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是世间的大圣人,儒家的祖师爷,中国礼仪道德文化的先师,一生温文尔雅、风度翩翩,一世追求敬、仁、忠、义,他的儒学思想至今仍在影响着中国社会。
然而正是这样一位几千年一遇的圣人之王、一位能够影响后世2000年的道德至尊和礼仪宗师,却因为某些人做了一些事情,一不小心触碰到了这位大圣人的逆鳞,惹的他怨怒交加,一时忍不住竟然大爆粗口,全无圣王的风范。
事情要从杀人说起:
孔子的一生之中,职业生涯最长的工作就是成为了史上最伟大的教书匠,做为一大群弟子的唯一老师,孔子可是倾尽全力力将其所学倾囊相授,然而在教授的各类知识之中,孔子最看重的则是一门“礼”学,他曾经多次在课堂上表示过自己对上古礼仪的尊崇和向往,也曾经激烈批判过当世各国“礼之不存”的混乱局面。
孔子作为上古封建礼制的狂热拥护者,他视《周礼》为不变真理,对于《周礼》中的杀人献祭和殉葬条例则是相当的熟悉,一直都能倒背如流。他曾经和学生们说起关于献祭活人的事情。
子曰:“有虞氏祭首,夏后氏祭心,殷祭肝,周祭肺”。
他直接将上古四大朝“虞、夏、商、周”时期的活人献祭方式和器官偏好做了精准的说明,并对随时代形式改变却不改本质的“活人献祭”仪式津津乐道、赞美有加。
再者,孔子对《周礼》和古礼中的殉葬制度也是背的很熟的,简直可以做到朗朗上口、如数家珍。
子曰:“周坐尸,诏侑武方,其礼亦然,其道一也,夏立尸而卒祭,殷坐尸。周旅酬六尸,曾子曰:「周礼其犹醵与」”。
翻译:这个讲的是关于献祭尸体的摆放问题,夏朝采用站姿的尸体来献祭,周朝和商朝采用坐姿的尸体来献祭,然而周朝的献祭标准是6具尸体一起献祭,所以周礼的规格最高。
子又曰:“涌诗三百,不足以一献,一献之礼,不足以大飨,不飨之礼,不足以大旅,大旅具矣,不足以飨帝。”
翻译:这个讲的是关于献祭和陪葬规模的问题,孔子认为越是宏大的人牲规模,则对祖先越是尊敬,同时孔子也直接表明自己的立场,献祭活动别来虚的,尽整些煽情的诗词没有什么卵用,还是杀人来的实在,念三百首歪诗也比不上杀一个祭品,必须杀杀杀杀杀。
总而言之,孔子的“克己复礼”,尤其是“礼”之复兴,就是孔子思想的主要固执方面,因为这个是他的执念、也是他的逆鳞,任何违背“礼”的行为,都是可耻的、下流的、不可容忍的,他孔子必然要与这些坏分子势不两立。
可悲的是,孔子生活的那个年代,社会对于人性价值的理解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同时也更加看重人的生产力价值,因此大多数的国家、贵族都接受了新的思想观念,从而导致社会之中献祭和殉葬行为已经大幅度的减少了,国王和贵族们开发出了稻草人、陶俑这样一批替代人殉葬的新产品,整个社会都已经不愿意为了“礼仪”而主动弄死太多人了,社会开始逐步的走向文明。
稻草人、陶俑的出现,直接刺激了立志回归古法的孔子内心深处,人们对“礼”的破坏也直接达到了“礼崩乐坏”的程度,难以接受的客观事实导致他那固执、决然的心神竟然一时失守,胸中顿时涌上一口老痰,憋得他难以呼吸,可能是因为实在太难受了,耐心和修养都是圣王级别的孔子竟然丝毫不顾及身份的吐出了他一生中最大的发言败笔 — 最经典的几个字“始作俑者,其无后乎”。
什么是“始作俑者,其无后乎”。用司马百虫的总结语法加上综合考虑孔老先生彼时的愤怒心情,翻译过来就是:“你们这些造假货的狗日嘀,都是一些糊弄和辱没了祖先的垃圾,祭祀居然不杀人,殉葬居然用陶俑,这个社会真的是礼崩乐坏、道德败坏啊,我老孔在这里诅咒你们这些造假货的人,从此生个孩子没屁眼,最好是直接就生不出来,我老孔在此立誓,一定要和你们刚到底。”
结果,这一刚就是一辈子,孔子没有改变,但是这个世界却变了,他渴求的上古之礼,最终却没有实现。
这可能是孔子一生之中所犯下的最大错误,没有看清时代发展而选择了逆行倒施。
这也是孔子一生之中爆的最狠的一次粗口,崩了人设毁了名声最终却还骂错了人。
看来就算是圣人也有十分尴尬的黑化时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