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韩兴娥海量阅读摘要

韩兴娥海量阅读摘要

作者: 不怨人 | 来源:发表于2022-10-25 18:20 被阅读0次

《让孩子踏上阅读快车道》    

韩兴娥,全国推动读书十大人物,“课内海量阅读”教学法获教育部2018年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1、大量阅读是学好语文的不二法门,这是所有老师和家长的共识。阅读能力是学好各门功课的基础,阅读能力强的学生不一定考第一,但各门功课都不会差。苏霍姆林斯基一次又一次地告诫我们要无限相信书籍的力量。读书能力不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提高的,在小学低年级读书能力没有得到培养的孩子,年级越高则学习越吃力。

2、于是,我从一年级学生入学的第一天开始,就引领他们走上了"海量阅读"之路。一本语文课本的学习,一年级需三个月,二年级需一个月,三年级两周就能学完。到了高年级,我们师生与经典同行,与圣贤为伍,高谈宇宙之奥秘,纵论天下之文章,妙语连珠,有华章迭出之美,激扬文字,呈大气磅礴之势。读书成为幸福之旅,教学变为愉快之行。道家的谦下养生,儒家的精进利生,涤荡着繁杂的教师职业带来的浮躁、茫然,滋养着我们师生的从容优雅。

3、我们把"课外书"的阅读放在"课内"进行,共同为不知满足的儿童提供了大量的精神食粮,引领孩子们欢呼雀跃着走进书的沃野,让他们远离了苦不堪言的作业,将那些把美好的文字肢解得支离破碎的习题抛到九霄云外,从而使灿若群星的世界文化走进课堂,让求知若渴的学子一睹为快,让他们在最富记忆力的时候诵读经典诗句和名家美文,为幸福的书香人生打下坚实的基础。

4、"课内海量阅读"实验把"鱼和熊掌兼得"的美事落到我们师生身上:没有家庭作业,考试成绩优秀,没有一个学困生,孩子有了一个美好甘甜的童年,老师拥有了愉快轻松的心态。最令我高兴的还是学生们的读书欲望,他们的阅读量之大是我始料不及的。

5、要说有什么特殊之处,那就是在某一时间段,全班共同在"课内"阅读某一本"课外"读物,读完一本再换一本。没有固定的教材,任何健康有益的图书都可以为我所用。

6、删繁就简:课外读物课内读的时间从何而来?首先要删除没有多大价值的知识点和教学环节,比如拼音教学,鼻音、翘舌音等知识不用教,孩子也能学会拼读音节。在识字教学中,我很少让学生口头组词,因为低年级学生对用来组词的字只知其音不知其形,取而代之的是大量认读词句,不只省时间,而且效率高。期末考试前,我才让学生"临阵磨枪"做几张试卷。平日除了阅读就是写写生字,课堂上不做任何试题。省出来的"课内"时间用在读"课外"书上了。

7、不求甚解:删除繁琐的讲解是大家的共识,课本和课外读物的阅读教学没有太大差别,不同的是课外书学完之后就收起来,课本还要装在书包里,经常写一写要求默写的生字,课本就是一本识字教材。文章的"深度理解"要等以后学生在大量阅读中慢慢"反刍",现在不必"一步到位"。我很少讲解词语的意思,也不去深入分析文章的微言大义,而是让学生在"海量"阅读中去自己感悟,"悟"出来的东西,孩子虽然解释不准确,却能恰当运用。海量阅读使我的学生出口成章、下笔成文。

8、第一轮实验,我用两年时间消灭了学困生。从三年级开始,考试基本上能达到100%的优秀率。第二轮实验,仅用一年时间,就消灭了学困生。供一、二年级使用的《国学启蒙》,我的二年级小弟子们仅用一个星期就能全部背诵。不是我的学生比人家聪明,而是我充分利用了他们背诵的天才时光。那些"慢"孩子、"懒"孩子在"举三反一""举十反一"中总有头脑开窍的那一天。

9、作为语文老师,我为一学期啃一本翻烂了却还没教会的课本烦,为学生磕磕绊绊地不会读书烦,为天天批改那些文理不通的作文烦……几乎每天都要经历急躁气恼的炙烤。于是我也失去了"爱学生"的能力。当我在内心的感召和外力的推动下闯出"课内海量阅读"的路子后,我的学生个个变得可爱起来:当看到仅仅入学一年的小孩子就能够面对书本沉思静读、自求博取,沉浸在书香墨韵之中的时候,老师能不爱这些让自己醉心读书、享受工作、享受课堂的学生吗?

