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 28

作者: 槑槑啊 | 来源:发表于2017-06-22 10:26 被阅读33次

    第5章 宗教建筑

    一、概说

    1.佛教

    (1)东汉初期

    ①佛教建筑

    a.最早见于我国史籍的佛教建筑,是明帝时建于洛阳的白马寺,寺院布局仍按印度及西域式样,即以佛塔为中心之方形庭院平面。

    b.汉末笮融在徐州兴造的浮屠寺的木楼阁式结构与四周的回廊殿阁,已逐渐改为中国建筑的传统式样。

    c.三国东吴时,康居国僧人康僧会来建业传法,建有阿育王塔及建初寺,是为江南佛教建筑之肇始。

    ②佛教文化遗物

    a.为数不多的摩崖造像以及散见于山东、四川等地汉崖墓或石墓中的石刻画像。

    b.个别铸于铜镜背面及绣作织物图案之佛像形象。

    (2)两晋、南北朝时期

    ①总体发展表现

    a.北魏洛阳和南朝建康等地建有多处寺庙。

    b.我国云岗、龙门、天龙山、敦煌等著名石窟都肇始于这一时期,建筑与艺术造诣都达到很高水平。

    ②北魏洛阳的永宁寺

    a.结构布局

    第一,主体部分由塔、殿和廊院组成,并采取了中轴对称的平面布局。

    第二,核心是一座方塔,塔北建佛殿,四面绕以围墙,形成一区宽阔的矩形院落。

    第三,院的东、南、西三面中央辟门,上建门楼,院北置较简单的乌头门。

    第四,僧舍等附属建筑千间,分别配置于主体塔院之后与西侧。

    第五,寺墙四隅建有角楼,墙上覆以短椽并盖瓦,一如宫墙之制。

    第六,墙外掘壕沟环绕,沿沟栽植槐树。

    b.特点主体部分仍使用塔院,虽然采用“前塔后殿”的布置方式,但依旧突出佛塔这一主题。

    ③北魏洛阳的建中寺以殿堂为主,“舍宅为寺”,为了利用原有房舍,“以前厅为佛殿,后堂为讲堂”。

    ④石窟寺

    a.初期所凿建的窟内除雕刻佛像以外,还设有塔柱,尚未脱出西域与印度佛寺的窠臼。

    b.火焰形拱门、束莲柱、卷涡纹柱头等局部装饰还保留着若干外来的影响。

    c.整体来看,石窟建筑中所表现的外檐柱廊与斗栱以及壁画、雕刻中所反映的廊院式佛寺布局、木梁柱屋架、四阿或九脊屋顶,鸱尾、筒瓦、勾阑等基本上都是中国固有的建筑形式。

