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 ,有 一个问被提及的友数越未越多 “原生家庭”。
不管是在网络上还是身边的朋友口中 , 我 们都可以看到无数专业、 非支业的人士似乎都在传递着这样一个观念“你的情绪、人格、行为模式出了问题,那不是你的错 ,只是你不够幸运,有这样一个原生家庭而已。” “原生家庭”成为我们一切不幸的挡箭牌。
当然,我并不否认一定程度上原上家庭或多或少会对我们日后产生重大物影响。 就拿我自己而言 , 我生在一个并不富裕的家庭。纸要分一半用 ,吃肉的时候小心翼翼,永远 不敢吃第一口。就连吃饭的时候,即使很饿,也不敢再来第二碗。我害怕父母向我诉说,家里多么的贫困 , 挣钱多么得不容易;我害怕,害怕父母的叹息。我知道他们本无意,但无形之中给我增加了压力。我不由的觉得我花的每一分钱都十分愧疚。 我羡慕,羡慕别的小朋友任性地向父母索要玩具;我羡慕 ,羡慕舍友和她的父母视频时的欢声笑语。 而自己不敢拨通那个视频电话, 不敢听到父母的叹息,不愿回家 ,那个充满悲观氛围的家.
而现在的我已经长大,我承认我家庭给我带来的自卑感仍伴随我. 但我在不断用知识,眼界来使自己更加自信。接触更优秀的人。 我相信过去的经历或许会塑造我们现在的样子,但却无法塑造我们未来的样子。而且,老实说,几乎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不完美”的原生家庭,那种让人羡慕的圆满的家庭关系几乎是不存在的。我们每个人都在接受父母庇护的同时,接受过他们的伤害。但是,都是成年人了,就别再拿原生家庭说事儿了。
马东曾向著名心理学家武志红请教:
“我们最近经常听到有关于原生家庭的问题。在我们长大后,遇到的不顺心、不如意、改不掉的毛病、克服不了的性格、障碍,这些好像都和我们的原生家庭有着紧密关系,真的有那么严重吗?
武志红说:
“在我看来这个事情很严重。因为家庭是整个世界的浓缩,一个社会中的家庭,是整个社会的浓缩,这个人又是家庭的浓缩。我作为一个精神分析师,在其它精神的辅导下已经有三年之久,我成为现在的这个样子,跟我原生家庭的联系实在是太紧密了。第二,我们是在找原因,但这并不是在怪罪家庭。第三,这是可以改变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