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氏春秋》里有一段,讲孔子周游列国时,因为兵荒马乱,旅途困顿,三餐以野菜裹腹,大家已经7天没有吃过米饭了。
一天,孔子的弟子颜回,要回了一些米饭,在饭快煮熟的时候,孔子看到颜回抓了一把米饭往嘴里塞。孔子装作没有看到,也没有责问。在吃饭时说:“我刚才梦见祖先了,我想把没有吃过的饭先拿去祭拜祖先”。颜回一听,着急地说:“这米饭不能拿去祭拜祖先了。”孔子问他:“为何缘故?”颜回涨红了脸,嗫嗫地说:“刚才煮饭时,我不小心把灰掉到了米饭里,扔掉觉得太可惜了,我就把它吃了。”孔子听了,恍然大悟,明白了颜回的做法是因为什么,同时对自己的错误观察,感到愧疚。孔子平时对颜回非常信任,但还是对他产生了怀疑。这说明我们的内心是最难稳定的,要了解一个人的真实想法也是不容易的。
所谓知人难,相知相惜更难。沟通交流非常重要,它是一种表达自己和了解他人想法的过程。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或多或少听到过这样的话:你还没有明白我的意思吗?我没有这样的意思。我说的跟你想的完全不是一回事儿。交谈中可能遇到过这样对话不明朗,相互不理解的情况。
为什么同一句话会有不同的理解呢?因为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生活经历、不同的认知,在不同的情境下,对同一段信息会有不同的诠释。如果把文字比做我们表达心中想法的一种代码,那么只有当双方赋予这个代码相同的意义时,才是正确地理解它的含义。
正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管在进行书面还是口语的沟通,都要先明确沟通的四大目标,让沟通达到事半功倍的正向作用。
沟通背后的四大目标分别是——
1.被接收。也就是我们传达的信息要被别人听到或者读到。
2.被理解。对方能理解我们说话内容的真正的含义。
3.被接受。对方不排斥我们的想法,愿意接受我们的诉求。
4.使对方采取行动。对方听了我们说话的内容,愿意改变行为或者态度。
只要没达到其中任何一个目标,沟通就失败了。组织语言或者书面表达时,可以遵循这四大原则,明确沟通的目标,表达将会更具逻辑性和说服力。在交流过程中,也能尽量避免被情绪掌控,口不择言的情况。
平时我们在聊天时,很容易被情绪掌握,导致谈话的结果偏离本意。了解沟通背后的四个目标,沟通是不是更容易了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