    (3)隋、唐、五代至宋

    ①两次灭法

    a.时间唐武宗会昌五年(公元845年)与五代后周世宗显德二年(公元955年)。

    b.影响

    第一,为时短暂且很快得到恢复。

    第二,旧有的佛教寺院、殿、塔受到很大破坏,造成了难以弥补的损失。

    ②隋唐时期佛教建筑

    a.较大佛寺的主体部分仍采用对称式布置,即沿中轴线排列山门、莲池、平台、佛阁、配殿及大殿等。

    b.殿堂已渐成为全寺的中心,佛塔退居到后面或一侧,自成另区塔院,或建作双塔,矗立于大殿或寺门之前。

    c.较大寺庙除中央一组主要建筑外,依供奉内容或用途划分为若干庭院,各有命名。

    ③唐代晚期佛教建筑

    a.密宗盛行,佛寺中出现十一面观音和千手千眼观音的形象,产产生刻有《佛顶尊胜陀罗尼经》经文的石幢。

    b.钟楼的设置在晚唐庙宇中已成定制,一般位于寺院南北轴线的东侧,一直延续到明初,大概到明代中叶,才在其西侧建立鼓楼,并将二者移至寺前的山门附近。

    ④五代佛教建筑最早出现田字形平面的罗汉堂。

    ⑤南朝佛教建筑创建转轮藏。

    ⑥宋代佛教建筑出现律宗的寺院,出现了戒坛。

    ⑦元代佛教建筑统治者提倡藏传佛教(俗称喇嘛教),除喇嘛塔和为数不多的局部装饰外,对中土佛教建筑影响不大。

    ⑧明清佛教建筑佛寺更加规整化,大多依中轴线对称布置建筑,方丈、僧舍、斋堂、香火厨等布置于寺侧。

    (4)佛教的分类

    ①汉传佛教

    a.分布地区流行于以汉族为主的我国大多数地区。

    b.建筑

    小的称庵(或用居女尼)、堂、院,大的称寺,最大的在其前冠一大字。

    c.圣地明、清时期以山西五台山(文殊菩萨道场)、四川峨嵋山(普贤菩萨道场)、安徽九华山(地藏菩萨道场)、浙江普陀山(观音菩萨道场)四大名山为圣地。

    ②藏传佛教

    a.分布地区西藏、甘肃、青海及内蒙一带,以拉萨、日喀则为中心。

    b.建筑

    第一,西藏的喇嘛教佛寺大多采用厚墙、平顶之城堡式样。

    第二,大寺内除佛殿、经堂及喇嘛住所外,还设置供僧人学习的佛学院“扎仓”。

    ③南传之小乘佛教分布范围很小,仅限于我国云南的西双版纳等地,佛寺平面与建筑风格与中土大相径庭。

    2.道教

    (1)形成过程中国的道家思想,一般认为始于老子的《道德经》,实际最早的肇源,应是远古的巫术,后来发展到战国及秦、汉的方士,东汉时正式成为宗教。

    (2)地位及影响

    在我国宗教中居第二位,倡导的阴阳五行、冶炼丹药和东海三神山等思想,对我国古代社会及文化有相当大的影响。

    (3)道教建筑

    ①未形成独立的系统与风格。

    ②一般称宫、观、院,布局和形式大体仍遵循我国传统的宫殿、祠庙体制,即以殿堂、楼阁为主,依中轴线作对称式布置。

    ③规模一般偏小,且不建塔、经幢。

    ④建于元代中期的山西芮城县永乐宫是目前保存较完整的早期道观的代表。

    (4)道教圣地和中心江西龙虎山、江苏茅山、湖北武当山、山东崂山、四川青城山,陕西华山。

    3.伊斯兰教

    (1)传入时间约在唐代自西亚传入中国。

    (2)建筑特点

    ①礼拜寺与我国寺庙、道观的区别

    a.常建有召唤信徒礼拜的邦克楼或光塔(夜间燃灯火),以及供膜拜者净身的浴室。

    b.殿内均不置偶像,仅设朝向圣地麦加供参拜的神龛。

    c.建筑常用砖或石料砌成拱券或穹窿。

