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建安老师在他的文章《北漂诗人》中,将在充满禅意与失意的北漂诗人李青松的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诗人北漂过程中经历了希望与失望的折腾、承受过平静与追求的骚动,却仍然泰然自若、悠然自得。三十年前为理想不懈奋斗,二十年前为理想四处奔波,现在信仰未变,怀有一颗赤子之心,在这么多年的失意的挣扎与奋斗的磨练里,诗人已经将诗性的目光伸入自然、探入现实的人生。
这让我想起一句话:愿你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
外面的世界真的很精彩,值得你拥有的东西真的很多。但《老子》中曾言:“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聘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一个内心不澄澈、没有诗意与禅意的人,是很容易被这些外在事物诱而深陷其中无法自拔。而在诗人李青松看来,这些很淡然,老师与诗人讲到功名利禄时,李青松称“为人在世,务必要珍惜当下,看轻、看淡生命中的得失成败与荣辱对错,不要与纷纷扰扰的红尘琐事纠缠,珍惜每一个平常的日子,让它拥有太阳初起般的美丽与新奇。”人生中,我们若做到如此,那“五色”可以不看,“五音”可以不听,“五味”可以不尝,可以不去涉足踏青,难得的东西也不会惦念。很多东西,我们可以抛弃的,抛弃了很多时,我们拥有的,其实更多。这样,即便我们出走半生,归来时仍是少年——我们内心依然澈澈干净。
人不是没有欲望和渴求的,但是我们要拿得起放得下,该舍弃我们不必执着与贪恋。经常修剪的灌木才能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生长的灌木,长了太多枝条,自由生长的枝条是凌乱的,是充满不断生长、不断延伸的欲望的。然而剪掉了它长成的枝条,它又回到了初始状态,又回到了刚萌芽时稚嫩而清新的美丽——这种舍弃会让它收获更多成长。
人大抵都是这样:明白的太多了,欲望也多了,这样也想要,那样也想得,只嫌怀里不够多,只怨得到的太少,总使自己身心疲倦。所以,我们如果不能摆脱俗念,我们出走半生后,归来时恐早已不是少年。张建安老师也曾感慨:“几十年来,我是活得多么忙碌而世俗、辛苦而疲惫哦!我以后的生活方式是不是该调整下?”
其实并非老师,我们每个人都需要自我调整、自我修行,虽然我们还有很多不能放下的,但是在疲惫的时候我们需要这样一种调节。
这是一个讲究功名的年代,并非有错,毛主席也曾言:“男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归。”但也别忘记:世界要你考取功名,真诚却是你最大的本领。这是一个讲求娱乐的时代,也非不对,《生年不满百》中有两句很让人欣赏:为乐当及时,何能待来兹?但,在这个“娱乐至死”的时代,我们不希望被“娱乐致死”,在娱乐的同时,我们还需守住自己的身心,守住平衡。老子曾问:“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情感的嚣动,使人常在放射消散之中,身体散乱不堪。体能的劳动,生活的奔忙,常使精魄涣散,不可收拾。如此长此以往,动用不休,不能持盈保泰,终至死亡而后已。我们需让种种东西在心中有序地安排起来,也就是心让渡身,两者和谐生长,使万物归为一。
诗人李青松可谓做到了“平衡”与“归一”。张老师与他见面时就发现他面色红润,眼细细眯,带微微笑,神态安详,气色甚好。说明他内心静笃。早年诗人也曾陆续出版《灵魂的家园》《灵魂的飞鸟》《重温亲人——李青松乡音诗选》等诗集,让他走进了缤纷多彩的艺术世界,但是李青松选择从烦扰的都市退出而“归隐”,可谓超凡脱俗,不为功名利禄所累。他懂得平衡。
当我们还是刚初生的婴儿时,什么都不知道,什么都没有,除了生存,别无他欲。我们可以自由地哭、自由地笑、无拘束地嘶吼,毫无顾忌地尽情表现自己。当我们长大了,总是向前走,总是会得到很多东西,总是越走越感觉沉重,越走越疲惫。其实很多时候我们需要把所拥有的东西都丢弃在路旁,再次回到起点,这时会发现自己身体轻松很多;心灵,充实许多。
愿我们出走半生后,归来时像诗人李青松一样,仍是少年,有着纯真与澄澈的心灵。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