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给古代那些名臣将相排座次的时候,田单是一个不会被遗忘的名字。司马迁在《史记》中有列传一篇,并在在最后盖棺定论道:“军法以正,实尚奇兵。断轴自免,反间先行。群鸟或众,五牛扬旌。卒破骑劫,皆复齐城。襄王嗣位,乃封安平!”,田单是个名副其实的大英雄。
田单复国不过今天我们不说田单,而是说一个和田单有关系的无名氏,正是这个无名氏,救了大英雄田单。在《资治通鉴》第XX章中有如下一段记载:
田单相齐,过淄水,有老人涉淄而寒,出水不能行。田单解其裘而衣之。襄王恶之,曰:“田单之施于人,将以取我国乎!不早图,恐后之变也。”左右顾无人,岩下有贯珠者,襄王呼而问之曰:“汝闻吾言乎?”对曰:“闻之。”王曰:“汝以为何如?”对曰:“王不如因以为己善。王嘉单之善,下令曰‘寡人忧民之饥也,单收而食之。寡人忧民之寒也,单解裘而衣之。寡人忧劳百姓,而单亦忧,称寡人之意。’单有是善而王嘉之,单之善亦王之善也!”王曰:“善。”乃赐单牛酒。后数日,贯珠者复见王曰:“王朝日宜召田单而揖之于庭,口劳之。乃布令求百姓之饥寒者,收谷之。”乃使人听于闾里,闻大夫之与语者曰:“田单之爱人,嗟,乃王之教也!”
这段故事最早出现在《战国策》,后来被司马光引入《资治通鉴》。下面先解释这个故事,大意是说田单力挽狂澜,复建齐国之后,迎立了流落民间的田法章为齐王,田单自己当了相国。此时田单虽为相国,但实际上威望比齐王要高的多,这让侥幸成为齐王的田法章倍感压力。有一次,田单外出过河时见到一个可怜的老人,就把自己身上的大衣给了他。作为相国,关心百姓疾苦也算是职责所在,但这件事情传到齐王耳朵里面后引起他极大的反感。他觉得田单是在收买人心,想要取而代之。郁闷之下,他在寝宫找了个僻静的小角落,指天骂地的发泄了一通,甚至还发狠要除掉田单。不想等他发泄完了发现才发现“岩下”有一贯珠者。“岩”应该是指宫殿的台阶,“贯珠者”就是穿珠子的人,至于这个人穿的是什么珠子,没有明确的说法,应该就是王宫里面的一个仆役,干杂活的。
不小心听到大王的小秘密,这贯珠者心里肯定也很崩溃,但是想走走不了,说啥也没听到齐王也不信,还是会杀之灭口,无奈之下只好实话实话。好在他头脑机灵,给齐王出了个好主意,不但保住了自己的命,也保住了田单的命,甚至帮助齐国续了几年的命。因为在当时的情况下,如果齐王头脑发热和田单决裂,刚刚才复国的齐国肯定立马崩盘,然后大家一起玩完。
其实这贯珠者提出的建议也并非什么绝世高招,简单来说就是“导流”,把田单在人们中威望导流一部分到自己头上来,简单来说就是将田单做的“好人好事”都变成在齐王在齐王授意之下做的,如此一来国民也会把越来越认可他。这个建议最后实施下来的效果也很好,民众都说:“田单之爱人,嗟,乃王之教也!”
虽然这个“岩下贯珠者”此后再也没有露面,但是从上述两件小事可以看出,其智商和应变都非常人可比。更为难能可贵的是,他的三言两语不但使自己免去了杀身之祸,而且还化解了一场君臣之间的危机,算得上是有大局观的人。一般怀才不遇久居人下之人,心眼都特别小,总想着如何害人,这里的贯珠真的是难能可贵。作为对比,让我们看看吴起是怎么在魏国混不下去的就好了:
魏相公叔尚主而害吴起。公叔之仆曰:“起易去也。起为人刚劲自喜。子先言于君曰:‘吴起人也,而君之国小,臣恐起之无留心也。君盍试延以女,起无留心,则必辞矣。’子因与起归而使公主辱子,起见公主之子也,必辞,则子之计中矣。”公叔从之,吴起果辞公主。魏武侯疑之而信,起惧诛,遂奔楚。
可以看出,能够遇到这个贯珠者,田单无疑是幸运的,他踩了雷却没有爆炸。如果这里的贯珠者和公叔之仆一样,他肯定惨了!当然,田单除了要感谢这位无名氏的随机应变,也要感谢齐襄王这会还没有太糊涂。否则,即便有十个贯珠者也无济于事。贯珠者的建议之所以能够被齐襄王采纳被执行,在于他对齐国当下的政治环境看的非常透彻。齐襄王最初如丧家之犬一样隐姓埋名逃难,过的是苦哈哈的日子,能够成为一国之君完全是因为田单,但是当他一旦成为齐王之后,肯定永远也不想再回到以前那种屈辱的日子,对田单这样一个随时可以将其拉下马的人,是一种又恨又爱的心态。
如果拔高一点上升到哲学层面,贯珠者清楚世间事物既有冲突的一面,也有互惠互利的一面,通过对田单的褒扬鼓励,使齐王自己也得到很大的实惠。作为齐王来讲,最明智的选择就是贯珠者的建议,在肯定下属的同时,使自己的形象也得到提高,达到一种双赢互惠的局面。
本文为读史杂谈之无名氏系列之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