    d.一切装饰纹样唯用可兰经文或植物与几何形图案。

    ②我国礼拜寺的特点

    a.早期的礼拜寺在建筑上仍保持较多的外来影响:高矗的光塔、葱头形尖拱券门和半球形穹窿结构的礼拜殿等。

    b.建造较晚的寺院,除神龛和装饰题材外,所有建筑的结构与外观都已完全采用中土传统的木架构形式。

    c.在某些兄弟民族聚居的地区,基本上保持着本地区和本民族的固有特点。

    二、佛寺、道观及清真寺

    1.佛教寺院

    (1)主要类型

    ①以佛塔为主的佛寺

    a.在我国出现最早,是随西域僧人来华所引进的“天竺”制式。

    b.以一座高大居中的佛塔为主体,周围环绕方形广庭和回廊门殿。

    c.形制的产生与形成是出于古印度佛教徒绕塔膜拜的仪礼需要。

    d.因北方天气寒冷,佛寺中出现可容多人顶礼传法的金堂、法堂,且逐渐发展成寺中取代佛塔的主体建筑。

    ②以佛殿为主的佛寺

    a.基本采用我国传统宅邸的多进庭院式布局。

    b.最早可能源于南北朝时期王公贵胄的“舍宅为寺”。

    c.为了利用原有房屋,多采取“以前厅为大殿,以后堂为佛堂”的形式。

    d.解决了以佛塔为主体的佛寺在实用上的不足,符合人们日常生活的习惯与观念,且在建造时所消耗的物资与时间大大减少,成为自隋唐以后国内最通行的佛寺制度。

    (2)代表性寺院

    ①山西五台佛光寺大殿

    a.位置位于台南豆村东北约5km的佛光山腰,依山势自下而上并沿东西向轴线布置。

    b.寺内现存建筑晚唐的大殿、金代的文殊殿、唐代的无垢净光禅师墓塔及两座石经幢。

    c.结构布局

    第一,大殿面阔七间,进深八架椽,单檐四阿顶,建在低矮的砖台基上。

    第二,平面柱网由内、外二圈柱组成,柱高相等,柱径略有差别,柱身是圆形直柱,仅上端略有卷杀,檐柱有侧脚及生起,阑额(清称额枋)上无普拍枋(清称平板枋)。

    第三,斗栱中之柱头铺作与补间铺作区别明显。

    第四,梁架分为天花下的明栿和天花上的草栿。

    第五,屋面坡度较平缓,正脊及檐口都有生起曲线。

    第六,柱高与面阔的比例略呈方形。

    ②河北正定隆兴寺

    a.兴建时间始建于隋,原名龙藏寺,宋初改建时用现名。

    b.结构特点

    第一,总平面大体保存了宋代风格,呈南北中轴线的狭长方形。

    第二,山门对面有照壁,门前有石桥及牌坊。

    第三,门内左右的钟、鼓楼和正面的大觉六师殿已毁。

    第四,以北是东、西配殿和摩尼殿,殿后有戒坛、慈氏阁、转轮藏殿。

    第五,再北为东、西碑亭和佛香阁,最后是弥陀殿。

    第六,方丈室及僧舍在佛香阁东,并附香火厨、马厩等。

    第七,利用建筑体量大小和院落空间的变化,轴线虽长而不觉呆板。

    c.摩尼殿

    第一,建于北宋皇祐四年(1052年)。

    第二,面阔长七间,进深七间,重檐歇山殿顶,四面正中都出龟头屋。

    第三,外檐檐柱间砌以封闭的砖墙,内部柱网由两圈内柱组成,面阔和进深方向的次间都较梢间为狭。

    第四,檐柱有侧脚及生起,阑额上已用普拍枋,阑额端部并伸出出柱外作卷云头式样。

    第五,下檐柱头铺作出双抄偷心造。

    第六,上檐柱头铺作出单下昂,但耍头呈昂形。

    第七,后尾出四抄托明栿,补间铺作已用45°斜栱,当心间二朵,次间一朵。

    第八,除四面抱厦有门窗外,仅栱眼壁略通光线,殿内采光及通风均欠良好。

