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喜欢 = 熟悉 + 意外 好目标 = 难度 × 具体

喜欢 = 熟悉 + 意外 好目标 = 难度 × 具体

作者: 李成__北京 | 来源:发表于2024-07-03 09:15 被阅读0次

    知识点一:

    喜欢 = 熟悉 + 意外

    1. 之所以觉得这个东西美,是因为你比较熟悉这个东西。这个效应叫做“多看效应(Mere Exposure Effect)”。但熟悉并不是重复。

    2. 实验证明最容易获得经费的课题,是在现有已经成熟的概念之上的改良式的创新。

    3. 你要敢于从舒适区往外走一步,但是还不能走得太远。

    不管你是媒体人、奢侈品商人还是广告人,你都希望能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不管你从事什么工作,你都希望别人喜欢你的东西。

    《大西洋月刊》一篇文章,“什么能让东西显得酷?”(What Makes Things Cool?),作者是德里克·汤普森(Derek Thompson)。这篇文章就回答了这个特别实用的问题。

    有人认为美是客观的,比如说黄金分割比例,或者对称的东西就是美的。也有人认为美其实是主观的,没有固定标准,正所谓“情人眼里出西施”。这两派说的都很有哲学味道……心理学家现在已经有答案了。

    这是一个非常非常坚实的结论,—— 你之所以觉得这个东西美,是因为你比较熟悉这个东西。这个效应叫做“多看效应(Mere Exposure Effect)”。

    这里说的美未必是高大上的那种美,简单说就是你喜欢,你觉得好看。心理学家在无数的实验中让受试者选他喜欢的东西,最后选出来的都是他熟悉的东西。多看效应的意思就是“看得次数多了就喜欢了” —— 也可以说是“吐啊吐啊就习惯了”。

    但熟悉和重复还不一样。重复会导致审美疲劳。最理想的情况,是在一个意外的场合,看到自己熟悉的事物,你才会特别喜欢它。用中国话来说,就是“他乡遇故知”。反过来也对 —— 如果你整天面对一个熟悉的事物,哪天它突然给你来点意外小惊喜,你也会感到它特别美。

    举个例子。音乐推荐应用Spotify。它最早的推荐算法设计思想是只推荐用户没听过的音乐。但是内部测试的时候,程序有个bug,在新音乐之外还错误地推荐了一些用户已经听过、甚至很熟悉的音乐。这样测试了一段时间效果还不错。后来程序员发现了bug,立即改正,让程序只推荐新的音乐,结果发现改正后的算法反而没有原来的算法受欢迎!

    所以要在新奇和熟悉之间寻求一个平衡。我们并不喜欢完全陌生的东西,总希望能从中发现点熟悉的元素。

    “工业设计之父”雷蒙德·洛威(Raymond Loewy)。洛威以一人之力左右了二十世纪美国人的审美,作品包括壳牌石油标识、灰狗巴士、宾夕法尼亚州铁路机车、美国总统专机空军一号的蓝色大鼻子涂装等等。洛威的设计哲学,就是“陌生又熟悉”。

    洛威发现,人确实喜欢新奇的东西,但如果东西过于新奇,又会让人感觉到害怕。所以他的原则是“尽可能地前卫,只要能被人接受”,而且还专门有个英文缩写来命名这个原则,叫MAYA(most advanced yet acceptable)。最理想的效果,就是你的设计特别大胆,而观众还立即就能理解。

    应该记住这个MAYA原则。

    比如,一个科学家,要写个课题计划去申请研究经费,就应该先考虑一下这个MAYA。有人做过一个很大的实验,找人写了新奇和熟悉程度不同的各种课题计划,随机交给专家评审。结果发现,被专家打分最低的计划恰恰是那些想法全新的计划!不都说要鼓励大胆创新吗?—— 真实情况是新可以,但是不能太新。当然那些毫无新意的计划的得分也很低。实验证明最容易获得经费的课题,是在现有已经成熟的概念之上的改良式的创新。

    这大概就是为什么革命性的创新往往一开始是不被支持的。人都有点保守的倾向,就连学术界也是如此。

    就连风险投资界都能被MAYA左右。有研究表明,如果一个创业公司的想法过分新颖,投资人根本看不懂,那就一定不会出钱。如果概念太老,也没法获得投资。最容易获得投资的创业思想,是把过去已经被市场证明可行的一个想法用在一个新的领域。

    比如,eBay已经广为人知了,现在你发明一个商业模式叫Airbnb,让人出行的时候可以住在当地人家里,而不必去住旅馆。那怎么向投资人解释Airbnb呢?你就说“Airbnb就是租房界的eBay”。

