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感悟生命
物理学家是怎样理解生命的:读《生命是什么》

物理学家是怎样理解生命的:读《生命是什么》

作者: 523f4a866d4c | 来源:发表于2018-08-24 15:44 被阅读596次
    《生命是什么》 作者:[埃尔温·薛定谔]

    本书作者薛定谔很多人都很熟悉,他是1933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他提出了大名鼎鼎的薛定谔方程,成为整个量子物理学的奠基性工作。而他最被大众记住的,可能是“薛定谔的猫”这个通俗比喻:这只同时处在生存和死亡两种状态下的可怜的猫,绝妙地展示了量子力学对人类认知的革命性改造。更有趣的是,这位物理学界的祖师级人物,偏偏在生命科学的学科生成史上起到过拐点性的关键作用。

    在二战结束前的1943年,薛定谔在爱尔兰三一学院公开进行了一系列关于生命科学的演讲,这些演讲随后被编辑成一本小书出版,叫《生命是什么》。这本书的内容代表了薛定谔作为一个顶级物理学家,是如何试图理解生命现象背后的物理学和化学基础的。

    假设你现在就是女娲,你要造人。你第一步要做什么呢?

    说啪啪啪的,你信不信我用套套塞住你的嘴。

    说准备泥巴的,你才是泥巴变的。

    我们现代人都知道生命的基础首先是物质,生命现象虽然复杂,但是说到底,生命无非就是DNA、蛋白质、细胞和细胞膜等等一堆化学物质堆积在一起嘛。

    但对古人来说,理解生命的本质,远远超出了他们当时的理解范围。因为生命这件事实在是太神奇了。

    比如,在古人看来,一潭死水里居然还能飞出活的小虫子,说明生命可以从无到有自然发生;

    反过来,一只鸭子煮熟了,所有物质都还在,但是鸭子却肯定活不过来,这说明生命也可以神秘地突然消失。

    在这两个过程里,到底都发生了什么神奇的变化?这种变化到底能不能被我们人类理解?

    现代人类的历史有二三十万年,人类文明也已经有1万年左右了。在这段历史里,祖先们始终在猜测生命的本质,特别是什么特殊的物质支撑了生命活动。

    我们先来回顾一下现代科学降临前,人类对生命物质的三种典型错误认知。这也恰恰说明认识生命是一个多么困难的事。

    一、三种错误认知

    1. 神秘主义:统治人类两千年的愚昧

    人类面对一个复杂难解的现象的时候,天然就会用神秘主义的逻辑来理解它。

    比如,祖先们看到风霜雨雪,闪电打雷,不知道怎么解释,他们就会创造出无所不能的神来解释一切。

    而生命现象也是一种非常神奇非常复杂的现象,于是祖先们天然就会依赖用神秘主义的逻辑解释它。他们会天然地认为生命很特殊,肯定不是由常见普通的物质组成的,一定有什么生命独有的东西在那里。

    神秘主义阶段最著名的理论是由亚里士多德提出来的,他提出了“三种灵魂”理论,用这种叫灵魂的物质,来解释生命的特殊性。

    他认为植物有一个灵魂,使它们不断生长繁殖;动物在植物的基础上多了一个灵魂,负责感知和运动;而我们人类就有三个灵魂,除了动物的两个灵魂,还多了一个负责理性思考的灵魂。

    这套理论并没有解释清楚生命,它只是把人人都能看到的东西,换了几个抽象的词重新说了一遍而已,并没有解决任何问题。亚里士多德的理论说因为这三种灵魂的存在,物质才有了生命力,本质上就是循环论证。这和说水能流动是因为“水性”、火车跑得快是因为“移动性”一样。至于这三种灵魂到底是什么东西,亚里士多德显然还没有能力回答。

    更可怕的是,这个理论从逻辑上阻止了人类对生命本质进行实际的探究。

    因为在亚里士多德的理论里,灵魂这东西就只有活着的生物才有,而且看不见摸不着。就算有人把一棵树或者一只猫层层剖开,用最先进的仪器一点点分析它们的物质构成,也是绝对不可能把灵魂这种东西找出来的。