    d.转轮藏殿

    第一,内设一可转动的八角亭式藏经橱,因以为名。

    第二,建于北宋的2层楼阁式建筑,外形和对面的慈氏阁相仿。

    第三,平面方形,每面三间,入口处另加雨搭。

    第四,上用九脊殿顶。

    第五,底层因设八角形的亭状转轮藏,所以将中列内柱向两侧移动,使与檐柱组成六角形平面。

    第六,殿内梁架都用彻上明造,下层为避开转轮藏的屋顶,在正面与山面当心间的檐柱上使用了曲梁。

    第七,上檐柱头铺作的第二跳昂又延伸到平梁下作为大斜撑,补间铺作的昂尾延到下平槫下。

    第八,内、外柱柱径已有区别,檐柱与内柱间使用顺栿串以加强联系,上、下层柱交接处大都采用叉柱造,平座檐柱与下屋檐柱之交接采用缠柱造。

    e.佛香阁

    第一,又称大悲阁,是寺中最高大的建筑,共3层,高33m,有栏杆、平坐,屋面歇山式。

    第二,阁内有高24m的千手千眼铜观音,是北宋开宝四年(971年)创建此阁时所铸,也是我国古代铜制工艺品中最大的一件遗物。

    ③天津蓟县独乐寺

    a.概述始建于唐,后经辽统和二年(984年)重建,现存辽代建筑尚有山门及观音阁二处。

    b.山门

    第一,面阔三间,进深二间四椽,单檐四阿顶,建在石砌台基上,平面有中柱一列,柱的收分小,但有显著侧脚。

    第二,柱头铺作为五铺作双抄偷心造,补间铺作一朵,在斗子蜀柱上外出华栱二跳托撩檐槫,内出华栱四跳,第二跳为耍头尾,第三跳为撑头木尾。

    第三,阑额出头垂直切割,未用普拍枋,梁架上仍用叉手、托脚。第四,屋檐伸出深远,斗栱雄大,台基较矮,形成庄严稳固的气氛。

    c.观音阁第一,位于山门以北,重建于辽统和二年。第二,面阔五间,进深四间八椽,外观2层,有腰檐、平坐,内部3层,屋顶用九脊殿式样。

    第三,台基为石建,低矮且前附月台,平面为“金厢斗底槽”式样,并在二层形成六边形的井口。

    第四,柱子仅端部有卷杀,并有侧脚,上、下层柱的交接采用叉柱造的构造方式。

    第五,位于底层斗栱以上和平坐楼板以下的夹层,在柱间施以斜撑,加强了结构的刚度。

    第六,斗栱的种类有24种,上檐柱头铺作双抄双下昂,昂尾压在草栿之下,补间铺作只一朵,下面承以斗子蜀柱或驼峰。

    第七,梁架分明栿及草栿两部分,仍用叉手与托脚,大部天花用平闇,仅当心间中央用八角形藻井。

    第八,井口勾阑用通长之寻杖及承托之斗子蜀柱。

    ④山西大同善化寺

    a.概述

    第一,在大同市南门内,其中的大雄宝殿是辽代建筑,山门、三圣殿、普贤阁均为金代重修。

    第二,总平面轴线为南北向,由南往北依次布置山门、三圣殿及大雄宝殿,两侧有东西配殿、长廊、文殊阁、普贤阁、地藏殿、观音殿等。

    b.大雄宝殿

    第一,面阔七间,进深五间,单檐四阿顶,前有砖砌月台。

    第二,平面用减柱造,中央的五间四缝省去外槽的前内柱和内槽的后内柱,只用4根内柱,檐柱之间除正面当心间和二梢间开门窗外,都围以厚墙。

    第三,斗栱都是五铺作,殿内斗栱有8种,构造繁复。

    第四,天花部分用斗八藻井和平棋,部分为彻上明造,屋顶高大雄壮,但未使用推山。

    c.普贤阁第一,在大殿南面西侧,金贞元二年(1154年)重修。

    第二,平面方形,底层东西面三间,南北面二间,上层每面均为三间,外观二层,以腰檐、平坐划分,屋顶为单檐九脊殿式。第三,建在砖砌平台上,平面未置内柱,底层除东面当心间设门外,其余皆围以砖墙,斗栱均用五铺作。

