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收到好友王爷从北京寄来的书,寄书之前,他特别神秘的跟我说,这本书因某种原因暂时未能出版,只有内部印刷版本,他觉得这本书写得特别好,这让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中国人看电影和电视剧,最关注的往往不是看剧情在讲什么,而是其未删除版内容是什么。我手里的这本是传说中的无阉割版,看完之后,觉得也没有什么该忌讳或冒犯政治的地方。
这是一本健康益智、大实话特别多的书。
封面书名下面是一行小字:“有思想的人都寂寞,但有意思的人不会。”这赤裸裸的金句很撩人,使我在拿到书后,便迫不及待的翻开。
久仰本书作者小马宋的大名,是从他的《那些让文案绝望的文案》开始的,喜欢文案写作的我,自然不肯错过。
15个牛人的经历,用讲故事的方式娓娓道来,这是他的新书《朋友圈的尖子生》,却跟文案无关。他在序言中谈及自己:除了写文案的能力,他发现自己跟什么人都能相处得很好,他觉得这也是一种能力。
正因如此,书里的牛人们才会向他一一袒露自己的心声和想法,再由小马宋的笔,这些宝贵的人生经验变成了值得别人传阅的智慧结晶,让人读起来特别过瘾,且获益良多。
我最近痴迷于看书,而在这本新书中,看到李倩读书时用的方法,其篇幅不长,却让我印象很深刻。
很多人在读书的时候,喜欢给有感觉的句子划横线,或者抄写到笔记簿,甚至画思维导图。而青山资本的董事总经理李倩做法则不同,她撕书。
她看书的时候有撕书的习惯,按她的话来说,能够减少干扰,她要的就是那一页有用的知识,目的特别明确,然后依据这些撕下来的精华,构建知识框架体系,继而去思考其本质。
你我读书,有时候可能只看其表面,而李倩致力于探求本质。
读完,她会死磕这本书。她把书中的知识拿去跟生活中遇到的事情进行比对,对上号了,就相信其道理,并依样画葫芦不断的验证经典书籍,她这样做,只是担心时代在进步,知识却老化了,怕用不了。俗称“死磕”。
相信经典并没有错,而绝知此事要躬行。
除了这个小事例,纵览全书,我从眼界与格局、做事方法、社交态度、青年意识、自媒体角度五个维度及个人的看法,梳理出此书让人受益匪浅的一些智慧。
一、关于眼界与格局
很多自媒体的朋友都会感慨,通过在网络上开始坚持写作,慢慢会进入一个以前没触碰过的全新世界,看到了一个新领域。
去年我开始写公众号,周围有很多同事和朋友都表示不解,他们完全不觉得写作这件事有什么意义,在他们的意识里,写作约等于工作,他们也懒得了解新媒体是什么概念。
通过写作,我慢慢走进一个新的世界,而周围那些不愿意去尝试新鲜做法的人,还在原来的世界里自鸣得意,或者患得患失。
这就好比,有些体制内的人,当官时间一长,容易在潜意识里觉得别人不及自己厉害。但现实是,天外有天,人外有人。
小马宋的朋友杨超在书里提出一个观点:
当你自己在一个行业一个公司做了几年之后,自以为自己很牛的时候,突然知道原来世界上海存在一个你根本不知道的玩法,你发现自己原来只是一只井底之娃,根本不知道天有多高地有多远。
这才是一个人在自己专业上遇到最可怕的事情。
一个人如果总是在自己的荣获成绩的领域里固步自封,眼界也就停留在原来的层面,难以拓开。而关于培养眼界,而暴风影音创始人冯鑫在书里提出:
你从一年的时间尺度看还是从五年的时间尺度看,你从人生的视角看还是从商业的视角看,我觉得角度不同,未来的相差就会非常大。
李倩是一个看事情会从框架上入手的人,她指出:
我致力于什么,我怎么玩,怎么打,下一步怎么样,我觉得这个就很清晰、很好。但大部分情况下,大部分人都是没有逻辑的,都是混乱的,看心情做的。
眼界的养成关乎格局的建立,为什么人走在陌生的路上可能会迷路,而手握地图则可以探清方向,那是因为迷路的我们没有从全局的角度去审视。
你做事的时候,是不是不善于根据全局系统,做好提前谋划?
