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尽藏”的“藏”该读cáng还是读zàng?自古就没有定论,而且今后也不可能有定论。我在讲课和咨询中经常就某个字的读音借题发挥,绝非信手拈来而是精心策划。
王阳明有著名的《咏良知四首示诸生》,其中一首是:“无声无臭独知时,此是乾坤万有基。抛却自家无尽藏,沿街托钵效贫儿。”
今天读老师的文章,突然想起多年以前,大概是25年前吧,那个时候刚刚毕业,步入社会,还是血气方刚的年龄。有一个同学,属于性格特别刚强的那种。怎么样的刚强呢?就是无论什么事情,都要争个对错,而且一定是他是对的那一方,不管真正的对错是什么,他一定是对的那一方,我们给其起了个名叫“zhang有理”。
本宝宝世界第一,你们靠边!到后来,只要遇上和他讲理,我们一般都不跟他争。因为无论如何我们是争不过的,而且即便我们是对的,我们也不争了,因为觉得即使争了也没意思,反正也争不过,还生一肚子气,何苦呢?
谁对,谁错,谁有理,谁没理,重要吗?真的重要吗?
有的时候很重要,有的时候真的一点都不重要。尤其是朋友之间,还有家人之间,往往赢了道理,输了情理。所以有句话叫做——家不是讲理的地方,是讲情的地方。原来我们很多人之所以人际关系不好,夫妻关系不好,往往是我们讲理讲的太多,而没有讲情。
年轻的时候,还愿意跟人讲讲道理,争个面红耳赤,我是对的,你凭什么要跟我争?既然你愿意跟我争,我也得跟你争一争。其实对了又如何?错了又如何?生活不还得继续吗?我就认个输,又能怎么样呢?又不少块肉。
今天能够坦然的这样写出来,感觉很轻松。其实在多年以前,是真的做不到的这样风轻云淡的。有的时候因为讲理输了,气的吹胡子瞪眼,心肝肺疼,吃不好,睡不好。
那个时候真的以为全世界就是我对,就我知道的多,就我懂的多,所有人都不如我,一个个还自以为是。殊不知,真正的是自己才是盲人一个,陷入了一种无知的狂热中还不自知,被人耻笑为白痴也不悔改。自己把自己圈在一个很小的井底里,却以为征服了整个世界。真是“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
夏蝉不可语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盲区,都有自己不知道的内容。人不是万能的,不是无所不知的。你能知道自己的缺点,盲点,弱项吗?或者说你有自知之明吗?是偶尔有自知之明,还是每时每刻都有呢?
你跟夏天的蝉讲冬雪如何美,跟井底之蛙讲天如何大?跟朝生暮死的虫子讲什么阴晴圆缺,你有病还是他们有病?
我知道有时候我是没有自知之明的,尤其是在面对求助者的时候,总觉得自己学了很多,懂得的也很多,自觉不自觉地就会开启好为人师模式,动不动就给人讲道理,一讲一大串。首先可以肯定的是已经没有把对方当作一个成熟的人,一个独立的人,已经假设别人不如我,别人没有我懂得多,真的是这样吗?
这样的状况,两个人基本是不对等的。在假定别人不如我的时候,已经把自己放在了一个高度。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若不能够建立在尊重的基础之上,如何做到和谐相处?如何做到真正的沟通?不对等就已经是不尊重了。
人际交往中最重要的原则是要把人当人看,把男人当男人看,把女人当女人看,把孩子当孩子看,把老人当老人看。而不是以自我为中心,无论看什么人,看什么事,都从我的角度出发去看,去理解。
皮亚杰关于自我中心的“三山实验”得出的结论是前运算思维缺乏逻辑性的表现之一是不具备观点采择能力——从他人的角度来看待事物的能力。这个年龄段在儿童时期,大概七岁以前。
也就是说很多人虽然长大了,看似二三十岁,三四十岁,却不过活在七岁以前。
如果能够真正的做到把人当人看,基本上所有痛苦问题都不会发生。不会要求孩子一学就会,一听就懂,一写就写得很漂亮;也不会要求男人就应该扛起所有的责任;也不会要求女人就应该把所有的家务都做好;更不会要求老人应该帮我们照看孩子,应该帮我们买房,还贷等等。
著名的三山实验在心理咨询中,要把求助者当成活生生的人看待,求助者只是有了心理问题,自己暂时无法解决,来寻求咨询师的帮助。他也是有能力的人,也是有资源的人,也是有自己独特天赋以及独特人格特征的人。只不过暂时他的痛苦掩盖了他曾经的锋芒,让他失去了发光发热的能力。我们要相信,一旦他的痛苦过去,就能够启动自身的资源,重新焕发活力,开启人生新旅程。
在咨询中,以对方为中心,站在他的角度看问题,以人为本,把他当人看,当一个暂时有能力差异的人看,多关注体察对方,这样,才有可能更好的发现自己的盲区,找到助力对方的切入点,更好的支持,引领对方成长,领悟。一个人能够发现自己的盲区,知道自己不知道,知道自己不懂。才会更谨慎,更懂得小心翼翼,才会有自知之明,也才可能有觉察,回到当下,直面问题,解决问题。
所以,到底读cang还是读zang?重要吗?你跟人家争论的目的是什么?
读cang,读zang,也许都是对的,都有各自合理的解释。关键看你如何看待,解释?看你如何看待对方如何看待,解释?
一切的解释都是合理的,就看你是否接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