10、易怒、胆小又不失善良的人当老师,在一所学校之中一定是最差劲的,雷霆之怒之后是无计可施,自己气得喘粗气,学生却并不怕你。当"海量阅读"的教学实验促使我个人必须"海量阅读"的时候,我成了最"可爱"的家庭成员,不看电视,不抢遥控器,多么受家人欢迎;不逛商店,一个月只买两三本书看,多么省钱;一门心思都放到了读书、教学上,对人际关系的纷扰视而不见,多么宽容大度……

11、老师这种工作,对我这种头脑迟钝、不解人情世故的人来说是最好的职业,不用巴结、不用讨好,教好自己的学生就行了,闷头傻干也能见成效,付出就有收获,这是上天对教师的格外垂青。不解人情、不看脸色、呆头呆脑反而成了优点,做事情可以心无外骛。

虽说愚鲁,还没有傻到对领导的爱憎一无所知,但偏执的我总是放不下"学生第一"的情结,这应该是教师职业的本能。刚参加工作时,领导关注老师们的论文、公开课是否得奖、各种活动是否有特色,我固执地把精力放在教学上。后来逃离了那所名校,再后来成为一所小学校的骨干老师、中层干部之后,学校的事务性工作再重要也不能影响我的教学,当需要为了个人的荣誉、利益而牵扯精力时,还是永远把学生放在第一位,一节课也不耽误。2005、2006两年,全国各地的同行频繁地去听我的课,我从没有为了保证效果、为了让自己喘口气而上过一节内容重复的课,或为了公开课的效果而反复"训练",我固执地认为学生的成长远比我的"面子"重要。

2003年春天,市语文教研员薛炳群科长下基层听课,那是我当时能见到的最高级别的"官"。也曾想过按当下时兴的教法备课,可我的学生在一二年级已习惯了一节课学几篇的方法,如果要改,为了保证效果,必须事先"排练",学生的时间我一分钟也舍不得浪费,于是忐忑不安地在市、区两级领导面前上起了我那原生态的课,没想到误打误着。

12、有位老师在网上大呼:"教师除了上课之外的工作,大部分都是见鬼。"切中时弊啊,问题是见鬼的事情太多,"应查"教育甚于洪水猛兽。一项莫名其妙的并非出自教师本意的实验要写计划、总结,还要三天两头地写阶段总结;不只要有辅导待优生记录(补记录时一次又一次写那几个名字,恨得牙根痒痒),还要有辅导优生记录,可怜那些中等生,没有人会想起他们;作业批改记录每天一次,我这样站在讲桌前三下五除二就批完并让学生改完的好像是个错误;还有班队会记录、政治学习笔记、业务学习笔记(真正的业务学习笔记,我从不上交,怕丢了自己的心血)、集体备课记录、教研活动记录、听课记录、会议记录……对无数的浪费纸张、吞噬生命的记录、笔记,因为我写字又慢又丑,所以痛苦的感觉格外强烈。为了在缝隙中寻找空间,在艰难中寻思出路,在挣扎中赢取自由,我本能地应付,字大得像鸭蛋,一张纸写不了几个字,所以我写的记录一般上不了桌面,慢慢地我不交也没人跟我要,我也乐得享受偷来的自由。工作20多年,没有学会写官话、套话、假话、废话,每写一篇文章都是发自内心的真情流露。