百度副总裁李叫兽看事看得比较远,他说:
重要的是看未来,要为自己创造未来的优势,如果你跟周围的同学陷入了同质化的竞争,服从于一个KPI体系,几乎是永远挣脱不出来的,不论你有多高的能力。
因为那就会变成纯粹的智力和体力竞争,而纯粹的智力和体力竞争就跟价格战一样,绝大部分人是没有绝对优势的,大部分人再努力也只能比别人高百分之五、百分之十。
看得远的李叫兽,想到前进路上可能遇到的一些坑,他提前看到了,便会想办法避免入坑。
网上有个知识网红,也是我的好友:剽悍一只猫,他的故事也被小马宋写进这本书里。猫在短短的时间内从默默无闻迅速崛起变成网络大V,成为一个相当厉害的人。
很多朋友说他有大格局,通过和他在网上的接触发现,他的格局体现在承受住过去困苦煎熬的岁月,用心执行好当下事宜,并以宽广的心胸热心帮助他人。
借用书里奶牛Denny的话来总结:“经历、成长,然后帮助别人完成前面这两件事。”而剽悍一只猫是这句话的践行者,他的这种布道做法,值得我们每个人去学习。
二、做事方法
有些人不愿意做事,有些人做了事等于没做,有些人事情总是做不好。眼高手低的人穿行在社会上比比皆是。
关于在社会上、工作中、商业门道方面如何做事,我从《朋友圈的尖子生》里牛人们的故事中,提炼出一些值得我们借鉴的心法和技巧:
李叫兽的方法:面对任何事情,都要先假设自己是完全不懂的,然后把这个东西当成设计火箭一样。系统地搞清楚这件事是怎么发生的,该怎么做才行。
李倩受的干扰特别少,是一个抗干扰能力非常强的人。她比较擅长从原理揪出这件事情的本质,任何事我都先确定目的,确定目的之后我就自己想办法。
她觉得,人不要去依赖别人教你,你也不要依赖经验,当你被逼到一个窘境的时候你只要去想这件事情的本质和目的你就能想到方案。
同时,李倩觉得搞清楚这件事情的价值,人就是一定要去做最有价值的事情,我不怎么想做没有价值的事情。
比如说一些重点报道或者是一次大型时间,或者我认为真正能对公司的经营业务、能对公司的提升产生价值的事情,这个事我比较想去做的,没有用的事就没有意义。
李倩特别强调,在一个地方做,就一定要懂核心业务。
你要先找到行业的规律,然后丰富你的资源、你的认知、你再努力地去思考,就可以在这个行业成为头部的重要贡献的那百分之二十。
你看某些行业那么多人在做,大部分人就是在做这个事而已,他并不是在创造这个行业,也不是在引领这个行业,引领这个行业的人非常少。
同时,你要先知道这个行业里最好的是什么样。
从这些观点,我收获的体会是:
厉害的人从来都会惹人去仰慕,引人去效仿;头部资源也会被人争相抢掠;战场上擒贼先擒王,这些都是亘古不变的道理。
做事的时候,建立一个标准,有个榜样的作用在推着自己,然后往最牛逼的方向上望去,最前面的那个点,就是要努力达到的彼岸。
书里有句对商业的理解的话,运用在我们个人做事上,也值得让人思考:
任何商业成功的关键,都是要有持续地创造并提供差异化价值的能力。任何的影响力,都来自于附加值。那什么是附加值呢,附加值就是那些没有你就不会发生的事情。
什么叫“没有你就不会发生的事情”?最简单的理解,就是这件事,这个企业,以及商业上的成功,离不开你,缺你不可,不能没有你。
做事做到这份上,约等于,你就是核心了。
三、社交态度
与人交往,有很多套路,小马宋应该是社交中的老司机,他的门道也许不少,书里的“尖子生”们,同样如此。
我们生活在一个功利的世界里,在谁也不认识谁的陌生模式下,这个社会讲究资源和价值的交换,其实也是社交的本质。
你贸然添加一个人的微信,互相打招呼,说一声你好就没有了下文。饭局上彼此吃了一顿饭,相互留下了联系方式,后继没有什么共同事情一起携手,也就没了更多的交往。
你不能帮别人,别人也就没办法帮你,两个人之间也就没有更多的链接,陌生模式下的社交就是这么纯粹。
网络社交上,会有一种“标签”意识的存在:首先你得有标签,其次你得给他实质的帮助。
这是陌生社交模式中最快建立关系的手段。很直白,简单粗暴,却实用,但可能有很多人并不喜欢这种看起来相对功利的交往。
然而,你去看看这个世界,现实大抵都是这样。
书里告诉你:
想要与别人长久交往,要制造三个理由,初次见面的理由、建立联系的理由、持续见面的理由。
建立信任、密切往来需要通过自然的、循序渐进的方式进行接触,靠自身的专业能力证明自己值得信赖。
“若每次会谈时你都为客户端上一杯拿铁咖啡,你或许会得到对方的喜欢,但是这种喜欢其实仅仅停留在咖啡因层面上——你的殷勤不是续约的保证。”
你需要有实质的举动,感情交往,甚至利益往来。
这些观念对于初入社会的小青年们可能会造成“毁三观”,社交就像是自己行走社会的修行,修行者要识别善恶,但更要超越善恶。
书里有两个社交小技巧挺值得认同,第一个是:
对方真实的感受是什么?当对方在表扬你“口才好”的时候,它们的潜台词是什么?
