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幸福的勇气》第二章,终于明白阿德勒关于教育者,也即父母或老师,在对待孩子的教育上,不必使用赏与罚。
以前,在对待孩子的教育上,通常认为“表扬”是一种很好的方法,能给孩子以鼓励、支持和鞭策。
现在,读了阿德勒“个体心理学”,才了解他并不赞同“赏”。
阿德勒认为,“表扬”意味着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存在不平等关系。如果表扬孩子,无疑是将教育者置于比孩子高的地位,是一种居高临下的态度。父母或老师完全可以保持平等态度,不赏不罚,让孩子成为独立的自己。
上篇文中提到,如果总是表扬一个孩子,会让他因为想要得到表扬,想要在一个集体中获得特权地位而做“好事”,做使他能够得到表扬的事。那么,他就不会做自己,而想成为别人希望的样子。
何况,阿德勒提出人类的“共同体感觉”。他认为,人与人之间是和谐共处的关系,而不是竞争关系,如果表扬一个人,会将他置于竞争中,这就违背了“共同体”原则。
我个人认为,“表扬”在教育中不应完全摒除,而要适当地、具体地就事论事做出表扬,以激发孩子的上进心。但是,不可虚夸,拔苗助长,这对孩子的成长绝对有害。
至于“罚”,阿德勒就更加反对了。
他认为,“发怒与训斥”是同等概念,是一个成年人不成熟的表现,是不被孩子尊重的行为。而且,发怒是使人和人之间变得疏远的感情。
那么,父母或老师在教育中应当做什么呢?
阿德勒认为,“人处于未成年状态不在于缺乏理智,而在于没有他人的教导,缺乏运用自己理智的决心和勇气。”也就是说,父母或老师的作用,在于教导与引导。
他们不必执着于“无法改变的事情”,而是正视眼前“可以改变的事情”。让孩子知道,自己的人生,可以由自己选择。
如果,父母或老师经常将孩子们置于自己的支配之下,让他们处于“未成年状态”之中,想发设法给他们灌输自立如何危险、具有种种风险和可怕之处,那将是孩子无法成长、成熟的根源。
我熟悉一个中年男子的母亲。早年儿子出生时是家里第三代中第一个男孩,所有家人都嘱咐她要好好看护,亲力亲为,呵护儿子长大。于是,这位妈妈在养育儿子的过程中,自始至终竭尽全力,时时处处越俎代庖,以至于儿子40多岁了,一旦母子外出,儿子只是两手插入裤兜,指挥70岁的老母亲拎着所有行李,里外忙碌。他唯一做的事就是抽烟、到了地方躺平。现在,儿子天天躺在家里,不上班,不外出,起床不洗漱,除了吃饭睡觉就是打游戏。成为上文所说的“无能”巨婴。
人们不禁会问,父母为什么会把孩子教育成这样?
应该是在不自觉的情况下,妨碍了孩子的自立。
父母或老师往往对孩子们过于干涉、保护,结果培养出了任何事都要等待他人指示的“自己什么也决定不了的孩子”。
其二,在父母心中,认为一旦孩子遇到挫折,特别是给他人带来麻烦时,人们自然会追究责任,这就给他们带来了麻烦事。为了回避这些麻烦,教育者除了担心孩子,也会为自己考虑,他们要保全自身。所以,为避免麻烦,他们也害怕孩子因自立而走弯路,付出代价,不想让孩子试错。
道理弄明白之后,教育者必须时时树立起让孩子“自立”的目标。
父母不可以事事阻拦孩子去做。
他们应该告诉孩子“这事你可以自己决定”。告诉孩子自己的人生、日常行为等要由自己决定。并且,假如作出决定需要什么知识、经验,父母可以提供。这才是教育者应有的态度。
尊重孩子们自己的决断,并帮助其做出决断。即使孩子做出的决断以失败告终,孩子们也学到了“自己的人生可以由自己选择”这个道理。
父母或老师在整个教育过程中,不宜以一个权威者的姿态出现,你所具备的态度仅仅是一个帮助者而已,所有的决断始终都是孩子自己做出的。
有人会认为,作为教育者,我的价值体现在哪里呢?
阿德勒说,你不要期待孩子的感谢,孩子的成长是他自己的功劳,与你无关。“你的幸福在于奉献”。
朋友们,以上是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德勒“个体心理学”的部分理论,其观点您认同吗?欢迎发表意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