    因此,如果生命的本质真的是这样,那么人类实际上就没办法理解生命了,因为“灵魂”这个东西,在操作层面不可触碰、在观念层面难以挑战。

    2. 机械论:生命就是一台冰冷的机器

    神秘主义作为人类对生命的唯一认知,直到17世纪才遇到了挑战。那时欧洲文明走出了中世纪的阴霾,重新拾起了理性和创造力。

    也就是在这段时间里,第二种错误认知出现了。法国哲学家笛卡尔提出了对生命本质的新解释,不妨叫“机械主义”。

    笛卡尔认为,哪里有什么虚无缥缈的灵魂,生命现象完全可以用冷冰冰的科学定律来解释,甚至只需要用人类已知的简单机械原理就足够了。

    或者换个说法,生命体内一定存在类似于机械这样的东西,比如发条、杠杆、滑轮、闸门等等。

    有个很好的例子生动地展现了他的思想。笛卡尔的一个粉丝沃康松制作了一只机械鸭子。在发条的驱动下,这只鸭子能扇翅膀,吃东西,甚至还能消化食物和排泄。这只机械鸭子火遍了全欧洲,实实在在地引领了机械论生命哲学的风潮。

    当然,沃康松的鸭子并不是真的能消化食物。它仅仅是依靠发条驱动张开“嘴巴”,把“吃”下去的食物存在肚子里;随后又把肚子里预先存好的排泄物从屁股那里“放”出来而已。

    你看,区区几根发条就能模拟生命现象,那用更复杂的机械原件来解释生命活动,看起来逻辑上没问题吧?

    但是很遗憾,机械主义的乐观情绪事后被证明也是虚假的,生命现象还是比人类机械复杂多了。19世纪末,德国科学家汉斯·杜里舒在海胆身上发现了一个耸人听闻的现象,给了机械主义致命一击。


    海胆

    海胆是一种生活在海洋的球型生物,一个海胆受精卵正常情况下会一分为二,二分为四,四分为八,这样慢慢变多,最终长成一个大海胆。

    杜里舒做了这样一件事,他收集了已经一分为二,二分为四的海胆胚胎,然后把四个细胞分裂开来单独培养。

    按照机械论哲学的预测,这四个细胞应该会分别变成海胆的一部分,拼起来才是一个完整海胆。但是实验结果却是,四个细胞分别长成了体型较小,但是仍旧形态正常的海胆。

    假设生命是一种机器,如果大卸四块的话,肯定会立刻停止工作,怎么可能还会变成四个个头较小的机械?这种奇怪的现象没办法用机械主义的逻辑来解释。

    3. 活力论:生命是独一无二的特殊物质

    机械论虽然听起来希望不大,但第三个理论又另辟蹊径。它不再把生命的本质诉诸于物理规律,而是转向了化学。我们叫它“活力论”。

    这个话题要从两个很牛的牛人说起。

    第一个牛人是瑞典化学大师贝采利乌斯。他与道尔顿、拉瓦锡一起被称为现代化学之父。他提出了生命的活力论。

    贝采利乌斯认为,生命之所以是生命,因为它具有一种独特的“活力”性质。而这种活力的来源呢,就是生物体内某些特殊的化学物质。它们只存在于活着的生物体内部,绝不会在自然界凭空出现。

    第二个是牛人巴斯德,他是微生物学的开拓者。他第一个研究出了狂犬病疫苗。他发明的消毒方法至今仍然被称为巴氏消毒法。

    巴斯德在研究发酵时发现,糖的发酵需要酵母这种微小的单细胞生物参与。所以他认为,既然只有活酵母才能催化发酵过程,那么反过来,发酵就是只有生命才具备的化学反应。

    也就是说,生命和非生命的界限,可能像发酵这样,是仅能在生命体内发生的化学过程。

    综合两位大牛的看法,我们可以说,他们的理论实际上和亚里士多德的灵魂论有相似之处。

    亚里士多德认为生命现象的出现在于灵魂,而贝采利乌斯和巴斯德认为生命现象的存在,在于它们体内存在特殊的活力物质和活力反应——这就是活力论。

    所以说灵魂论、机械论、活力论,本质上都是一种生命特殊论。

    他们认为生命现象之所以存在,是因为生命体内存在某种驱动生命现象的东西——比如灵魂,比如机械,比如活力物质。生命和非生命的界限,其实就是这些生命特有的东西。

    但是必须得说,虽然活力论看起来简直就是改头换面的灵魂论,但是和灵魂论不一样的是,活力论可以接受科学实验的检验。

    根据活力论,如果科学家确实在生命体内部,找到了某种特殊的化学物质或者化学反应,而这种物质或反应绝对不可能在非生物环境中出现,那我们就能够宣称,我们理解了生命的本质。