    d.三圣殿

    第一,在山门与大殿之间,建于金天会六年(1128年)。

    第二,面阔5间,进深四间,单檐四阿顶。

    第三,前有砖砌月台,殿身平面减柱甚多,内柱只剩4根,即当心间缝的后檐内柱和次间缝的后檐内柱,另有4根辅助性内柱为后代所加。

    第四,前、后檐当心间开门,前檐次间辟窗,其余都砌以砖墙,中央三间在后檐内柱处砌屏风墙,墙前设佛坛。

    第五,斗栱用六铺作,补间铺作于当心间用两朵,其余均用一朵,正面角柱较平柱生起40cm,梁架全部彻上明造,施叉手而不用托脚。

    ⑤西藏拉萨布达拉宫

    a.地位

    达赖喇嘛行政和居住的宫殿,是一组最大的藏传佛教寺院建筑群。

    b.兴建时间始建于公元8世纪松赞干布王时期,后毁于兵燹,清顺治二年(1645年),由五世达赖重建,后陆续有增建。

    c.结构布局

    第一,依山而建,带窗的碉楼大部由白石砌成,仅在檐边及石栏墙头用白玛草涂红装饰,外观简洁明快。

    第二,上部中央的红宫是整个建筑群的主体,也是达赖喇嘛接受参拜及其行政机构所在。

    第三,红宫以东的白宫是达赖喇嘛的住所,位置较红宫稍低,装饰十分华丽。

    第四,红宫附近设有佛像及佛具制造所、印经院、马厩、守卫室、监狱和喇嘛住宅等。

    第五,红宫之上建金殿3座和金塔5尊。

    d.特点

    第一,建筑仿佛与山岗合为一体,气势十分雄伟。

    第二,在总平面上没有使用中轴线和对称布局,在体量上、位置上和色彩上强调红宫与其他建筑的鲜明对比,达到了重点突出、主次分明的效果。

    第三,建筑形式上,既使用了汉族建筑的若干形式,又保留了藏族建筑的许多传统手法,反映了兄弟民族建筑形式的密切结合和藏族反映了兄弟民族建筑形式的密切结合和藏族建筑艺术的高超水平

    。第四,宫内绘有许多壁画。

    ⑥西藏日喀则萨迦南寺

    a.概述

    第一,西藏佛教萨迦派之祖寺,始建于公元1268年。

    第二,首建的是寺内主体建筑之底层、内城城墙及角楼,其余建筑至元成宗贞元元年(1295年)才全部落成。

    b.结构布局

    第一,总平面呈东西略长之矩形。

    第二,最外置护城河,以内建城墙二道。

    第三,外垣羊马城,为回字形平面之较低土墙,内垣为包石夯土墙,四隅及各边中央皆建高三四层之碉楼。

    第四,寺内主体建筑位于内城中部稍北,平面呈矩形。

    第五,主要建筑有大经堂,平面东西窄而南北广,内置粗大圆柱40根,殿中供诸佛及菩萨像,壁面绘有描绘当年建寺经过之壁画,另有北佛殿,银塔殿等殿堂。

    第六,东北建萨迦法王议事楼,以南为法王官邸及喇嘛僧舍多所。

    第七,寺墙上涂有红、白、黑三色,分别象征文殊、观音及金刚手。

    第八,出于防御需要,采用城堡状建筑形式。

    ⑦内蒙古呼和浩特席力图召

    a.概述

    创建于明代万历年间,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重建,后又屡修并改建,从式样看是汉藏混合的喇嘛庙。

    b.结构布局

    第一,总平面沿用汉族一般佛寺的布局,沿中央纵轴排列院落多重,牌坊、山门、大经堂、大佛殿等都在此中轴上。

    第二,两侧殿宇包括佛殿、活佛与喇嘛住所等,虽是对称布置,但朝向与主殿一致。

    第三,寺内建筑大都采用汉族的形式,仅主要建筑——大经堂是汉藏混合式样。

    c.大经堂

    第一,建于高台上,平面呈纵长形,由前廊、经堂、佛殿三部分组成。

    第二,前廊面阔七间,进深一间,廊柱8根,漆朱红色,柱头及檐口装饰复杂,廊内中央三间开大门,通向经堂,门为朱红色,两侧壁上绘有大幅壁画。

    第三,经堂高2层,面阔和进深都是九间,中央空间直达屋顶,四周设回廊2层,室内大柱林立,除柱身包缠黄蓝花纹毡毯外,并悬挂各种幛幔,光线仅由天窗射入,室内十分昏暗。

    第四,经堂后为供佛像的佛殿,高3层,气氛更加阴晦。

    第五,屋顶为歇山式,施黄琉璃瓦和金色装饰。

    第六,四壁砖墙面包砌蓝色琉璃砖,又嵌以黄琉璃腰檐3道,以打破大面积墙面的单调感,并可与屋面有所呼应。

    ⑧河北承德外八庙

    a.外八庙溥仁寺(1713年)、普宁寺(1755年)、普佑寺(1760年)、安远庙(1764年)、普乐寺(1766年)、普陀宗乘庙(1771年)、殊像寺(1774年)、须弥福寿庙(1780年)。

