趣得很,不光模仿老师的字,还自己去买字帖来练习。所以那时候在班上,我的字写得还算可以的,甚至有些老师和其他班的同学都知道我的字写得好。在学校里成绩虽然不太好,但写字还是有点名气的,嘿嘿。’
我这位朋友因为是在做着自己热爱的事情,所以可以满怀激情的不断去学习、钻研。而且一个人在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情时,虽然会遇到很多困难,但内心收获到的那份愉悦是非常宝贵的。所以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习到新的东西后,不断地去练习、温习、实习不也是很愉悦的吗?
学习也不完全指学习书本上的知识,学习一样自己喜欢的东西;学习怎么做一个人;学习一门学问;乃至学习怎么扫地、洗衣服,都是学习的范围。但知道什么是自己想做的、该做的,然后恭恭敬敬地坚持长时间去做,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收获到内心的愉悦,才是最重要的!
我和我这位朋友在一起时总有说不完的话,可见臭味相投。有一天傍晚,彩霞映红了天空,我和他在湖边散步,边走边聊天,聊着,他说到:‘我大学是学的建筑方面的,但在大学期间大部分的时间都用来写毛笔字了,嘿嘿!毕业了以后,和我关系不错的一些同学,有的从事了本专业的工作,有的去考公务员,而我一心想着办一个书法培训班,所以去贷了些钱,回到我们这边办了如今这个培训班。刚开始只有两三个亲戚家的小孩跟着我学,后来学生才慢慢的多起来,但是坚持了两三年都没赚到什么钱。父母也经常劝我老老实实的去找个班上算了,做这个整不到什么钱的。亲戚们也都不理解我,好好一个大学生,去找个公司上班,去考个公务员都是不错的,做这个不晓得有什么前途。一个人在这样艰难的情况下,内心承受的压力是很大的,所以好几次我都想放弃了,但还好最终坚持了下来。这种滋味只有自己懂了,很多话想找个人说都找不到。’
感受得到,我这位朋友在人生最艰难的时候,是很希望有一个能真正懂他、了解他的人出现的,就如孔子所感慨的一样:‘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有一个志同道合,真正了解自己的人从远方而来,不也是很快乐的吗?
只是他等的那个朋友一直没来,而身边多是不了解他的人,几天前他到我住的地方找我玩,我们一聊又是几个小时,从五点到九点;从饱腹到饥饿。聊到尽兴时他说到:‘我以前一直觉得身边人都不了解我,直到有一天我突然想明白了一个问题,其实扪心自问,我也并不能真正的了解任何一个人,不晓得为什么会希望别人能了解我。而且我发现连我自己都不够了解自己。所以这些问题还是看淡点的好,哈哈哈哈。’
理解了我这位朋友的话,我们便也理解了孔子说的“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句话的含义。别人不了解我,我也不生气,不也是君子吗?不生气并非忍气不生,而是把问题看得平淡了,已无气可生。
同学们不要觉得孔子的这些话是法律条规,非要求你这样去做不可,他所说的这些话是经历啊,是从人生中总结、提炼出来的精华。是要我们懂得其中的含义后,自发自觉的去做啊。
在孔子那个时代,他是一个学问极高的人,而且当时正是一个乱世,他怀着一颗救国救民的心四处讲学、为社会培养人才,通过他自己的方式来拯救当时的社会。当然他自己心里也很清楚,当时的社会是救不了的,但他明知救不还是要去救, 能救一点是一点,能救一个是一个。所以就算孔子是圣人,我们也不应该盲目地去尊敬他,而是应该透过保留下来的文字去理解他的思想,了解他的人生经历,自然而然地对他生起敬仰之情!
他老人家一辈子在做着自己想做的、该做的事——做学问、完善自身道德、救世救人、为人授业解惑。他也同我们每个人一样,想找一个真正了解自己的人,可最终我们这位大老师也发现,“找不到了”!所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三句话可不是随便说来,它其中包含的东西太多太多,意义又太深远,我希望同学们能认清这一点!
好了,今天的牛就吹到这儿了,我见同学们听得认真,也给了我很大的信心继续吹下去,我吹的内容也不一定可信,可信的乃是自己,有一天当你们对自己足够了解后,很多事,很多道理也自然而然就了解了。同学们还年轻,以后的道路还很长,希望同学们把‘了解自己’当做终生的课题,并为此不断探索、奋勇向前,有一天找到真正的自己,做一个了解自己的人,在这个难行的人生中有智慧地、艺术地行去!”
文毕,墨尽,手更加颤抖不止,因衰老而颤抖,因冬日而颤抖,因激动而颤抖。风吹起厚厚的文稿本,一页一页往回翻去,炉子里的柴又燃尽,所幸火种未灭,我又再添薪——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