    反过来,如果我们上天入地之后也没发现生物体内有任何特殊的东西,那至少我们也可以说活力论是一种错误的假设,生命现象可能就没什么特殊之处。

    因此,活力论的出现,可以说是人类智慧对生命现象下的一道挑战书。

    历史的巧合是,建立活力论的是贝采利乌斯,而通过实验给活力论当头一棒的居然是他的学生。1824年,包裹着生命真相的外壳裂开了第一道缝,科学的阳光1万年来第一次照耀到了生命最底层的秘密。

    二、生命物质并不特殊

    神秘主义,机械主义和活力论的共同点在于,它们都认为生命现象的出现,是因为生命体内存在某些特殊的东西,要么是灵魂,要么是机械,要么是活力物质。

    直到19世纪,机械主义和活力论,甚至是古老的灵魂论,仍然在欧洲大行其道。19世纪,已经是什么时候了?距离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都过去了一个半世纪了;而工业革命的爆发,也已经是上个世纪的事了。
    但这时人类甚至还无法理解到底是什么构成了自己,什么驱动了生命。解释生命现象,居然还需要动用类似灵魂、活力这样有点不知所云的概念。

    面对复杂的生命现象,人类当时的无知远远超出了今天的想象。

    但第一道裂缝总会打开,第一道光终会降临。

    维勒实验:击穿活力论

    放进这第一缕光的人,是德国化学家弗里德李希·维勒。有点讽刺的是,维勒是那个提出“活力论”的瑞典人贝采利乌斯的学生。

    1824年,维勒试图在实验室中合成一种新的化学物质。实验的结果出乎他意料,烧瓶底生成的白色晶体看起来有点陌生。维勒一直到1828年才最终确认这东西是尿素。顾名思义,这是一种存在于生物尿液中的东西。

    长久以来,人们一直认为尿素就是一种典型的活力物质,而维勒做实验所用的材料都无需通过生物体,是直接从大自然直接获取的。所以这个结果说明,生命体内的物质是可以在实验室里从无到有制造出来的,没什么特别的。“活力论”从此被证伪。

    那些传统上认为只有生命体才有的活力物质,居然可以在实验室里很方便地合成。既然如此,地球生命的物质基础好像也没有什么特别的。

    顺着这个逻辑继续往下推演,可能不光是物质,也包括生命体内进行的化学反应,还有生命体的结构、繁殖和生存方式,甚至是智慧的存在形式,是不是也都没什么神秘的,也都可以在实验室里很方便地解剖、分析、甚至制造呢?

    换句话说,就是从维勒实验开始,人们才开始觉得生命现象是可以被理解、被操纵,甚至是可以被预测和改造的。

    从这时开始,人类科学家真正开始了理解生命现象的探索过程。

    米勒实验:烧瓶里的原始地球

    尿素毕竟还只是一种不那么复杂的生命物质。因此必须追问一句:构成生命躯体的核心复杂物质,比如DNA、蛋白质,是不是仍然只有生命才能生产呢?

    如果是,那么似乎还可以说生命物质存在某些独特性。仅仅是维勒实验,并没有让“活力论”死透。

    彻底葬送生命特殊论的杀手在1952年出现了,此时距离维勒实验已经过去了128年。

    这个杀手叫斯坦利·米勒(Stanley Miller)。当时他还是芝加哥大学的博士新生。他对地球生命的起源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成功说服了自己的导师,做了一个特别有科幻色彩的实验。

    实验本身其实很简单,但野心却非常大。

    米勒模拟远古地球的环境,准备了一个大大的烧瓶,里面盛上水,模拟海洋,然后在烧瓶底下加热,模拟原始海洋的高温。他在烧瓶里充上气体,包括甲烷,氨气,氢气,模拟原始的地球大气。除此之外,他还在烧瓶里通上电,激发出电火花,模拟远古地球大气上的雷鸣电闪。


