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影根据真实历史改编,讲述发生在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篮球决赛中,苏联男子篮球队打败了保持了36年全胜纪录的美国队。在决赛结束前三秒钟,美国队以一分领先,计时器出现故障,美国队以为结束提前庆祝胜利了。最后裁判重新追回三秒时间,苏联队最后三秒反超进两分,战胜不可一世的美国队,取得最后胜利。
故事情节围绕主教练加兰任如何率领着苏联国家队,期间也描述着那个时代特殊的国情,最后创造奇迹,整个篮球历史也发生了改变。
什么是魄力
加兰任教练是个极具个性又充满才华的教练,他总是一副眉头紧锁神情冷峻的样子。

那个时代当教练是份好工作,对家庭而言可以挣钱给自己残疾的儿子出国做手术,他的妻子再三嘱咐被选上了面试要低调听话,不要畅谈对篮球模式的思考,推荐他的篮球领队也再三叮嘱,这是难得的机会,面试去了就说谢谢,什么都不要说。
但他与篮协主席第一次面谈时,直接就提条件,第一要改用美国人的训练模式,同时让球员多出国比赛,尤其去美国训练,第二由自己重新选择球员,这在今天看来正常不过,但70年代美苏对抗那个特殊历史背景下,他的行为甚至有点疯狂。但篮协同意了,一切为了胜利,同意也意味着篮协敢于冒更大的风险去改变苏联篮球,教练也将承受更大的压力,因为不成功,顶着的可是无比巨大的雷。
更为疯狂的言辞是,有次赛后记者会,他说要战胜美国队,全场哗然,因为有翻译,有团队,几次现场再篡改他的发言意思,因为这话简直就是白日做梦,而且引发社会效应,但有记者继续问时,他依旧说,我们要战胜美国。
他这些行为不是狂傲,而是对篮球的痴迷和深度研究。他的训练模式几乎和他的豪言壮语一样疯狂,在弹簧床上练滞空反应,上千次的投篮,快速传球,以及变态的体能训练,一个中锋百米训的跑了11.7秒,他说太慢了你还得加速。训练中,与美国各所大学比赛,开始不断输球让矛盾叠加,甚至有的队员参加美国街球比赛也输,充满了质疑,这样的队伍怎么可能跟强大的美国队比赛?
他相信他的训练模式,他相信队员的素质,也坚信他那看似疯狂但又信念十足的理想。
这就是魄力。
敢于打破老旧模式,开拓全新理念的魄力。
敢于抛开自我利益,全心全身投入的魄力。
敢于设定远大目标,有质有序追逐的魄力。
敢于直面艰难险阻,拼搏奋力进取的魄力
《绝杀慕尼黑》,展现教练的魄力与魅力,一个充满情感的队伍才最有战斗力
什么是魅力
加兰任是个有情有义的人,远不像他的外表那样。他的队员中有个查出患心脏病,需要马上手术,那时候的国家队资金很有限,不可能出这笔钱,他把辛辛苦苦攒的给儿子手术费拿了出来,但这件事很多队员事后才知道。
有个队员要退队,回去参加亲人婚礼,因为常年训练很少回家,他临时改变行程,和队员们一起去参加,并且现场主持。
有个立陶宛的队员可以选择去自己国家比赛,待遇和地位都很高,之前苏联国家队不放他,最后决赛前,教练让他自由选择,不再阻止,他回去的路上反复思考,又回来了,他选择是因为教练,是因为他觉得无形中心早已融入这个团队。
加兰任自己儿子本来要做手术,但是各种出国手续受阻,妻子电话那头的哭泣,近乎让他奔溃,甚至一度在比赛后他忘记了比分。但是他依旧带队前行,就像队员忍痛去比赛,他忍着心里精神的痛苦去指挥。

总之,一个教练的个性品质产生的魅力,就是一个团队的灵魂。大家嘴上说着为了国家,心里其实都明白为了教练,因为他的行为,他的人格,感染着球员,感动着球员,感召着球员,去奋进,去拼搏,去胜利。即使有的球员打封闭,即使每次奖金跟出租车司机差不多,他们拼搏再拼搏。
因为之前没看任何影评介绍,比赛最后我真的以为苏联输了,还想着虽败犹荣,就跟当年荷兰队一样,但最后真的回追三秒,进球的亚历山大,就是他从鬼门关救助回来的队员。
比赛结束后,在更衣室里,队长和全体队员对视了下眼神,最后把每个人的奖金信封全部给了教练,他们知道,他的儿子需要做手术,包括领队官员也拿着信封过去,当时那个面对奥运冠军的奖金可能不多,但是他们生活的来源,这时侯的加兰任,眼睛湿润,泪如涌出,那样老态相貌冷酷的中年男人哭的像孩子,这也是最让观众动容的,我自己眼圈也红润了……
这样充满了情感的队伍,也成就了超强的战斗力,直面强敌,敢于亮剑,善于胜利!

最后的画面,与美国队的比赛,体能优势,战术优势,都体现出来了,但是身体素质,个人技术跟美国队差很多,从领先到被追回,这个过程充满着暴力搏斗以及斗智斗勇,惊心动魄,精彩万分,就好像再看现场篮球比赛,苏联队进球后有的现场观众真的拍手叫好!

影片的拍摄手法,转播画面是过去历史黑白真实镜头,而影片很好把历史画面和拍摄现场无缝衔接,还原历史镜头甚至每个上篮动作,后来查了下才知道,这帮业余演员篮球集训有一年时间,不得不佩服制作团队对电影得真挚和精心。
值得观看,值得点赞!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