    等到Airbnb大获成功了,又有人想出一个商业模式,Uber。怎么向投资人解释Uber呢?“Uber是出租车界的Airbnb”。

    那么下次想出一个什么新商业模式,就可以跟投资人说这是“XX界的Uber”。

    而电影界的MAYA则可能有点过分保守了。汤普森说,美国电影在过去16年间,有15年的票房冠军要么是老电影的续集,要么就是畅销书的改编,几乎都不是原创剧本。老人物,老故事,都跟漫威的漫画一样千篇一律全是俗套的老IP。这显然是因为美国大片的投资数额巨大,不敢轻易冒险。老IP就算没有惊喜,至少能保证票房。

    汤普森说电影人为什么不像电视剧学习呢?美国电视界近年的套路是“新人物,老故事” —— 一开始的故事框架让你很熟悉,但是其中人物性格和行事方式能给你带来惊喜,结果剧情就非常不一样。这就是为什么美剧的剧情比电影先进。

    前面提到的工业设计大师洛威,甚至参加过美国宇航局第一个空间站的设计!想方设法把空间站内部设计得有点像是地球上的房屋,给宇航员增加一点熟悉的感觉。最关键的一点,是洛威坚决要求给空间站安装了一个窗口,让宇航员能够时刻看见地球。

    在太空那么陌生的环境中,能看一眼地球是多大的安慰啊。

    由此得到

    最容易被人接受的东西,往往是在熟悉和新奇之间找到了一个微妙的平衡。

    评论

    如果对“刻意练习”这个概念比较熟悉的话,会马上意识到,所谓的“熟悉和新奇之间的平衡”,不就是我们常说的“学习区”吗?

    心理学家把人对外界的感知分为三个区域,最里面第一层是“舒适区”,是熟悉的事物;最外面一层是“恐慌区”,是完全陌生的事物。“学习区”,是在舒适区和恐慌区之间,既有熟悉,又有新意。刻意练习一定要在学习区进行练习。

    这个理论就相当于把学习区的原理推广到了其他领域。不但应该在学习区练习,而且应该在学习区研究、工作和娱乐。

    关键的一点,要敢于从舒适区往外走一步,但是还不能走得太远。面对这个世界不能一味迎合,你要敢于任性地加入一点新东西,但是为了你自己的安全起见,也不要太新!

    知识点二:

    好目标 = 难度 × 具体

    1. 目标的效用是“难度”ד具体”;

    2. SMART和Stretch结合起来就是最好的目标。

    在《大目标,和任务勾选框》中,介绍了“SMART”目标系统,这是一个企业常用的系统。所谓SMART,就是要具体(Specific)、可测(Measurable)、可实现(Achievable)、有现实意义(Realistic)、有明确期限(Timeline)。

    这个系统是有问题的,有些员工会故意给自己设定容易的目标,纯粹应付考核,然后还自我感觉良好。SMART系统是通用电气最先发明的,但是后来通用电气总裁韦尔奇又提出一个“拓展性目标(Stretch Goals)”的思想,认为制定目标应该往高、往远看,不必拘泥于具体。

    不管是SMART目标还是拓展性目标,都主要是企业级的目标系统,制定目标是为了真正把事情办成,都要有考核机制,都是非常严肃的工作。可是对个人来说,特别是在生活中,人们往往根本就没有“目标”这个意识,经常制定不可实现的目标,可以先从一个小目标开始,但是要符合SMART规范。

    SMART和Stretch,大目标和小目标,这些方法各有利弊,这些概念都有点矛盾。那么到底应该怎么理解“目标”,好目标到底应该是什么样的呢?

    1.企业家的错误

    《哈佛商业评论》的文章,“管理层应该避免的三个常用目标技术(3 Popular Goal-Setting Techniques Managers Should Avoid)”,作者是管理顾问迪克·格罗特(Dick Grote)。

    心理学家对目标系统的作用效果已经有过好几十年的研究,过去几十年发生的情况基本上是这样的 —— 一方面是企业家在自行尝试各种目标系统,他们把经验分享给更多的企业家,大家互相学习模仿;一方面是心理学已经有了非常严格的各种研究,也形成了定论。

    可是这两边的人没有对话。企业家声音大但是没有使用科学方法,心理学家的结论更准确但是人微言轻。所以企业家得多读书,科学家得多写科普啊……

    格罗特这篇文章说,对照心理学家的论文,现在管理者普遍使用的三个目标方法,都是有问题的 ——

    第一,很多企业使用SMART方法,这个方法太容易让人故意制定低目标。

    第二,有些企业使用严格的自上而下的目标系统。总裁必须是全公司第一个制定目标的人,副总裁根据总裁的目标制定自己的目标,然后一级一级往下……这么做,底层员工就太被动了。每个人都应该有一定的自主性,把上级的目标作为一个重要参考就行了。

    第三,有的企业给各种不同目标定下量化的重要程度。哪个目标重要,哪个目标没那么重要,作为管理者心里有个大概的谱就行了,很难量化!粗略地把目标按优先级排列,最多定个高中低三档,也就可以了。

    那心理学家到底说了什么呢?