    米勒做实验时的照片

    米勒的野心很大,它希望直接检验在远古地球环境中,复杂的生命物质能不能被从无到有地制造出来。

    这个野心远比合成一种活力物质还要大,它实际上检验的是在地球生命出现之前,地球生命所需要的物质,是不是就已经在地球上被准备好了。

    结果,实验才做了一天,某些奇怪的事就发生了,海洋的颜色已经不再是澄清无色的了,而是变成了粉红色,这说明肯定有一些新的化学物质诞生了。

    过了一个星期,米勒停止加热,打开烧瓶,检测海洋里面的化学物质成份。实验结果把他都惊呆了,原始海洋中居然出现了几种氨基酸

    氨基酸,大家肯定都不陌生。人体内除了水之外,含量最多的就是各种各样的蛋白质,而氨基酸,就是组成蛋白质的最小单位。如果我们要给地球碳基生命选一种最重要的化学物质作代表,那氨基酸当之无愧。

    仅仅是利用地球海洋和大气的成分,在短短一周之内,就能在一个小烧瓶里,生产出几种氨基酸。而地球的时空尺度要比米勒的烧瓶大不知道多少倍。所以在几十亿年的演化时间尺度上,在面积千万平方公里的广袤海洋里,构成生命的所有氨基酸,乃至化学物质,从逻辑上都应该能被从无到有地制造出来。

    换句话说,我们至少可以从物质构成的角度上,认为地球生命没什么特别之处,使用的都是垂手可得的原材料,这就是米勒实验的重要意义。

    三、生命以负熵为生

    从维勒的尿素合成,到米勒的烧瓶实验,已经有足够证据让人们相信,构成生命最基础的物质并不神秘,完全可以在实验室中造出来。

    从此,至少在构成生命的物质这个层面,生命现象才成为了一种可以被科学研究的正常自然现象,而不再是扑朔迷离的神话。

    而薛定谔的伟大之初在于,他早在米勒实验之前就在《生命是什么》一书中对生命的本质有精彩的预言:

    尽管复杂的生命体中很可能会涌现出全新的规律,但是这些新规律绝对不会违背物理学规律。

    换句话说,薛定谔认为生命没什么特别之处,依然受物理定律所支配。

    制造生命的重大突破

    可以想像,从生命走下神坛的那一刻起,人类就产生了一种无法遏制的冲动:制造生命。

    既然能够制造生命物质,那么能否像用零件制造机器、用砖头盖大楼一样,制造人工生命呢?

    从制造生命基础物质,如氨基酸,再到制造复杂物质,如蛋白质,在这条路上,人类确实取得了大量重要突破。2017年初,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科学家甚至人工合成了一个超长的DNA链,并且利用DNA编码规则,在里面存储了一整套计算机操作系统和一部法国电影。

    至少在构成生命的复杂物质这个层面上,人类取得的成就还是很大的。那制造出活的生物体,是不是指日可待呢?

    肯定不是。

    我们常说“煮熟的鸭子飞不了”。鸭子在煮熟前后那一瞬间,身上的物质构成还没有发生变化呢,但生命却是有和无的区别。这说明除了物质之外,生命的运转还需要一些别的东西。

    别的东西是什么呢?

    如果我们把生命比喻成一座大厦,那么氨基酸、蛋白质、DNA这些物质就是建造大厦用的砖头瓦块,显然砖头瓦块并不能自动盖起大厦,而需要盖楼的人。

    同样的道理,构建一个生命,给物质赋予活力的又是什么呢?薛定谔在本书中提出生命的第二个必不可少的元素:能量

    生命的意义:活着就是对抗热力学第二定律

    古往今来,无数哲学家对生命的意义提出了无数种思考,而薛定谔在《生命是什么》中提出了我个人认为最靠谱、最经典的观点:“生命以负熵为生”。

    1. 什么是负熵

    要理解“生命以负熵为生”这句话,首先要理解什么是“熵”,要理解“熵”,需要先理解一个重要物理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

    热力学第二定律是说在任何一个孤立系统里,总体的混乱程度,只会增大不会变小,直到达到混乱的最大化。

    这是一个无比重要的物理定律,因为所有生命活着的终极使命只有一个,就是对抗它。祝大家都能对抗热力学第二定律一百年。可能你看完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定义,认识每一个字,却不知道它说的是什么鬼。

    举个形象的例子:想象一下你在做拿铁咖啡,现在往咖啡里倒入牛奶,并且不搅拌,会发生什么?


    拿铁咖啡

    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当然是两者开始慢慢融合,咖啡的颜色变浅,牛奶也不再是乳白色,最后融合成一杯牛奶咖啡。

    这个事太常见了。那你想过下面这些问题吗:

    • 咖啡和奶为什么会融合呢?在微观的分子层面,发生了什么?
    • 咖啡和奶的融合会停止吗?什么时候停止呢?
    • 混合了的咖啡和奶,还能再分开吗?