    b.特点

    修建目的是为了笼络蒙、藏等民族的上层分子,因此除了溥仁寺和殊像寺外,都在不同程度上吸取或模仿蒙、藏民族的建筑形式。

    c.普陀宗乘庙

    第一,位于避暑山庄北面,是外八庙中规模最大的。

    第二,总平面大致分为前、中、后三部分。

    第三,前部有山门、碑亭、五塔门及琉璃牌坊,基本按中轴线排列。

    第四,琉璃坊后为中部,沿曲道登山,两侧有小白台和喇嘛塔多处。

    第五,自大红台起属后部,是全庙主体所在。

    第六,大红台由三组外绕高楼内为庭院的建筑组成,即中央的大红台群楼。

    ⑨云南傣族佛寺

    a.特点寺庙多置于村寨附近较高的山岗或台地上,不与村寨相混。

    b.结构布局

    第一,平面多呈矩形,寺内以佛殿和佛塔为主要建筑。

    第二,佛殿入口多置于建筑之东侧或东南。

    第三,佛像位于殿内西侧而面东,室内空间高耸而少窗,故光线暗淡,形成神秘气氛。

    第四,寺内大多建有佛塔,平面为圆形或多角形,外轮廓较细长,塔可单置,也可群置。

    第五,有体量较佛殿为小的戒堂,供高级僧侣定期讲经及新僧人受戒之用。

    第六,有入口之门屋、走廊及僧人居住之僧舍等。

    第七,佛寺有草房、干阑式建筑等多种形式,屋顶常用歇山,有的屋檐重叠达3层之多。

    第八,塔的四隅或佛殿台阶两侧常雕塑神龙怪兽。

    2.道教宫观

    (1)湖北均县武当山道教宫观

    ①建筑历史

    a.唐、宋、元代均有所建设,但规模不大。

    b.明成祖即位后,永乐十一年(1413年)在此大兴土木,建成宫观凡33处,全部建筑布局大体可分为东神道与西神道二路。

    ②代表性宫观

    a.玉虚宫第一,规模最大,沿轴线设置桥梁、碑亭、宫门四重及前、后殿。

    第二,前殿面阔七间,进深五间,尺度居武当山各建筑之冠。

    第三,殿外之玉带河前辟有广场,可供阅兵及操练。

    b.紫霄宫

    第一,宫中建筑均依中轴线次第建造于层叠之平台上,自前往后有龙虎殿、左右碑亭、十方堂、紫霄殿、父母殿及二侧之东、西宫等。

    第二,面阔五间,重檐歇山顶。

    第三,殿前建重台2层,供礼仪及练武之用。

    第四,其后之父母殿因地位狭窄,故外形颇似牌楼。

    第五,左、右之东、西宫自成院落,环境甚为幽静。

    c.紫金城

    第一,城内最高处有建于永乐十四年(1416年)之铜铸镏金“金殿”,殿面阔三间,进深亦三间,重檐庑殿顶。第二,斗栱于下檐为七踩,上檐九踩,均施双昂。

    第三,殿内供披发跣足之真武铜像,并有玄武(龟蛇)、金童、玉女及水、火二将等。

    第四,金殿左右并建签房、印房,后置父母殿,形成一组位于山顶之二重院落建筑。

    (2)山西芮城永乐宫

    ①历史沿革原在山西永济永乐镇,是在唐代吕公祠原址上重建的大纯阳万寿宫的主要部分,建于元中统三年(1262年),后因修筑黄河水库工程迁至芮城。

    ②主要建筑沿纵向中轴线排列,有山门、龙虎殿(无极门)、三清殿、纯阳殿、重阳殿和邱祖殿。

    ③三清殿

    a.宫中主殿,面阔七间,进深四间,单檐四阿顶。

    b.平面中减柱甚多,仅余中央三间的中柱和后内柱。

    c.檐柱有生起及侧脚,檐口及正脊都呈曲线。

    d.殿前有月台二重,踏步两侧仍保持象眼做法。

    e.殿身除前檐中央五间及后檐当心问开门外,都用实墙封闭。

    f.斗栱六铺作,为单抄双下昂(假昂),补间铺作除尽间施一朵外,余皆两朵。

