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杨英锐: 学术散文《天才无病 》

杨英锐: 学术散文《天才无病 》

作者: DeltaSunshine | 来源:发表于2021-12-15 03:04 被阅读0次

    学术散文

                            天才无病

                              杨英锐

    有人以为,天才大多有心理疾病。其实,在我看来,天才无病。本文从分析三位公认天才的案例中,试图理解其心理状态。他们是:纳什,哥德尔和克里普克。

    (一)纳什从上高中的时候开始,就被称为数学天才,到了普林斯顿大学更是内心充满天才感,因为他确实是天才。由天才感趋使,自然而然就会产生冲击最难数学谜题的冲动,做其他的题目都显得浪费天赋资源,胜之不武。1900年,希尔伯特在第二届世界数学家大会上提出23个未决数学谜题,世称廿世纪数学的希尔伯特计划,黎曼猜想当然列入其中。到了美国克雷数学研究所为21世纪提出七大未决数学谜题时,黎曼猜想仍在其中,可见其难。当年,某日,纳什自信解决了黎曼猜想,并应邀到哥伦比亚大学做关于解决黎曼猜想的报告。

    数学天才解决了黎曼猜想,这是多么激动人心又顺理成章的事件,自然是听者涌跃,坐无虚席,其中多有各校赶来的数学名家。可是,讲到一半,纳什挂了黑板,讲不下去了。纳什,那是何等样人,凭他的数学素养和悟性,他突然意识到,其解决方案有问题;换句话说,纳什发现他并没有真正解决黎曼猜想。你能想象此时此刻纳什的心理状态吗?你能预料由其心理状态造成的行为方式吗?在我看来,只有二种选择:或者承认思路出错,或者突然精神出了问题,讲不下去了。一般人,当然多半会选择前者。但那是纳什,是天才,声誉大于一切,只能选择后者,那是唯一选项。我相信那个事件对纳什造成了巨大的心理伤害,但我从没相信过他患有精神分裂症。不然的话,怎么获得诺贝尔奖时,又好了呢。

    (二)哥德尔在数理逻辑和元数学领域是神一般的存在,是我心中的学术偶像。曾经有一个说法,在数理逻辑领域,至少有十个人可以争第二,包括丘奇和王浩等,却不会有人去和哥德尔争第一。凭着他的一阶理论不完全性定理,哥德尔在元数学领域与爱因斯坦在物理学领域齐名。我以为,哥德尔的工作属于偶然性知识,意思是说,他要没做出来,别人也根本想不到那儿,人类知识多半儿就绕道而行了。

    按说,哥德尔生活无忧。1930-50年代,普林斯顿高级研究所待遇优厚。当年高研所𨒂揽爱因斯坦,问道他对年薪的期望几许。爱因斯坦鼓起勇气开出一个当时看来的大数,三千美金。高研所主任面有难色的告诉他,低于一万五千美金,我就不敢聘您了。说到这儿,我忽然想起现任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刘伟的故事。1980年代初,刘伟还在北大经济系念研究生。有一次,国家气象局干部培训,请他去讲座,二个小时,事先问到他的报酬要求。刘伟说他开口就要足了一个月的饭钱,20元。人家回复,参加讲座的都是副局级以上干部,请低于200元的人来讲,没法交待。讲座回来后,刘伟请我到燕春园餐厅吃夜宵,说今天随便点,想吃什么吃什么。

    有着如此优渥的待遇,据说哥德尔却患上了厌食症,老是怀疑别人在其食物中下毒,结果竟然饿死了,令人唏嘘。我们从哥德尔那里继承了那么多学术遗产,这里回报一下应有的人文关怀。按佛洛依德的学说,行有所为,潜有所意。哥德尔患厌食症背后的潜意识是什么呢。爱因斯坦在一次讲演开篇说,有两个人在各自的学术领域做着统一性的工作;他自己在为物理学中四种自然力构造统一场论的努力中失败了,而哥德尔在数学与逻辑的统一性工作中成功了。这就叫天才相敬,两人在普林斯顿经常结伴散步,是流传的佳话。可是,鲜有人知的是,他们每天,天天,那么多天,都谈什么呢。我的猜想是,统一场论。