13、但是身在职场,不能完全由着自己的性子来,各种名目繁多的培训、会议、检查、杂务不得不参与,所谓的个性,在自家的园子里--课堂上的体现也是有限度的,考试的束缚、家长的要求、领导的希望、同事的看法都不能不顾及。我的教学、为人还是很传统的,还是个"顺民",并不是那种叫你向西,我偏向东;叫你坐下,我偏起立的"刁民"。所以说我也是一直在夹缝中求生存,很辛苦、很无奈,但总算能体会到生存与生长的快乐;戴着镣铐跳舞,很沉重、很痛苦,但依然能感受舞蹈的自由与幸福。与其惶恐不安地憎恨黑暗,不如抓紧时间在阳光下劳作。

14、语文教学至简为上,人生法则从简如流。6号送女儿参加军训,进校门时遇到初中部的教导主任李宏伟,宏伟邀我到她办公室。她谈起3号那节课说:"你的课实在太简单了,但学生的表现很出色!孩子们个个读得绘声绘色,太可爱了。"我自曝内幕:你认为这节课简单吗?这是开学后我第一次提着电脑进教室,平日的课比这还简单。

15、家常课随意听:只是我不能老向他提供"讨论"课,大部分的语文课上,我的学生在阅读,阅读的时间远远多于讨论的时间,只要他耐得住寂寞,我欢迎任何人听课,几个月也行,但是课堂上不要与我交流,课堂上的时间一分一秒都属于学生。不知什么原因,那个刘主任没有去跟踪听课,我深感遗憾。

16、十分钟学完一首古诗:当你坐在办公室里备课或批作业时,当你晚饭后在家里优哉游哉坐拥书城的时候,当你和一家老老少少在节日里享受天伦之乐时,当你和朋友把酒临风谈天说地时……面对《送元二使安西》的句子,你会激情澎湃吗?鬼才相信呢!可是为什么我们的老师在讲课前非要想方设法酝酿情绪,"深刻体会"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呢?而且不但自己体会,还要强迫全班几十个小孩子"体会",这是不是太可笑了?纯属为赋新词强说愁。生拉硬拽地体会感情假不假?累不累?这样一首浅显的古诗会背就行了,当孩子们在未来的生活中遇到与古诗相近的场景,产生契合的心境时,曾经背诵过的诗句就会自然涌上心头。现在还是利用宝贵的童年时光多让孩子们背诵一些优秀的诗篇吧。

17、数十年以来语文老师们大多围绕教材、教参、作文选打转转。其实,一个语文老师,如果只看教材和教参,是绝对教不好课的,即使能将教材和教参全部背诵,也不会是一个优秀的老师。因为要想提升自己的语文教学水平,关键是有丰富的语文素养,即要大量地阅读高品质的文化经典,时间长了,其中的经典思想和语言,就可以化为自己的东西。

18、识字的速度太慢是造就差生的源头。识字量不够,直接导致阅读滞后。而阅读滞后的负面影响是不可估量的,很有可能会错过了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关键期,尤其是错过培养孩子母语情怀的黄金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研究表明,儿童阅读能力培养的关键期应在一、二年级,中年级之后就会相对困难。也就是说,我们应该使孩子在8岁左右进入自由阅读状态。但要想进入这一状态的充分条件是必须首先认识2500个左右的常用汉字。但是按照我们语文教学要求,小学生认完2500个汉字需要五六年时间。

19、可是,几年,十几年,几十年过后,那些分数究竟又有什么用处?那些课文还在脑海里留下多少印象?老师翻来覆去讲的内容,学生还能记得几句?诺贝尔文学家获得者莫言,小时候如果不是想方设法去借一些名著来读,他能有那么强的写作能力吗?语文学习,永远不是只学课本知识就可以学好的,更不是考试能够提高的。唉!语文教学何时才能从教材中突围,何时才能有出头之日?海量阅读何时能成为语文教学最基本的内容,韩兴娥何时才不再是特色教师?

