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写作,学会写故事。
我选用了北大才女张培祥的《卖米》作为写作范文。这篇感动无数人的文章也感动了孩子们,听我读完文章之后,他们的内心既充满了感动,也充溢着心酸。
我们就这篇文章,进行了细致地分析:文章的妙处在哪,它为什么能够打动那么多人?
好多孩子都发表了他们的看法,总结了这篇文章的成功之处:这篇文章代给人的感觉:说真话,抒真情;细节描写突出,有强烈的画面感;选材虽是生活小事,但故事波澜起伏,引人入胜;这篇文章的感情很美:他们一家虽然贫穷,但互帮互助,互相理解、互相体贴,体现着人性美的光辉。
我们能不能也写一篇波澜起伏、引人入胜的故事呢?
我让孩子们从教材给出三个话题中任选一个写故事,时间:一节课。
孩子们开始动笔了,洋洋洒洒,写得很投入,很认真。
又是一节语文课,南北两队进行互评作文,评改作文完毕后,随机抽签决定展示谁的作文。
第一个抽到的作文,题目为《白日梦》。看了文章的第一段,孩子们竟然拍手叫好。我这个近视眼还没看清呢,到底写了什么呢?居然有那么多人欢呼,我凑上去一看究竟。
“太阳当空照,花儿对我笑,小鸟说早早早,你为什么背着炸药包?”“我去炸学校,老师不知道,拉完线,赶紧跑,砰通一声,学校炸没了。”哈哈哈哈哈哈,唉,为何只是梦呢?”
接下来,这个孩子详细写出了自己“炸学校”的三次实验,前两次均告失败,但是,小作者百折不挠,进行了第三次实验,终于取得了成功――把学校炸没了。
我的天呐!我从来没想过,雪人会写“炸学校”,也没有想到,面对“炸学校”的文字会有这么多叫“好”声。
学生对这篇文章的点评更是出乎我的预料。
学生对这篇文章的点评是:感情真挚,说出了心里话。细节描写生动,写出了我为了取得成功锲而不舍的精神,这篇文章能够引起大家的共鸣!
咋样,晕了吧!
我问学生:“如果这篇作文是考场作文,你觉得会怎么评分?”
“零分!!!”学生无一例外地给出了这样的答案。
“为什么呢?”
“思想不够健康,有点消极。这明显是有点反动的文章。”原来,他们心里都懂。
尽管我知道,这样的作文风格绝不可以用到考场上,但是,孩子这样的作文引起那么多学生的称赞,值得我们深思。学生的字里行间,虽然是调侃,但是,也可见出她内心的想法:仇视学校,仇视老师。
我觉得,根源在于:应试教育!
正如语文名师王开东老师所说:“应试教育之荒唐,之惨烈,之不得人心,尽人皆知,人人喊打,人神共愤。老师作为教育现实的执行者,在应试的洪流中,根本不能自已,无法自全,只能被动参与。
教师比谁都清楚“应试教育”的危害,但他们无能为力,只能随波逐流。既然改变不了这种教育现状,那就只能遵守这个游戏规则。实质上,老师也是应试教育最大的受害者。孩子受害了,高中毕业之后,还可以逃离。只要教育不改变,老师就一辈子陷在应试的淤泥之中,出淤泥而全染,濯清涟而成妖。
教师不想逼迫学生,更不想成为应试帮凶,但社会和家长答应吗?校长和局长答应吗?学生的前途和命运答应吗?人民满意的就是分数,你没有分数怎么让人民满意呢?
老师知道,仅仅有分数过不了明天,但没有分数连今天都过不了,那当然先让学生过了今天再说。”
可悲!可叹!老师学生都被困在了“应试教育”的泥沼里,无法自拔,然后,互相伤害:老师逼着学生学习,学生恨不得吃了老师。
这就是现状!
我问学生:“如果我们的学习炸没了,你们就不用上学了吗?”
“不会的,父母回给我们找另外一所学校,继续上学!”孩子们无奈地回答。
孩子们也清楚,这个学校没了,还会有下一个学校等着呢,走不出来的。
怎么办?这个难题能解决吗?不知道,更不得而知。老师还会一如既往地兢兢业业逼着学生学习,学生也会一如既往仇视着学校,仇视着老师!
怎么办?谁能解决这个问题呢。
或许,我们也应该像那个孩子一样,去做一场白日梦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