    2.到底什么是好目标

    企业家关心的是什么是“对的”,自己认准一个对的就先大力推广,万一将来发现问题再改;心理学家就算看见“对的”了也要关心什么是“错的”,要把各种不同的方法作对比,才能知道到底哪个是对的。

    制定目标的目的是为了增加绩效,那么心理学家的做法就是试验各种目标方法,考察它们对绩效的影响。

    把此前一系列研究结果综合起来,得出一个总的结论。

    这个结论其实特别简单,好目标的要求就两条:第一,要有难度;第二,要具体。

    首先是难度。有多个研究发现,目标的难度越大,员工的努力程度和最终绩效就越高。当然如果难度太大,到了员工的能力范围之外,那他明知完成不了可能索性就不干了。但只要是在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目标难度基本上和绩效成正比。

    其次是具体。很多人激励自己和激励别人的话是“你要尽最大努力”、“一定要做到最好” —— 这些其实都是空话。多好才是最好?如果目标不具体,人们根本不会做到自己所能做的最好,更可能是做到一个说得过去的程度就算了。

    但是只有具体也不行。像 SMART 目标那样,人们可以制定非常具体,但是很容易就能达到的目标应付了事。

    有难度,又具体,这就把 SMART 和 Stretch 结合起来,这就是最好的目标。有难度,这就符合“拓展性”的精神,而 SMART 系统,可以视为是一个“书写”目标的标准方法。一个目标只有符合 SMART 的要求,它才是最具体的。

    其实也只有符合了“难度”和“具体”这两个要求,制定目标这个动作才有意义。最后目标的效用,大概是个乘法关系,就好像体操和跳水比赛的得分等于难度系数乘以完成度一样,大概可以说:

    目标效用 = 难度× 具体

    3.目标的作用

    为什么不好好地“活在当下”,有事就做事,非得去制定什么目标呢?心理学家认为,目标有四个作用。

    第一是集中注意力。目标可以让你集中注意力和力量。具体的目标要有明确的反馈系统,做到没做到一看便知,没做到就得想方设法做到。

    第二是激励。高目标使人兴奋!其实很多情况下我们有活不愿意干,是因为这个活就算干出来了也没有多大意思。如果目标是出类拔萃的,干好了能证明自己,就会全力投入。

    第三是能长期坚持下去。心中有个困难的目标,一步一步慢慢接近这个目标,人就不容易放弃。在任务中间设定几个挑战性的阶段性截止日期是个好办法。

    第四是目标一旦明确了,自动就会寻找各种解决方案。产品经理如果今天一个主意明天一个主意不知道他想要什么,程序员就会无所适从。产品经理如果提出特别明确的要求,程序员就好像做数学题的小学生一样,看见问题自动想办法解决。

    论文还讨论了人在完成目标过程中的各种调节机制,比如说如果知道这个目标很重要,努力程度也会增加……其实这些机制的本质还是“难度”ד具体”。

    评论

    其实这个难度×具体,说白了就是做事要有意义、有反馈。在企业跟人合作,和自己平时做事,都是这个道理。

    有难度,才觉得这个事儿有挑战,才值得做,才能形成自我激励。可是光有一时的激情还不行,你得时刻检验自己做到没做到,做的对不对,如果有个外界的反馈信息那就更好。

    大概可以这么说 —— 平时做任何事情,无非就是生活状态和工作状态。如果是生活状态,那怎么都行,无所事事或者尽情享受都可以。如果是工作状态,那就最好干一件有意义的事,而且最好这件事有个可见的结果。如果现在有两个小时的时间,决定把这个时间用在工作上,那就应该有个目标,要求这件事值得做,做出个结果来 —— 否则这两个小时就是搞行为艺术。

    所以哪有那么多特殊技术,其实就是最简单实用的心法。

    由此得到

    好目标的大原则是有难度、有具体要求。

    SMART系统可以把任何目标具体化,但是不能确保难度。

    从另一个角度看今天的内容,企业家爱轰轰烈烈,科学家爱严谨,这两种探究事物的方法对比,也值得体会。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喜欢 = 熟悉 + 意外 好目标 = 难度 × 具体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mybc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