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时候会在一些趋势到来前有准确的预感或敏锐的感知力,但很多时候,尤其是与人相处时,当大家觉得有点尴尬时,我却有点不通人情世故似的,一杆子捅到底。这次课堂,也是这样。
我本意是由浅入深地去揭示一些事情的道理,于是用了一个大家熟知却熟视无睹的例子,让他们发表对她的印象和看法,例子中的人物没想到是本班一个学生的奶奶。
她大概七十多岁,每天下课后到班级来捡学生们丢弃的矿泉水瓶、书纸等废品。
原来我也知道她是校办公室主任的亲妈,但不知道,原来她孙子也在我所教的班级。
当她那个平时不太爱作声,学习也比较差的孙子说起这是他奶奶时,我并没有想到要避讳,反而还虎虎地一本正经地让他来先谈谈,说他最有发言权。因为以前他有一次话题辩论他也是很有兴趣,第一个发言,不过说的都是比较浅显的内容。(事后才想起,应该征求下他的意见,以免他尴尬)
当时他有点不好意思,有点支支吾吾,说有什么好说的,家里人劝她不要这样了,但她不听,就这样打发时间呗。有时候到月底时她还能拿去卖点钱。但他也说,家里有人是学校领导,奶奶这样做有点难看,会被人家说。
然后他前桌的两个女生也不好意思地说,家人是担心老人累着,或老拿着一袋子重物上下楼梯不安全。
然后我说,还有别的不同看法吗?
彭海浪,这个小胖子吃货,也是班里的搞笑担当,就说,他奶奶这样做也有好处啊!可以帮助废品再利用啊!美化环境啊!你看月底可以卖点钱,还可以添补下自己的生活费,这不是挺好的嘛!不给家人添麻烦啊!
他的同桌,一个女生,一直扯着他的袖子提醒他不要说了。
我就势引导,说这样说也没错吧!是有这些好处吧?还有吗?
还可以锻炼身体,打发时间!
还有吗?
保护环境!
还是只在行为上打转,能不能说说这种精神的可贵?
就如我刚前面说的,从理论框架上来说,往大的方面说,是不是有自强不息的精神?这么大年纪了,生活条件也不差,却不肯过和很多老人一样的含饴弄孙的生活,自己要出来做点事打发时间。
也不管别人的目光,别人的说法,因为她做的是很有底气,也很正能量的一件事,对吧?只要不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对吧?
学生们却开始七嘴八舌起来。我就搬出了环境专业女博士陈立雯留学回来搞起乡村垃圾分类的事业,整天和垃圾打交道,而被家人不理解的新闻,说到她是真正的知行合一,因为我们很多人说环保,不过还是喊口号而已。而她没有面子观一说,为了美丽乡村环保新农村的建设,真正地投身于自己的理想事业当中。
这让我想起昨天看到的李霜霜同学的作文中的一句话:做对的事情,自己不一定受益,但可能对其他人有利。做错的事情,自己可能受益,但对其他人可能有害。
这个捡垃圾的事情,不就是如此?对自己或家人来说,可能有点失面子(这可能也是当今中国社会需要转变的观念——不以做公益为荣,只以权力或自身的光鲜为榜样。)。
并由此提到了最近走红的流浪大师沈巍。他也是身体力行做垃圾分类工作。这时,我的课代表从批改作业中抬起头来说,那也没什么啊!那也只是他的兴趣,他个人的一个选择而已啦!
我听了觉得不以为然,我认为沈巍这次走红,还是跟一般网红的走红不同的,因为他不是自我炒作,而是实实在在地在做自己的理想(垃圾分类),然后被人发现了,他的行为非常有正能量,而我们的文章,要想打动人心,要想对人有作用,就得发掘出人物身上的闪光点,而不能只说这只是他的兴趣,说得这么冷漠、客观,不带感情,那就达不到弘扬正气和善良的目的,就不能打动读者。
就如昨天批改作文时,龙籍楠的文章,对于善狼和饿狼的斗争,就取一个题目,善恶只在一念之间,这样的题目,以及文章所表达的,就没有明确的观点和中心,没有明确地扬善弃恶,中心不明,观点太客观,就不能以情动人,没有情感的说理,也不深刻。
所以写文章,要情理兼备,才能动人。
这时候,有几个在跟着互动,或看着我,或点头,而大多数,不是在窃窃交谈,就是在批改上课初的默写。
我就说,我说的是我个人的思考和看法,一家之言,也许我比较自以为是,说的你们不喜欢,觉得我在罗里吧嗦叽叽歪歪,但如果你们上课时,选择做别的,那下次我就不讲了,语文是能自学的,你们觉得自学就可以了,那我也乐得轻松,不用讲了。
课后反思一下,虽然还是诧异于一些学生的见识之世俗与不自知,远不能跟上我的脚步,同时,也有些质疑,是不是我真的太特立独行了,自己说得好,做得差,所以学生不信服?还是在大多数世俗的他们眼里,我的思想和言行太过标新立异,不能给他们带来教益,所以他们也对我的这些话不以为意呢?
还是专业度不够,不能细化对他们的指导,反而让他们产生反感了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