    g.殿内壁画绘360值日神,线条生动流畅。

    3.伊斯兰教礼拜寺

    (1)福建泉州清净寺

    ①兴建时间始建于南宋绍兴元年(1131年),元至正间(1341~1370年)重建。

    ②结构布局

    a.寺门在南,由青绿色石砌成,门楣作葱头式尖栱三重,高度自向内递减,门上建堞垛及平台。

    b.礼拜殿在门内西侧,正面向东,面阔五间,进深四间。

    ③特点平面布局和门、墙式样保存了较多的外来影响。

    (2)陕西西安化觉巷清真寺

    ①兴建时间

    建于明初(14世纪末)。

    ②特点

    处理手法基本已是中国传统形式。

    ③结构布局

    a.轴线东西向,共有院落四重。

    b.第一、二院内有牌坊及大门。

    c.第三院内的主体建筑是省心楼,两侧有厢房,作浴室、会客室、讲经室。

    d.第四院内有正面朝东的礼拜殿,平面作凸字形,面阔七间,前有大月台及前廊,后设神龛。

    e.礼拜殿的屋顶分为前廊、礼拜堂和后窑殿三部,相互搭接,礼拜堂屋顶最大,并做重檐形式。

    (3)新疆喀什阿巴伙加玛札

    ①概述包括大门、墓祠、礼拜寺、教经堂、墓地、浴室、水池、庭院和庭院和阿訇住所等众多内容的建筑群,始建于公元17世纪中叶。

    ②墓祠

    a.兴建时间

    始建于17世纪中叶。

    b.位置

    位于整个建筑群中部,是其中最主要的建筑。

    c.结构布局

    第一,通面阔七间,进深五间,四隅均建有平面为圆形之高塔,内置楼梯可登至顶层。

    第二,中央主体部分高24m,其大穹窿圆顶直径达16m,是新疆现存之尺度最大者,其下四周皆承以厚墙。

    第三,外墙各间上部均作尖拱形,并构有各式花窗,墙面包砌绿色琉璃砖。

    d.特点

    第一,建筑造型及色彩皆极具浓厚伊斯兰建筑风貌。

    第二,内墙面全部刷白,既增加了室内亮度,又形成了明净与严肃气氛。

    ③绿礼拜寺

    a.位置位于墓祠之西北。

    b.兴建时间

    建于17世纪中叶。

    c.结构布局

    第一,平面呈曲尺形,坐北面南。

    第二,外殿为面阔四间、进深三间之平顶式敞廊。

    第三,内殿上建覆绿色琉璃瓦之半球形穹窿顶,顶直径11.6m、高16m。

    第四,内壁辟壁龛4层。

    ④大礼拜寺

    a.位置位于建筑群西端,坐西面东,平面呈门形。

    b.兴建时间建造于19世纪。

    c.结构布局

    第一,正面面阔十五间。

    第二,外殿亦敞廊式,置红褐色廊柱,甚为壮观。

    第三,后殿建低矮之穹窿一列,色调幽暗,与外殿形成强烈对比。

    ⑤高礼拜寺

    a.位置位于建筑群之西南,建于一高台之上。

    b.特点

    第一,外殿之木柱及柱头皆满施雕刻,甚为精美华丽。

    第二,梁、枋上绘以彩画。

    第三,东北及西南隅各建邦克楼一座,外壁均以砖拼砌出各种几何图案。

    ⑥低礼拜寺东接高礼拜寺,面积甚小,装饰较简单。

    ⑦教经堂联于低礼拜寺西侧,平面方形,装饰简单。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书笔记 28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mgxc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