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在当当宣布被出售时对这位昔日电商巨头的陨落感到唏嘘,但至少目前看来创始人李国庆夫妇携手面对失败在当下的社会环境中是难能可贵的,也有分析师在复盘当当的发展历史中总结出不少商业教训,这些经验教训看起来都十分真实可信。我不打算赴后尘讨论当当发展历程的得失,而是试图讨论下,如果再给当当一次机会,结局还会是如此吗?
纵观当当的发展历史,他的对手有如日中天的 8848,有外来竞争者亚马逊中国,也有后来居上的京东和淘宝。名单中的任何一位实力都是不容小觑,为何当当赢了 8848,而输掉了京东和淘宝?
有人认为 8848 是自己失误,给了当当崛起之前的市场空档期。但当时如此多的进入者,为何当当能够脱颖而出?如果你在当时的局面下,能够替代当当而称雄吗?可见当当的崛起并不只是因为对手的疏忽,机会是给有准备的人的,李国庆夫妇的能力是不容忽视的关键因素。
有人认为亚马逊的搅局让当当做出了错误的决定。我们姑且不谈近来顺风顺水的海外亚马逊,单单就亚马逊中国的市场份额来看,布局全品类的亚马逊中国如今在中国消费者心目中只是个海淘和买电子书的去处而已,这种情况对于当当是不是很熟悉。
也有人认为当当错过了布局 C2C 的好时机,从而导致在和淘宝等新对手竞争中落后。这个论点得到了很多呼声,的确当当在 C2C 战略布局中比较迟钝,如果凭借当时当当的领先地位能够及时介入也许能维持在电商领域的领先地位。但这种说法也有两个疑点:一是后视镜错误,我们目前是掌握了信息的优势,是站在现在评价过去,但如果有人能够设身处地为当当考虑,按照当时的环境,能够提出最合适的战略布局难度是巨大的。不要忘记具有破坏性的商业模式在早期是很容易被忽视的,尽管事后验证破坏性的商业模式是正确的,有谁能够顶住环境和利益的压力坚持正确的选择?并且按照这种逻辑,当下谁能判断出未来电商竞争中,哪种模式能够脱颖而出?让我们十年后再来验证; 二是当当是以书籍电商的身份起家的,具有文化电商的刻板印象。转型全品类和 C2C 在当时看来是否会有冲击和阻力也是无法预估的事情。相对而言,京东和淘宝就没有这方面的桎梏。不过话说回来,京东和淘宝的后来居上不得不说也有很大的运气成分。
还有人认为当当在资本运作中过于保守,从而失去扩大规模的机会。李国庆夫妇一直保持着谨慎的扩张态度,这种态度帮助他们度过了互联网危机,但同样这种态度却在后来的电商竞争中落伍,所以简单地将当当的失利归结为李国庆夫妇的保守是不恰当的。的确当当的竞争对手是通过资本运作超越当当的,但资本运作从来不是个褒义词,从 8848 的陨落中我们就可以看出,资本和企业并不是一家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回过头来看,如果能够再来一次的话,当当要如何翻盘呢?
我们都知道当当是从图书开始的,无论是在当当的巅峰时期还是在没落的当下,当当在图书品类中都仍有相当大的影响力。那如果当当能够重来的话,是否可以就图书来打开缺口呢?
一般而言,图书都是和知识相关联的,如果当当能够坚守图书领域,并另辟蹊径,坚持到知识经济大放异彩的现在,谁胜谁负还说不准。
从图书可以引申到知识,从知识可以扩展到信息和教育,从信息和教育又能延伸到平台,可以做一个知识平台、创做平台、信息平台和教育平台......你看,天花板还远着呢。所以说当当可以不局限于把自己作为一个电商平台,他可以是一个文化平台,一个百科平台,一个精英平台甚至是意识平台,其中的商机也是无法估量的,也是电商平台无法企及的。
所以如果当当有幸重来一次,并扎根于优势图书领域进行发散,说不定现在的知乎、阅文、得到、网易课堂等都要以另一种形式存在,谁知道呢?
说一千道一万,通过沙盘推演我们总能够发现无尽的机会,而站在历史的尾端来回首也总能得出不少宝贵的经验教训,重要的不是后悔曾经错过什么,而是面对扑朔迷离的将来,我们能够做些什么。
最后,我觉得最难等可贵的是李国庆夫妇能够面对如此这般的冲击和诱惑还能维持牢固的夫妻感情,祝二人白头偕老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