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理解语文,就要研究语文》(语文何为-凌宗伟)
凌老在提到“要理解语文,就要研究语文”中谈到夏昆老师的文学天赋与音乐天赋,因此对于夏坤老师便有了一种神往。凌老也说到,“从教学角度看,如果自己不能沉醉其中,那么如何同学生一起走进其中了?文本解读是阅读教学的基础工作。”可就是这种基础工作就难为了好多人。我自己在文本解读方面是算作半吊子吧,很多时候都需要借助大量的资料才能领略其中的精髓。而对于文本解读在我看来最大的问题就是需要时间去分析,这也许是个人的知识面的不足。也许正如凌老所言,如果教师自己不能进入文本之中,又如何要求学生去感同身受,要求学生理解、要求学生感动。而教师自己却不为所动,从何而来的感染力。所以在此处凌老提到一个词“炒素”,处于好奇我在百度上搜索了“夏昆老师的炒素”没想到弹出一篇凌老在中国教师报上发表的书中这篇文章,而且原文更加有料,在后文中还谈到了“语文究竟应该教什么,又该怎么教,”前提在于对“语文”一词的理解。在他人看来语文就是背古诗,在家长看来也许语文就是写一手好字,所以在语文教学的意识里面对于语文的看法也不同,我自己认为语文就是塑造学生对客观现实的反馈,对精神思维的启智。到了现在我似乎感觉我已经不知道语文到底是要教什么了,一方面来自专家们的语文观不同,一方面源于我自身的社会认识的改变。所以最后的结论就是自己在苦苦挣扎快要死去却又始终吊着一口气。
另一点就是凌老提到的“课感”一词。最后在徐杰老师的文中找到了出处,杰哥说:所谓的“课感”,就是“我听你课的感觉”这样一说似乎有些清晰了。我们听课不少,其中倒也不乏有些记忆深刻的好课。但是大多数都是觉得浪费了时间,很多时候是真的不知从何去记录听课的感觉,但是总会被要求必须又有所感悟,这着实有些难为自己了。杰哥对于课感的理解还在于:好的“课感”,就是老师往教室里一站,师生之间就自然形成重一种“气场”。这或许就是好老师的标志吧,这也是我们一直所在追求的课堂境界。杰哥还说“好的“课感”,就像“温水泡茶”
温水泡茶,滋味绵长。滚水泡茶其味也短。好的语文课,就是“慢慢走,欣赏啊”,那种从容不迫,那种淡定温和,那种静静地等待花开的感觉,那种在文本中来来回回地行走,就是好“课感”。反之,老师急吼吼抛问题,学生急匆匆找答案,找到答案,皆大欢喜,找不到答案,老师迫不及待逼问和抢答。就是差“课感”。且不说其它,做到“从容不迫”已是不易。今日从凌老的书中学到一点,做学问一定要有宽广的知识面,否者只能局限于死胡同止步不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