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用两个词来形容两个月之前的自己,瞬间跳出来的是“矫情”+“过度自信”。
基于考研这种强大的“选择压”之下,身处其中的自己被逼着不断的进行调整和优化,更新的频率和幅度都在不断加快。
人的自律是反人性的,因为要逃离舒适区,打破负循环,还要与各种旧习惯、限制性的思维假设做“抗争”。人的自律也是一种选择,站在更大的框架下,更长的时间轴上思考你的一生,你会发现自律通向自由。
最近读孟老师推荐的一本关于科研的书《不发变,就出局》,被作者重新定义的“工作”震撼到了,上课、讲课、看书都不算工作,只有动手写才算工作,因为只有动笔写大脑才是主动思考的,一天工作六个小时就可以了,在工作中追求一种“极限”,一直到离开世界那一天。
我特别喜欢作者提到的“极限”,和我脑海中的“极致感”产生关联,我想从是三个维度来谈一下我对“极限”的理解。
第一个是时间维度。时间是刚性约束条件,过去两个月对于时间的调整是最让我震惊的。
直接数字说话,我之前觉得自己是一个挺努力的人,在学习上显然投入了很多时间,可当我用秒表记录下一天真实的学习时间——7.5小时,我以为中间肯定记错了,也可能是今天意外事件有点多,耽误学习了.....大脑瞬间编出了无数条理由来欺骗自己。
可当第二天、第三天时间仍然和7.5小时不相上下时,加上考研倒计时的一步步逼近,恐惧感开始席卷全身。
在恐惧的驱动下,脑海中的各种假设开始松动,过去十几年养成的行为模式开始改变。早起时间提前、早餐时间和看视频同步进行、上午困的时候看政治、实在困的不行定表只休息10分钟、压缩午休时间,午休地点也从宿舍转到教室的凳子上,这样就节省出了来回的时间,晚上学到自习室关门,回到宿舍洗漱完毕立刻写反思,然后睡觉。
几周优化下来,现在学习时间已经能够稳定到10小时以上,但距离我的标准还差好几个小时。
之所以把这段优化过程写的这么详细,不是为了显示自己有多努力,考研多么辛苦,而是想证明一件事——无论你现在对于时间的管理有多么好,相信我,一定还可以更好。
考研对我而言,是一个很享受这个过程。因为我坚信这样能提供高“选择压”的机会真的不多,而这样的机会是突破自己极限最好的时刻,换成更浪漫的一点的说法——考研路上,遇见一个更好的自己。
职业生涯领域有一个咨询技巧叫梳理来访者的成就事件,来帮来访者找到天分和能力的原点。
李笑来老师也有过相似的表述,说看一个人是否优秀,就看他过去在那些方面有过做第一的经历,且是否长期持续做第一。
从这个角度来看,本质上我们是通过“高选择压”来积累自己的成就事件,来完成从0到1的跃迁。
第二个是反思的维度。反思的频率和深度近乎决定你的学习效果,对于反思的重要性,我分享两句话:
1.大学四年get到的技能包,如果让我只选一个,那就是反思能。
2.我持续做周反思和月反思一年多,从今年开始改成了日反思,打算持续到离开世界那一天。
对现阶段的考研来说,反思的内容就是学习方法。我时常会做两件事,一是我会假设如果考研失败,回过头来,最想调整那些方面,相信我,答案会自动跳出来。这种终局思维同样适用很多的纠结症患者。
第二,找优秀的老师聊天,然后只需做一件事——听话。这几天我去找了学校的数学组组长,老师就跟我说了不到十分钟,对于接下来该做什么,如何做,一下子全部清晰了,几乎胜过自己一个月的反思成果。
前两天,自己总是出现简单题出错的情况,孟老师直接给了我关于动机和效果的心理学研究成果,问题迎刃而解。
你要相信老师们在一个领域,积累几十年建立起来的微观体感,我们遇到的问题,几乎可以被瞬间“秒杀”,这样可以帮你节约大量的时间。
同样的方法适用于初入职场的“菜鸟”,多做职业访谈,和有十年经验的HR聊半个小时,胜过你瞎摸索半年,然后把省下来的时间全部投到能力的提升和微观体感的训练上。
第三是身体维度。因为身体的状态会直接饶过理智影响到情绪,而情绪是人的底层操作系统,一旦失控,game over。
每天至少半小时的科学运动一定不能少,不然所谓的时间极限和反思极限都无从谈起。
生活处处是修行,愿我们回归生活的本身,面对真实的自己,开启一段英雄之旅!
回到标题,如果我能回到两个月之前,我会轻轻拥抱自己说:“谢谢你曾经这么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