    有些学者以为,哥德尔能够证明不完全性定理,部分原因是由于他深刻的哲学思想。其实,哥德尔证明不完全性定理时,还很年轻,即使知道些哲学,也难至深刻。他的哲学思考多半是后来越来越深刻的,用英文说,就是“post-hoc”, 不宜做过分前置解读。受爱因斯坦影响,哥徳尔后来对理论物理统一场论做过深入思考,但这些并未引起物理学家的重视。可以想见,从在数理逻辑领域的如日中天众星捧月,到在理论物理领域的普遍冷漠无人问津,这造成的心理落差,就埋下了隐患。我自己当然不敢和哥德尔攀比,但对这种心理落差也深有体会。回想1990年代,在推理心理学领域,杨英锐是何等的春风得意,博士生期间所发的第一篇文章就是美国《心理学评论》文章(第三作者),后来更是顶刊文章迭发,全是第一作者。可2004年以后,我开始应用理论物理做经济力学和心智力学,从此投稿被拒,文章连愿意审的人都设有,更没有人细读。好在我北大荒出身,这点心理落差扛的住,冷暖自知。

    哥德尔有学术洁癖和审美纯真。哥德尔不完全性定理,与许多著名数学定理相比,概念精炼到位,技术巧夺天工,却又简洁漂亮,一尘不染。据说普林斯顿著名物理学家恵勒有一次到哥德尔办公室请教,问不完全性定理与海森堡的测不准原理有何关系,结果被哥德尔“轰”出办公室。我想,在哥徳尔看来,测不准原理是海森堡自己开始都理解不清楚的事情,拿这来和我的不完全性定理攀比,这不是往我饭里下药吗?这也许就是后来得厌食症的征兆。

    (三)克里普克是当代著名逻辑学家和哲学家。他少年成名,高中时就证明了一个模态逻辑系统的完全性定理。可能世界语义学是莱布尼兹最早提出的,其要求在诸多可能世界中,必须事先确定一个现实世界。克里普克在可能世界之间引入了可及关系,使其成为研究模态逻辑元性质的有力工具,从此可能世界语义学又被称为克里普克语义学。我在四十年前开始学习哲理逻辑的时候,就知道克里普克在这领域的教父地位。克里普克在1970年代还做过三次关于《命名与必然》著名讲演,轰动国际哲学界,成为领袖人物。

    可是后来,克里普克从普林斯顿大学哲学系提前退休了,并随即接受了美国罗格斯大学和以色列希伯莱大学的两份邀请。也就是说,同时拿三份银子,收入还增加了。(这在西方大学制度应该是不允许的,可他名气太大,具体情况也未可知。)我当时和我的导师开玩笑说,这克里普克真是绝顶精明,瞧人家这份经营。我的导师悄悄跟我说,他听哲学系的人说,克里普克是因为教学效果太差,被学生反映,让系里劝退的。

    我在普林斯顿做博士后期间,参加过克里普克教授的讨论班,算是每周三小时的正经课程。记得有一天下午,克里普克教授一上课就说,他在思考丘奇论题,接近成熟了。接下来的三个小时,他一会儿坐在讲桌上思考,一会儿回办公室倒杯茶,一会儿在教室里来回渡步。快下课时,他说还没想出来,下周再讲吧。结果在黑板上,一下午他就写了“Church thesis”两个英文字。

    转周一上课,克里普克教授就宣布他解决了丘奇论题。这次,他不停地在黑板上写公式,边写边讲。下面听讲的都是学逻辑的,还有两个波兰来的成名逻辑学家。听着听着,我相信大家都看出来了,他讲的有漏洞,过不去,他并没有真正解决丘奇猜想。但大家仍然满怀兴趣地在用心听他讲,为什么呢,因为这是克里普克在讲丘奇论题,对错存而不论,大家听的是这位天才的思考方式和研究进路。学校可能会认为克里普克教书有大毛病,我认为他没毛病,那叫天才剧情,他太想做出突破性进展了。

    (四)纳什,哥德尔和克里普克,都是不爱讲课或不屑讲课的人。我以为,无论有多大的才气,一个学者不可能年年做出大结果,月月攻克大难题。在煎熬之中,难免会出现各种心理问题,比如出现焦虑感,失落感,或者觉得有失众望。调整这种心理状态的一个有效方式就是教书讲课。夜有所思,日有所讲,走进教室天地宽,学生才是你的忠实听众,唇齿相依,与君共进退。

    一个学人,既入学门,就要学会自我提高学术生活幸福指数, 牢牢地把学术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 少年得志是它,青年得意是它,中年满誉是它,大气晚成也是它。只管不懈进境,谁知明日天才去谁家。

    (2021-12-14)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杨英锐: 学术散文《天才无病 》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msuf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