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少年玄奘的启示

作者: 行无碍 | 来源:发表于2018-06-21 07:50 被阅读18次
    01少年玄奘的启示

    节选自《我眼中的玄奘大师》

    01

      玄奘,洛州缑氏(今河南洛阳偃师)人,俗家姓名“陈祎”,东汉太丘长陈寔后裔,曾祖父陈钦在北魏为上党太守。

            祖父北齐为国子博士,父亲陈慧,品行纯洁,时赞郭有道,不慕官爵,玄奘大师是其其四子。玄奘大师出生在这样一个有着深厚文化氛围的家庭之中。

            幼年的玄奘大师即显现了异于常人之处,人品出众,聪慧超群。在《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中有一个记载为“玄奘避席”的故事。

            在八岁的时候,父亲坐在案几旁,为其讲授孝经,讲到曾子避席时,

    忽然整理衣服,离坐肃立,父亲问他为什么?

    他回答到“曾子闻师命避席,某今奉慈训,岂宜安坐?”

    当时,其父甚悦,知其必成,宗人贺曰“此公之扬乌也”扬乌以少慧而闻名。

            为什么玄奘做时,其父知其必成。我们首先来了解曾子避席的内容和其后的含义。

     

          曾子避席出自《孝经》,在《开宗明义章第一》中

    “仲尼居,曾子侍。

    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汝知之乎?”

    曾子避席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

          孔子说“先王有至德要道,顺应天下,是人民和睦,上下无怨,你知道什么道理吗?

    ”曾子知道老师要开始讲很深刻的道理了,立即离开座的地方说“弟子不知道,请老师教导”。

    曾子为什么要避席呢?其中有什么含义,其实这个里面体现的是一种对知识的敬重。

            为什么要敬重呢?因为我们只有敬重,敬重才能更好的获取知识,如果没有这份敬重心,可能我们的心还是在散乱之中,

    当我们敬重了,把心收回来,专注一处,才能得到受用。

            在《金刚经》中,佛陀在回答须菩提的问题前说“汝今谛听!当为汝说”意为,

    你现在专心听,我为你来说明,而须菩提请教问题也是“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

            我们的态度关系到我们获益的程度,我们对老师重视,对知识重视,自然会洗耳倾听,快乐的学习,学习自然很容易。

    而当我们对老师轻视,对知识轻视,教小孩的作业总是显得那么难,因为我们的目的和态度是相违背的。

    不仅不能很好的接受,而且就像佛法中说的一样,如致本尊变魔,从初一错至十五。

            而当八岁的玄奘大师,做出避席这个举动是说明:

    其一、玄奘大师内心对法和老师的一份尊敬;

    其二、知而能行,很多人虽然知道了这些道理,但是,在现实中并不能践行,不仅不能践行,甚至也不知道自己没有践行,且习以为常。而学习的受用又离不开重视知识,用心学习,学而能行。

          正是因为有玄奘法师对法的态度,才有玄奘法师爱古尚贤之行为“自后备通经奥。

    而爱古尚贤。非雅正之籍不观。非圣哲之风不习。不交童幼之党。无涉阛阓之门。

    虽钟鼓嘈囋于通衢。百戏叫歌于闾巷。士女云萃其未尝出也。又少知色养温清淳谨。”才有了玄奘法师的成就。

          在今天这样一个师生关系,同时又知识爆炸,碎片化,拼命获取知识的时代里,我们有必要了解玄奘大师学习精神背后的意义,

    否则的话,我们掌握的那么多知识,第一学起来很累,第二带来利益的同时,也带来了极大的负面作用。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01少年玄奘的启示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mnfy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