20、常规的识字教学,不论是低年级还是高年级,都注重一字组多词,这种口头组词对低年级学生来讲效率很低,对有了一定阅读量的高年级学生来讲也没有太多意义。因为低年级学生对用来组词的字只知其音不知其形,口头组词之后如过眼烟云,一点印象也没有。所以我们的课堂上不提倡一字组多词,也不提倡过多地讲解词语的意思,取而代之的是大量认读词句。学生对词语的理解,主要是通过阅读,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逐步掌握。

21、从1987年当上语文老师的那天起,到2000年,我按常规教学13年,虽然也有小的成就,但看到有的学生六年级竟然写不出通顺的文章,一篇简单的课文反复朗读数遍,还是结结巴巴的,我对这个职业产生了深深的失望。2000年,区里引进了韵语识字教材,我实现了从教一本教材到教两本教材。教一本累,教两本更累,因为我的思维还停留在让学生“学一课会一课”的定式上。但是当学生上三年级时,我惊奇地发现,他们对文字的感悟能力远远高于以前的学生,被听课的领导誉为个个是播音员,人人是小天才。于是,我这个从来不讲公开课的笨老师被大江南北的老师所关注。

22、从教20多年,见过许多不该成为"差生"的"差生"--心智正常的孩子都不应该成为差生。拿出他们的成绩册,一、二年级时的分数并不低,但他们进入三、四年级后就成了差生--没有大量阅读做基础的高分是长久不了的。

23、快考试了,除了做必要的练习,我也尽量多挤时间领孩子们读课外书,"喜新厌旧"是人的本性,一遍又一遍地复习让人厌烦,向人的本性妥协。班级平均分在90分以上就不错了,没有必要为了争取第一名而在课本上纠缠--坚决不向虚名妥协。

24、叶圣陶语: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如果将教材当成学生学习语文的全部,有效提高语文水平则绝无可能。不要说作家,就是连一般读写能力比较好的学生,也不是因为学好语文教材就能写好作文的。海量阅读甚至经典背诵,才能让自己拥有文化的底蕴。

25、阅读是学生获得幸福的基础。喜欢学习的孩子在学校里会感到幸福,而讨厌学习的孩子在学校里感到痛苦。从小学到高中,这十多年的学校生活是大部分孩子要经历的,不爱学习的孩子如何忍受这漫长的岁月?所以,语文老师的首要责任是让孩子喜欢阅读。

26、如果不把大量读物引入课堂,每个班就会有几个孩子不会写"人话"——文不达意,句不通顺。这也是十多年前,我按常规教学无论多么努力也无法逾越的“天堑”。所以,二三年级我通过海量阅读、积累白话文语言,把这一难关攻克。

27、我平生最不爱做的事情就是批改那些语句不通的作文,如果孩子的文章仅仅是错了字,改错还算容易;如果句子不通,就必须面批,因为集体讲解后照错不误。为了清除作文道路上的障碍,我首先教二年级学生抄课文。我选了《狐假虎威》《会走路的树》这两篇段落短、对话多的课文。

28、现在很多人不会写对联,这与小时候没读押韵的文字关系密切。现代人说白话、写白话,好像会不会押韵没有关系,其实优秀的白话文同样需要节奏和韵律。朋友一听我对声律感兴趣,找出《韵读成语》,这是一本按寒韵,痕韵,唐韵……排列的成语书。我虽然不懂古韵,但一念成语:赤县神州,春色满园,绿草如茵,生意盎然,高楼大厦,美轮美奂,硕果累累,捷报频传,普天同庆,锣鼓喧天……这韵押的,读着太舒服了。

29、在韩老师的课堂中,我们看不到激情澎湃的讲解,听不到诗一般的语言。但学生却能引经据典,出口成章,洋洋洒洒轻松写作。老师的话很少,但学生对语文课却有着浓厚的兴趣,学生的文化底蕴也越来越深厚,孩子们实实在在地成长着。原因何在?我们仔细琢磨韩老师的课堂,其实她的做法并没有多少"高深之处",但她却把握住了语文学习的核心,语文教学的规律,那就是--"读"。

30、最具人文情怀的语文课,由于教师翻来覆去之"精讲",一遍又一遍之作业训练,使得语文学习变成了一场苦役,一种生命的浪费。看着学生对语文欲说还愁,读者六年学习之后依然味同嚼蜡的作文,韩老师开始怀疑和审视"神圣不可侵犯"的教材,难懂一册区区几万字的语文课本,就要耗去学生半年的学习时间和生命?难道灿若群星的世界文化,就不能在课堂上让求知若渴的孩子一睹为快?难懂学生反复做的那些苦不堪言的作业,能比他们在最富记忆力的时候背诵一些经典诗句更有价值?

