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心学249――自以为是
(2020年12月11日星期五8:45)
读《传习录》四十五篇,讲了很多很好的内容,最根本的还是教人不要自以为是。
崇一的问题,也就是我的问题。我就有这种自以为是的感觉。有时候学点东西就感觉了不得了。好象学究一样,知识多渊博似的,其实这是一种自满的感觉。就象一个瓶子一样,如果感觉装满水了,又怎能再吸收进新的水呢?
学习知识也是这样,如果心里认为自己学得不错了,就很难再学进去新的知识。不是别人不让学,也不是知识不新颖,而是内心的自以为是占据了空间。其实,这就是典型的一瓶子不满、半瓶子咣荡的人。
就象学习阳明心学一样,如果感觉“发尽精蕴”,就容易产生自满情绪。即使学到现在,我也感觉自己是学习阳明心学的人,天天学习感觉做得是很有意义的事情。如果不天天学习,真感觉每天干得什么呀,没有什么收获,一天天地过,时间一天天地流逝,除了日常工作外,真的没感觉学了什么、干了什么,又增长了什么。可是,学习也是亦步亦趋,真正又收获多少呢?
我对于阳明心学的学习,只是追求于学习了,对于掌握多少精要,如何运用于实践,促使自己更好地成长方面,关注不多,反而只沾沾自喜学习了。这种学习心理,最容产生自满心理。反正学过了,至少学得好与孬不管它。这种心理,也容易让人产生学习很容易的感觉。这不是崇一的学习心理吗?
阳明先生说“何言之易也?”学习并不容易,特别是学习阳明心学更是如此。因为阳明心学坚持知行合一,学是一方面,行更是重要的一方面。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应用,如果不用,就成了死知识,等于白学,有时候还不如不学。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习阳明心学也是如此,当学习一遍和学习十遍、一百遍,意义是不一样的。先生认为的不易是有道理的,如果学习半年的感觉,学习一年的感觉是不一样的。
博仁导师学了六年,读了六遍,还是感觉与初学一样,是达到了一种境界。阳明先生认为,学习就要达到“知来本无知,觉来本无觉”。知道了,原本如此;觉悟了,原本如此。只有达到了这种境界,才基本符合阳明先生对于学习心学的要求。基于此,又有何理由自以为是呢?
理上明、事上磨、境上炼
去私欲、存天理、致良知
明理、立志、践行、印证
为社会 做出 实质性贡献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