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本文参与书香澜梦第35期“信”专题活动。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马路就不写信了。不是因为没处寄,而且因为电话,邮件,QQ已经替代了写信。
第一次写信,是马路考上大学以后。
平生第一次出远门,家里人也不放心,马路也胆虚。是爷爷和姑姑一起送马路上大学的,父亲掏路费钱。
到了学校,安顿好一切,爷爷临走前叮嘱马路,每月给家写一封信,汇报学习情况和思想状况。
爷爷是个老红军,解放后在政府机关工作几十年,离休之后赋闲在家,平时也不忘看报纸新闻联播,紧跟党的步伐。
爷爷这么要求马路,显然是站在老一辈角度要求晚辈的。
马路不敢怠慢,每月准时写一封家书,汇报学习生活情况。爷爷还给回信,指出信里内容不合适的地方,弄的跟批改作业一样。
那时候爷爷家已经安装了电话,电话费比较贵,长途电话大概一分钟一块多,还是写信便宜。信纸信封加邮票,几毛钱。所以除非有急事才打电话。
一天,宿舍老大扔给马路一封信,老大拿信的时候,看见有马路的信,顺路捎回来了。
马路有点疑惑,这个月还没到写信的时候,谁会给他写信呢?
打开信读完,是高中一个女同学写给他的信。马路有点得意洋洋,这算是情书不?
不过这个女同学马路不感兴趣,长相一般,个头还低,高中期间几乎没什么交流,柴火妞一个!
马路心思开始活跃起来,准备写一封真正的情书,写给初中的女同学。
女同学所在学校,地址班级马路都打探清楚了。
情书在马路的酝酿之下,终于写好了,只是缺少寄出去的勇气。
马路学习了信纸的折法,信纸怎么折,代表什么意思。
一切就绪,信终于在一个酒后,马路晕晕乎乎的状态下寄出去了。
信寄出去之后发生了什么,现在马路已经记不清楚了。估计是什么都没有发生。
大学四年很快就过去了,马路独自一人在省会发展。
九十年代末是中国通讯行业发展迅猛的几年,人们刚刚还在争论打工人要不要买手机,转年身边的人一个个都开始配上手机了。诺基亚,摩托罗拉,波导,一个个手机品牌赚得盆满钵满。
互联网也在那个年代蓬勃发展,QQ,MSN,各种免费邮箱铺天盖地。
与家人的联系方便多了,直接打固定电话,打手机,同学之间用QQ,MSN,没有人用写信这种老土的方式了。写信因为速度慢,已经被大家无情地抛弃了。
最后一封信写给谁的,写的什么,马路都已经记不清了。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古时交通不便,又逢战争连绵不断,能收到一封家书是多么的不容易。书信也是古人联络亲朋好友的重要途径。
现在社会,电子邮件替代书信,成为重要沟通场合,需要保留往来沟通证据的重要手段。
电子邮件中的抄送,密送功能已经发展成为职场斗争中必须掌握的手段。
曾几何时,马路在一家公司工作了十多年,电子邮件占据好几个G的硬盘空间,马路不敢删除任何一封邮件,唯恐有人秋后算账,电子邮件就是最后的盾牌。
离职以后,马路将所有电子邮件一键删除,心里非常痛快,终于可以甩掉这个大包袱了。
现在的马路,既收不到信件,电子邮件一年也登录不了几次,登录电子邮件唯一需要做的事情就是删除成堆的垃圾邮件。
微信,QQ成了工作沟通中的重要工具。领导可以24小时肆无忌惮的在微信群里发布工作任务。
马路有点怀念大学时期写信的日子了,一个月只需要写一封信就够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