31、这种冒天下之大不韪的改革,阻力之大可想而知。可是,韩老师却坚持认为,语文教材作为"例子",安排两周时间足矣。一册小学语文教材只有二三十篇课文,而且多是白话文,老师却要用上一个学期的时间在课堂讲授。于是,不得不反反复复地讲个没完没了,有的甚至会出现教师不讲学生还明白,越讲学生越糊涂的尴尬局面。韩老师认为,学生读书学习的巨大潜能,多是在老师无休止而又味同嚼蜡的讲授中注解消解的。他们由此不再喜欢语文,进而不再喜欢读书,只是机械地完成老师布置的语文练习题。学生一旦小时候就讨厌语文,则会让他们终生与阅读说"再见",而终生阅读,恰恰能提供一个人生命成长所需的精神营养。

32、小学六年,韩老师班里的学生每个学期写的作文不超过10篇,不写日记,不做配套练习册,除了把生字写扎实外,余下的时间都用来诵读。“劳于读书,逸于作文”的结果是,学生从三年级起就能下笔成文,那些“慢学生”也能做到语句通顺,这是海量诵读的功劳。韩老师坚持认为,有了满腹经纶的积累,就会有出口成章的表达。

33、韩老师班级书架上的图书琳琅满目,有从学校借来的,有学生从家拿来的,也有韩老师个人的藏书。为了让学生能有充分的时间阅读,韩老师从不布置课外书面作业,但韩老师并不是对学生的阅读坐视不管,而是让学生在一定的时间内个人阅读某一本书,学生认为达到要求时再由老师抽查。阅读之前,提出严格要求:一是要有恰当的圈划批注。二是理解文章大意。要求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可以在书上勾画,可以选择精彩片段记到笔记上,并大体背诵,字数不限。她要求每天检查学生的读书笔记和积累、背诵的情况,并给予适当的奖励。

34、韩老师很少命题作文,旨在让学生用自己手中的笔反映个性化的生活经历,使学生感到作文如衣食一样是不可缺少的,感到作文有用,并在实践中受用。学生养成了观察生活的习惯,也就拥有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作文素材。于是,他们成了热爱生活、时时处处关注生活的写作者。

35、韩老师用两周时间完成教材的教学,且不布置家庭作业,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冒险的举动。因为当今人们衡量一个老师教学水平高下的重要标准,就是考试成绩,而考试内容又多出自教材。如此匆忙地将教材学完,考试成绩难道能有保证吗?韩老师对此胸有成竹,她说大量阅读为语文学习奠定了基础,积累多了,考试就是小菜一碟。而死读课本不进行拓展学习者,一旦考试中出现稍有难度和变化的题,多是难以应答甚至不知所云。一次一次的考试,孩子的成绩不但没有收到影响,反而稳中有升,他们也就心服口服了。特别是孩子由此对读书产生的特殊感情,又由读书而提升了文化素养,他们已经对韩老师心怀敬意了。

36、相当于现行教材阅读量10倍以上的教学内容,会不会加重学生的负担,这是记者生疑之处。在采访学生时,便特别提到这个问题,但孩子们一脸的轻松,说这是大人们在杞人忧天。他们非但没有感到是一种负担,反而因为读书而有了一片阳光心态,有了主动的追求。

37、"借"也是韩老师获取共读教材的好办法,她曾借高年级学生的语文课本,让她的学生在中年级全部读完小学阶段的课本。学习《论语》《道德经》时,学生买了不同的版本相互交换着看,反而更能加深对经典的理解。

