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专业,报一下。”
“好的,这是校园卡,在这里签一下你的名字。”
昨天,5点50的闹钟一响,便起床,洗漱完毕,和学生会共事的朋友来到新生接待处。我们的任务是发放一卡通。
初秋末尾的清晨,穿着短袖开始感觉有些稍凉,乳白色的雾气与刚苏醒的天空相互交融,分不清哪里是分界线,印象里似乎是来滁州第一次看到这样一片灰蒙蒙景象。
接待处负责引导新生的志愿者已经穿上红色马甲,根据原先分配的在前后校门口,拉上院横幅迎接前来报名领材料的新生。
【校园随感】时间不留人,青涩不过一年因为天气有些变化,所以报名是提前一天。来往报名的新生并不是很多。直到雾气消散,阳光大片照在知行桥上,桥上拖着行李箱的家长学生开始多起来。
资格审查、打印报告单、档案接收、发一卡通、发体检表……家长放下行李,看着孩子一项项按照流程,做好报名,再继续和孩子拖着行李前往宿舍。
望着这一幕幕从身边拿走一卡通,继续走向另一段四年未知生活的身影,自己竟然变得茫然不知所措,属于这里的四分之一现在只能用“回忆”来描述,这样的回忆像海上触礁的船,一点点的浸满,最终沉没海底。若干年后,残骸依然在,如果你愿意潜到海底去看看。
那时,留着短发,穿着裙子,拖着行李箱,父亲和亲戚在后拿着行李箱装不下的被子,挤在人潮中手忙脚乱报完名,再跟着学姐的带领找到宿舍楼,遇见室友,擦洗床位,铺被子,摆放用品,再和家人分离,晚上和室友交流,第二天开始军训。
如此劳累的一个晚上,却继续像报名前一个夜晚那样,在床上辗转反侧。
〔身份证复印件、准考证在书包大口袋里,银行卡在书包最内侧的小口袋里,衣架带了吧?擦桌子的布也准备了……室友怎样?会好相处么?国庆节是坐火车回家还是高铁,对了,现在有票了吗?大学也一定要好好学习……〕这是报名前一个夜晚,想了很多,迟迟睡不着,甚至越想越不想面对一连串要面对的。
而那个在异乡的第一个夜晚,没有想家,只是忐忑,未知让我觉得害怕。
后面的日子为了所谓的“充实”。
参加校学生会,二轮没过。
参加学通社,二轮面试和那个老师乱说一通,没过。
参加院学生会宣传部,过了,其后一年觉得没什么收获。
参加几个社团面试社干,做了一些事务。在环保社团,去过滁州一些批发商场,捡过垃圾,种过树苗,在书法社团,买了一套书法用品,练了几个字,了解其中少许。在科考社团,没有做过任何事情。
参加晨读,每天打完卡晨读半个小时,坚持了半个学期,在冬天早上也是如此,却因为期末英语分数尴尬没有资格考四级。
和室友去南京游玩一天,爬过琅琊山,一个人去扬州两天。和朋友夜里看过灯展,电影。
发过一天传单,是那种在街上游行发的,做过半天服务员,当过家教,只做了两次。
图书馆借了几本书,都是借来没看,过了期限,不得不还。一朋友送过两本书《穆斯林的葬礼》《一生欠安》皆看完。
弄微信公众号,发文。
后来院里弄微信公众号,问我做不做,然后答应了。
也想过谈恋爱,只觉得同届男生“幼稚”,虽然自己也没多成熟,不是同届也没认识几个,且也不和别人深聊,喜欢一个认识一两年现已社会的人,他有女朋友,表露心思,未果。此后不在想了。
上课,做实验,玩手机,睡觉,常常迷惘,觉得上大学没意思。
大一在校一年大致就是这样。
一开始对学校各种组织活动激情满满,觉得就不应该呆在宿舍,多出去接触人,比如锻炼人际交往,领导能力,后来觉得一点意思,其中细节之处不想多说。
后来也觉得学习奖学金拿各种证也没什么意思,学习一大部分根据考试成绩来算,平时分没什么差别,如果你不是那种有“不挂科就不是上大学”这样的思想。而考试之前你只要多背背看看发的重点,就算你一个学期不学,那几天学了,你都可能比每堂课都听的同学考的还要高。至少我的大一是这样的情况,不能一概而论其他高校。拿证,这里的“证”指学校在某次活动中授予你的,比如“优秀个人……”,某某大赛几等奖……,这样的证多半有水分,与其拿这样的证,不如多学习些技能,拿些真材实学的“证”。当然并不是一概而论所以高校,仅是个人片面想法。
【校园随感】时间不留人,青涩不过一年一年,无论你是做了什么,也不论想了什么。在认识了不一样的朋友,在开始注意发型、学会护肤化妆,在决定牵手亲吻恋爱,在兼职实现经济独立,在图书馆学习阅读,在旅行的路上一直背包前行,在上了不知所云的课程,在熟悉这所学校,在看过这座城的风景……
总有一件你做过,哪怕没有结果,都是大一的一部分,都是属于深海里沉没轮船残骸的一部分。
“学姐,在这里签字么?”
时间不留人,青涩不过一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