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832486/562a40d7f36bd91d.jpg)
30年光景,在漫长的时间长河里,只能算是一瞬,但是,在一个人的生命当中,却占去了很大一部分。
今天,当中国的核潜艇让窥伺中国的豺狼不敢轻举妄动之时,有一个名字,值得我们永远铭记和致敬。
这个名字是:黄旭华。
他是中国“核潜艇之父”。
![](https://img.haomeiwen.com/i1832486/a1ff9122298cb28f.jpg)
1、有一万年也要造出核潜艇的决心,也要有只争朝夕监造核潜艇的人。
关于中国核潜艇的历史,大家可能都知道毛主席的誓言,“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
可是,毛主席当年为什么要说这样的话呢?
1959年国庆10周年,赫鲁晓夫、苏联部长会议主席来到中国,我国政府再一次地向他提出研制核潜艇的技术问题。
赫鲁晓夫在他的回忆录上有这样几句话:中国要研制核潜艇简直是异想天开。
他傲慢地拒绝了中国的要求,说核潜艇技术复杂、要求高、花钱多,你们中国没有水平,也没有能力来研制核潜艇。
毛主席一听非常气愤,赫鲁晓夫在他的回忆录上这么讲,毛主席愤怒地站了起来,挥动他巨大的手掌:“你们不援助算了,我们自己干!”
我们寄希望于苏联老大哥援助的梦想完全破灭。当年10月底,毛主席在同周总理、聂荣臻还有罗瑞卿等研究发展尖端武器的时候,毛主席就说:“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
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一穷二白之时,有自力更生建造核潜艇的决心难能可贵,更加重要的是,要有去干事创业的人。
黄旭华就是这样的人。
![](https://img.haomeiwen.com/i1832486/5aee1cde459130f3.jpg)
2、并非贪生怕死,只是必须一起深潜。
由于北方的水浅,中国核潜艇在问世18年后,一直没能进行极限深度的深潜试验,1988年才到南海开始这项试验,有了这第一次深潜,中国核潜艇才算走完它研制的全过程。
这个试验有多危险呢?
黄旭华说,“艇上一块扑克牌大小的钢板,潜入水下数百米后,承受的水的压力是1吨多。100多米长的艇体,任何一块钢板不合格,一条焊缝有问题,一个阀门封闭不足,都可能导致艇毁人亡。”
试验之前,艇员心理包袱很重,有人给家里留了遗书,有人唱起了《血染的风采》。得知这一情况之后,黄旭华第二天就带了技术骨干跟艇上的人座谈:“这样吧,我跟你们一起下去。”
一句话点炸了整个会议室。
“总师怎么能下去?”
“您冒这个险没有意义!”
面对群情激动,黄旭华拿出了科技人员的自信与勇气:“第一,我们这次去,不是去光荣的,是去把数据拿回来的。第二,所有的设计都留了足够的安全系数。第三,我们复查了3个月,很有信心。”
然而,他心里比谁都绷得紧。
面对生死选择,妻子李世英却成了他的支持者。妻子是他的同事,在工作中相知相爱,她当然知道试验的危险性,可她却说:“你是总师,必须下去,不然队伍都带不好,没人听你的话。再说,你要为艇上人的生命负责到底。”
那一年,已经62岁的黄旭华亲身下潜,是世界上核潜艇总设计师亲身下水做深潜实验的第一人。
![](https://img.haomeiwen.com/i1832486/ff47761f0af81805.jpg)
3、花甲痴翁,志探龙宫。惊涛骇浪,乐在其中。
深潜试验当天,南海浪高1米多。
艇慢慢下潜,先是10米一停,再是5米一停,接近极限深度时1米一停。
钢板承受着巨大的水压,发出“咔嗒”“咔嗒”的响声。极度紧张的气氛中,黄旭华依然全神贯注地记录和测量各种数据。
核潜艇到达了极限深度,然后上升,等上升到安全深度,艇上顿时沸腾了。人们握手,拥抱,哭泣。
有人奔向黄旭华:“总师,写句诗吧!”
黄旭华心想,我又不是诗人,怎么会写?
然而,黄老内心激动难抑,就写了4句打油诗:“花甲痴翁,志探龙宫。惊涛骇浪,乐在其中。”
一个‘痴’字,一个‘乐’字,表达了黄老痴迷核潜艇工作一生,乐在其中。这两个字就是黄老一生的写照!
有人这样问黄老,“您当时不怕死吗?”
黄老说,“怎么不怕!我不是不贪生怕死,我也贪生怕死的,但当时只有这一个选择,顾不得了。”
还有人问他,“那么多人哭了,您没哭吗?”
“没有,没哭,就是松了一口气:太好了,没出事!眼睛里有点湿润。”
![](https://img.haomeiwen.com/i1832486/2116fd3ba071ce9b.jpg)
4、忠孝不能两全,对国家的忠,是对父母最大的孝。
人生是一场“舍得”,有选择就有割舍。被尊称为“中国核潜艇之父”的黄旭华,他的割舍远远超出人们的想象。
从1938年离家求学,到1957年出差广东时回家,这19年的离别,母亲没有怨言,只是叮嘱他:“你小时候,四处打仗,回不了家。现在社会安定了,交通方便了,母亲老了,希望你常回来看看。”
黄旭华满口答应,怎料这一别竟是30年。
“我既然从事了这样一份工作,就只能淡化跟家人的联系。他们总会问我在做什么,我怎么回答呢?”
于是,对母亲来说,他成了一个遥远的信箱号码。
30年中,家里人和黄旭华之间的联系,仅仅只是一个海军的信箱。他不能回家,只能每个月从工资里拿出10块、20块钱寄回去。
黄旭华的身份公开后,他把媒体的报道寄给母亲,母亲看了很感动。
回到家后,母亲特地把兄弟姐妹聚到一块,她讲的一句话,至今让黄旭华铭记于心:三哥的事情,大家要体谅。
走过而立,走过花甲,走至耄耋,弹指间,青丝化成白发,依旧冰河铁马。试问大海碧波,何谓以身许国?磊落平生无限爱,尽付无言高歌!
虽然已是耄耋之年,黄老的日程依旧满满当当,他经常到校园、科研院所做讲座。黄老坦言,此生最大的心愿就是——“我们的国家能早日建成科技强国,从‘跟随者’变成‘领跑者’。”
![](https://img.haomeiwen.com/i1832486/3ff6b13c6dd65063.jpg)
5、你的人生,正如深海中的潜艇,无声,但有无穷的力量。
2014年,黄旭华被评为“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位列第一。
推举委员胡占凡说:“抛家舍业,隐姓埋名,为国家做出了巨大贡献,却把名利看的淡如水。黄旭华,以及许许多多像黄旭华这样的人,是中国知识分子中最优秀的一群。”
推举委员孙伟说:“中华民族从没有像今天一样需要海洋,而在走向海洋的过程中,更需要一份走向海洋的刚强。”
最后,请允许我用感动中国给黄老的颁奖词作为结尾,因为这是点赞黄老最好的话语。
时代到处是惊叹骇浪,你埋下头,甘心做沉默的砥柱;
一穷二白的年代,你挺起胸,成为国家最大的财富。
你的人生,正如深海中的潜艇,无声,但有无穷的力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