38、为什么会形成国民不爱读书的"中国特色"?考试评价制度的引领至关重要。考试的内容,绝大多数出自语文课本,这就有了一个导向,不学好课本,是考不好的。于是,绝大多数的老师为考而教,而不是为了学生的生命成长而教。教师在专家的引领下,也认为语文教学就是要教好课本,就是研究教参,甚至不能越雷池一步,于是我们的语文教学造就了大批不爱读书的学生。在澳大利亚,三五七年级全国通考语文、数学,但人家考能力,不考课本。所教学生的读写能力达到一定标准就都是好老师。所以人家全国通考次数比中国还多,但老师不用增加学生负担,不用为备考而焦虑,因为只要平日扎扎实实阅读,保证阅读的量与质,就绝对能达标。

39、传统的中国语文教育讲究"阅读要早,开笔要迟"。曾国藩不让儿子过早的作文,他认为儿童的精力应花在读书和背诵上。书读多了,需要表达的时候,自然会表达的。我的作文教学一直奉行这样的理念,优秀的文章不是老师教出来的,而是学生读出来的。

40、从教多年,她长久伏案,整理了一本又一本适合学生阅读的电子书稿:从琅琅上口的《成语儿歌100首》,到高端大气的《读历史学成语》……无一不倾注了韩老师的心血和汗水。学唐诗,韩老师的案头摆着数本不同版本的唐诗解读;学宋词,她又买来一摞从不同角度诠释宋词的书……不为名,不为利,不为官,只为学生,一个多么纯粹的老师!

41、韩老师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颠覆了我们对"名师"的习惯性认知:出身平凡,学历一般,相貌普通;不善言辞,近乎木讷,更没有妙语连珠;有点固执,甚至有时还不太听领导的话;所谓的"教学基本功"也很平常;成名前完全是一名普通学校的普通老师,各种评优评先骨干似乎也从来不积极参与。然而就是这样一位草根老师,在几乎没有任何专家引领或包装烘托的前提下,生生开辟了一条无比宽广的语文教改之路,以她的"海量阅读"掀起了一场语文教学的风暴。

42、其次,韩老师才是真正热爱学生、想学生所想的老师。用她自己的话说,刚开始实验的想法很简单:为了应付考试,死抠一本教材,日复一日背抄默,加上大量的习题与试卷,搞得学生身心疲惫、痛苦不堪,老师也疲倦厌烦,语文学习殊无趣味和幸福可言。教育究竟是在培养人还是在摧残人?正因为有了这样感同身受的痛切,所以下定决心走上一条"背叛"的道路,哪管征途漫漫,风雨坎坷!一切为了学生,在韩老师身上得到了最真切的体现。

43、当然,从她身上我们还可以读到许多,比如她很"真":公开课从不试教,也绝不肯借班上课;她很随性,新华社记者来听课采访,依然可以一口气午睡到两点……一个体制内少见的活得那么率真,那么自我,那么潇洒自如的老师!

44、我当了25年语文老师,对当前母语教学的现状越来越失望。母语教学的空间已经相当逼仄,就课时数来说,现在五六年级每周6节语文课,低年级8节,中年级7节。

45、2012年9月,我们齐鲁名师一行22人到南澳洲参观学习。首先在教育部听几个官员讲澳大利亚的教学大纲,第一天就听到了我最希望听到的,和我的理念相符合的话:澳大利亚没有统一的教材,教学大纲只规定最终目标,如何达到大纲的要求,老师自己探求合适的教学内容。考试评估由老师决定,只有到了12年级学生才参加全国统一的考试。澳洲各科教学都重视实用性,重视母语教学,所以学生没有课业负担,却人才辈出,区区2200万人口的国家,却出现了26个诺贝尔奖得主。

46、《没有教科书,给孩子无限可能的澳洲教育》2006年,澳洲统计局公布了一份针对15岁以上澳洲人所作的统计报告,有多达62%的澳洲人把阅读当作他们最喜欢的活动,其中阅读最频繁的竟然是45岁到65岁的人。第一天听教育部的官员介绍,澳洲12年义务教育只进行一次全国统一考试。中国的老师一听考试就心烦,不断检测孩子,容易让孩子心理疲惫。