别人说什么,不一定就是在说什么。职场上,或混社会,对别人说的话多想想背后的本质。
另一个是:
通过某些知识来施加影响,让别人见识到你的知识,别人可能会主动想联系你。
简而言之,让自己优秀到不能被忽视,就可以了。
四、青年意识
推荐青年朋友们都看看这本书,书中提到了青年人需要注意的问题:
比如,谈到大学,书里一针见血的指出了中国大学生的普遍现状:
剩下的百分之九十在大学里,要么是不知道想要什么结果就在打游戏谈恋爱中浑浑噩噩度过,要么是知道想要什么,但从来没有想过该如何达成目标。
谈到花钱观念,小马宋的朋友马文亚提出:
买东西前,问问这些东西能够给自己的内心带来幸福感?还是告诉别人自己拥有这些,别人羡慕的眼神能够给自己带来幸福感?
很多朋友们总是问我如何把钱变多,其实在学会把钱变多之前,你要先学习如何不把钱变少。
现如今,很多大学生踏出校园便找不到工作,有些人找了一份看起来不错的工作,工作几年一直都是老样子。
所谓老样子,很可能是日复一日的干着重复的活,没有新鲜感,没有创造力,甚至,没有成就感。
我想,有些老板和领导,不会让自己公司里的流水线上的员工、一成不变的体质内工人看到冯鑫的演讲,冯鑫谈到自己对于工作的看法:
第一,你在这个环境里面,它不允许你创造,还是他们就让你去做一些机械工,如果它不允许,离开它。
第二件事,你问问自己,这个月你干的活里边,有没有百分之五十到百分之六十在创造,还是说你只是麻木不仁地,人云亦云地靠惯性这么做了下去,那你就在过人生,你就没有做任何创造。
嗯。
五、关于自媒体
个人IP ,是网络上新兴盛行的词语,与个人品牌挂钩。打造个人IP,很多人误以为这是一个人的事情,其实,这是一个团队的事情。
如果你具备相关能力,但依然选择一个人偷偷从零开始自己单干,那么你缺乏做成一件大事所需要的聚人能力——这种能力会让你有更多的优势。
看到这句话,我便想到个人IP的打造。
做自媒体,要考虑受众对象,有些事在做的时候,便不能再以自己想法为主了。比如,如果你想靠它挣钱,必须要有金钱导向。
这件事如果做了,有没有对我们的用户赋能、创造价值。如果有,那就立马去做。如果没有,那创始人有天大的兴趣和压力,也绝对不能做。
当然了,有些人不以金钱为目的,就成了一股“清流”:你既要保持做自己,又不想因为这件事付出过多的代价,这其中就会有一个很微妙的快感。
我很欣赏书里李楠写作的观点:
你写文章写的东西一定要有价值,这个价值就是告诉读者这样一个东西:他不知道,而且还是对的东西。
我也是在朝着这个方向写,不断坚持。
这本书写得很好,也有可能别人觉得这本书写得不好,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此书是否能经受未来时间的洗礼和考验,多少年后,别人读完此书,依旧觉得价值巨大,我想,这也许是作者小马宋会去畅想的。
写一本100年后别人还觉得很棒的书,也许是每个作家内心的梦想。
这很难,因为每个时代不同,每个时代的人对书的想法可能不同,思想与三观可能会随着时间的流逝以及自身的经历而出现改变。
但你我能做的,就是做好自己,争取为这个世界创造一些什么,不断前行。
结尾处,借用书里的几句话作为共勉:
你创造了一些东西,社会就会给你一些东西,大概我说这是唯一的社会在通行的法则。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命运,80后有80后的命运,90后有90后的命运,我们需要的是在这个代际命运中再选择自己的个体命运,那就是站在时代的肩膀上起飞。
感谢小马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