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
[苏联]高尔基
《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是苏联作家高尔基的自传体长篇小说三部曲。
小说讲述了幼年丧父寄居于外祖父家中的阿廖沙的童年、少年与青年的生活故事,心地善良的阿廖沙生活在暴力、愚昧且充满压迫氛围的原生家庭里、奔跑在贫穷的劳动人民中间,而残酷的现实碾碎了他想要读书的愿望,从此流落于社会大学,但外祖母的爱让他学会在困苦中对未来充满信心。
作者以阿廖沙成长的多个角度切入来描写当代真实的社会环境,以小见大,强烈地批判了落后、野蛮和残酷的社会,凶狠毒打外祖母和孩子的外祖父、残忍折磨老婆至死的二舅舅、被男人当成玩物的女人……作者讲述的不仅仅是阿廖沙的成长,更是描写了一个时代的走向。
以下为部分精彩内容抄录:
48、“人家的心思谁能够知道呢?”老头儿圆睁着两眼用很响的男低音说,“心思像虱子,数不清数目——老话早就说过。有的人回到自己家里,说不准就会跪倒在地,眼泪汪汪地祷告:‘上帝饶恕我,我把这神圣的一天冒渎了。’这种人把家庭当做修道院,说不定家里只跟上帝俩过活。对啦!每个蜘蛛都知道自己的角落,张它的网,并知道自己的重量,使网能支持住它……”
49、“你喜欢发议论,可是发议论你还太早。你这样年纪,并不是靠用脑筋过活,而是要用眼睛过日子的!所以你只消看着,记住,不必多说。智慧是做事用的,对于灵魂来说,靠的是信仰!读书是好事,但是对一切都要有个限度。有些人书读得太多,变成书呆子,变成没有信仰的人了……”
50、财富总是以对人们、对上帝的犯罪而得到的。
51、后来我在平民中,在知识分子中,看到很多这类以及和它相似的旧习惯的拥护者,我才明白这种坚决是人类中一种不能动和不想动的消极性。
为什么不能动,因为他们已被古人之言、过时的概念像枷锁似的缚住,已经在这种言语、概念之中僵化了。
他们的意志已经凝固,不能向明天发展了。当受到外部来的什么打击,把他们从原来的地方扔出去的时候,他们就好像一块石头从山上滚落,机械地堕落到山下面去了。
他们凭着一种怀古的盲目力量,一种对痛苦和压迫的病态的爱好,牢守着过时的真理的坟墓。
52、在这种信仰的世界上,好像在阳光照不到的石垣下一样,一切新的东西,都生长得缓慢而曲折,发育不良。
在这种黑暗的信仰中,爱的光是太少了,而屈辱、怨恨和猜忌却太多了,而仇恨又总是和这些连在一起。
这种信仰所燃烧的火,好像是腐物中发出来的磷光。
53、“人的理性,彷徨在各种臆说的密林之中,好像一只凶恶的狼,听从着魔鬼的命令,使上帝所赐的人的灵魂受苦!”
54、生活不好,应该过得好一点。
55、“要忍耐,阿廖沙!”
当我长篇大论地对她说到生活的丑恶,人们的苦痛,苦闷扰乱了我的心的一切,这便是她所能回答我的唯一的一句话。
56、一个人坐在这里,他的膝头触着我,他在发烧,我想。
他深信地把人们按自己的看法分成类。他说着一切,好像有权审判和判决一般。
在他身上,有一种我所需要的东西,或是暗示着我所不需要的东西。
他是无比复杂的人,有着无穷的思想。不管我怎样对待他,他永是我身上的一部分,在我的身上什么地方生活着。
我想到他,他的灵魂的影子就映在我的心灵里。到明天,他会完全消失,消失得无影无踪。一切藏在他脑中心中的,我觉得,我能从他的美丽的眼睛里看到的东西,都会一概消失。
等他一死,把我和世界联系着的一条活的线索就会断了,剩下的就只有回忆。然而这回忆完全留在我的心中,永远是局限在我心中,永远不变;而活的变化着,是会消逝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