气定神闲的一年级、一年级通过海量诵读儿歌认识2000字

1、刚工作时教一年级,已记不清具体是几月,只记得那节课教"马、牛、羊",刚上课就乱了套。那些识字多的学生早已认识了这三个简单的字,他们理所当然成为捣蛋分子;那些识字少的学生大多数本身就是顽皮孩子,他们更能闹。于是靠着大呼小叫,靠用教杆敲桌子,好不容易把"读课文、拼读音节、认读生字、口头组词"一套程序进行下来,累得嗓子都冒烟了,一提问,还有学生竟然不认识这三个字。就在那一刹那,我不禁悲从心来,趴在讲桌上哭起来。

以今天的眼光来看,当年的问题出在"一刀切"上。在一个班级里,儿童的知识水平参差不齐,就会使教师的工作复杂起来,久已习惯的从"零"开始进行的教学方法显然无法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要,缺乏"因材施教"。

2、一册教材上出现的音节拼不熟练也不要紧,学困生能把声母、韵语、整体认读音节按顺序念熟就行了。于是我仅用三个星期就教完了拼音,发给每个学生一张印着声母、韵语、整体认读音节的卡片,贴在书桌上,放到铅笔盒中,学生拼读音节时经常对照卡片查找字母,时间长了,每个学生的拼读速度都提上来了。识字也是这样,在低年级,部分学生能把课文读得很熟,但单独挑出生字就不认识了。这不要紧,只要能大量阅读,与生字"见面"的次数多了,也就认识了。

3、对于一年级小孩子来说,尽量不要以进行发散思维、创新教育的名义跟学生没完没了的对话讨论。小孩子想说什么张嘴就说,信马由缰、海阔天空、离题万里,所以先让他们尽快识字,进入自由阅读状态,站在巨人肩膀上的创新才有价值。

4、一二年级的课文短,学生又处在擅长背诵的年龄,这时候拼读音节比较困难。课文能背过就可以了,课文内容是不是理解都不重要,我们班经常有小孩子把文章读得滚瓜烂熟,但问他一个问题,摇头说不知道。实际上课文的内容都不深,小孩子读熟的时候就已经读懂了,但不一定能用语言表述明白他的理解。

相关文章

  • 成都学习后记3

    “海量阅读课程”——韩兴娥 “海量阅读”的提法早已享誉全国,然而能亲眼目睹“海派创始人”韩兴娥老师执教却不可多得。...

  • 跟着韩兴娥老师“海量阅读”

    在一个教师微信平台,看到推荐韩兴娥老师的书《让孩子踏上阅读快车道》,一套两本,分上下两册。2015年2月第一版发行...

  • 【快速阅读341/400】《让孩子踏上阅读快车道》

    【快速阅读341/400】《让孩子踏上阅读快车道》上下册 韩兴娥著。 一、解读“课内海量阅读” 1、大量阅读是学好...

  • 学习“海量阅读”有感

    周四坐车去潍坊参加了韩兴娥老师团队的“海量阅读”活动,感受很深。 “大道至简”。韩老师的课堂并无多...

  • 从海量阅读中成长

    今天又参加一个培训,是上海韩兴娥老师的海量阅读。韩老师从一、二年级要海量读韵文中学拼音,学认字。三四年级要...

  • 一个教育者的情怀

    作者:赵喜悦 第一次听说韩兴娥的名字是在《小学语文教师》上,那是一个关于韩兴娥的专版。“两周教完一本教材”和“海量...

  • 阅读联盟申请书

    一、传递火种,拥有儿童推广阅读经验 本人在2009年参加工作便接触到新教育实验,尝试过韩兴娥的海量阅读,带领着孩子...

  • 【读书感悟】语文突围路在何方——阅读《教师先锋者档案》感悟之五

    一个月来,我一直都在拜读陶继新老师的大作《教师先锋者档案》,韩军老师的“新语文教育”、韩兴娥老师的海量阅读实践、张...

  • 海量阅读

    将语文教得扎实一点。看似简单,实为大巧若拙。韩兴娥老师的课内海量阅读做得细做得实。为了让新生入学第一天就自...

  • 名师成长启示(一)

    今天读了韩兴娥老师的成长故事。她是山东省潍坊北海学校语文教师,齐鲁名师,课内海量阅读教学创始人,《中国教育报...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韩兴娥海量阅读摘要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mxzz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