    回答了这三个问题,就大致能知道热力学第二定律在说些什么了。

    咖啡与牛奶接触的那一刻,这个杯子里就出现了一个新的“系统”。这个新系统形成之初,咖啡分子和牛奶分子仍然更密集地集中在自己的空间里,自己人挨着自己人,比较有序

    在没有任何外力干涉的情况下,随着时间流逝,在布朗运动作用下,双方的分子都会逐渐向对方的空间扩散,和对方分子混合在一起。这时,我们看到的是咖啡和牛奶的慢慢混合。

    这个过程会停止吗?

    当咖啡分子和牛奶分子混合到最均匀的状态时,这个系统就达到了最终的平衡。什么是最均匀的状态呢?

    假设用电子显微镜观察这杯拿铁,会看到无数多的咖啡分子和牛奶分子乱糟糟地随机混合在一起,完全没有排列规律可言。要想把这两种分子彻底分割开,已经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了。

    现在我们把制作拿铁咖啡的过程与热力学第二定律对应起来看。

    刚刚加入了牛奶的咖啡杯,这是一个独立系统,系统形成之初,分子排布呈现出较大的有序性

    在没有任何外力介入的情况下,随着时间推移,分子的秩序自发走向越来越大的混乱,直到达到混乱的最大化,系统达到最终的平衡。

    这个过程是完全不可逆的,混合一旦开始,我们就再也没有办法把牛奶从咖啡中分离出来了。

    这种从有序到混乱的变化,背后的驱动力就是热力学第二定律。

    这个定律的表述里,系统的混乱程度被称做“熵”。任何一个孤立的系统,都会走向更大的混乱,也就是熵会不断增加。熵最大的时候,就意味着丧失了变化的能力,新的平衡出现了。

    • 一个苹果落地,内部秩序从有序走向无序,熵不断增加,从腐烂变质,到最终融入大地,达到新的平衡;
    • 一个老人去世安埋,身体逐渐腐烂变质,不再有心肝脾肺肾,眼耳手脚身的区别,最终与大地融为一体;
    • 一根钢筋,熵增的过程就是不断被锈蚀的过程;
    • 一块岩石,熵增的过程就是被风化的过程……
    2. 生命与负熵

    简单了解了热力学第二定律,我们的第一翻译可能会认为,生命现象好像根本就不该出现。因为生命的出现本身就是违背物理学定律的。

    生命是极端有序的现象,复杂的生物化学反应自发地在生物体内发生,动辄数以百万亿细胞在一个生物体内自发分工协作运转。

    如果大自然必然走向不可逆的无序,那么生命这样复杂精密的时空结构,是怎么在无序中产生的呢?

    不光如此,只要生命体还活着,它就必须有能力持续地保证它的混乱程度非常小,时空结构高度精密,这都是和热力学第二定律恰好相反的。难道生命真的是逃出自然规律之外的异类吗?

    解答其实就藏在热力学第二定律中。

    定律的表述里有“孤立系统”这4个字。什么是孤立系统?就是没有能量和物质输入、输出的系统

    如果有能量持续地输入,那么热力学第二定律就打开了一扇后门:在一定空间、一定时间的范围内,混乱程度有可能持续下降。

    只要有持续的能量输入,生命现象、高度精密的时空结构,是能够存在并得到很好的维持的。

    所以,能量才是生命现象得以发生的根本动力。

    薛定谔说:

    一个动物想要活着,就得持续不断地吃下去混乱度比较低、熵也比较低的食物,然后排泄出混乱度比较高,熵也比较高的粪便。

    不怕恶心你可以想象一下你从进食到排泄的整个过程

    这样一来,动物就等于是从环境中攫取了负的熵,从而能够降低自身的混乱度,维持生命现象的发生。

    动物可以从食物中获得能量、攫取负熵,那植物呢?薛定谔也给出了一个解释——最终的负熵来源,就是太阳光携带的能量。

    因此,吃东西或者晒太阳这些日常行为,其实是生命体在完成一个崇高的使命——吸取能量,对抗热力学第二定律,维持生命现象,这就是“生命以负熵为生”。

    那么人类有可能像制造汽车一样制造生命吗?

    也许有。但无论如何制造,首先要解决一个问题,就是要让那些构成生命的基础物质拥有自发从环境中获取能量、利用能量的能力。这种能力才是生命与非生命的本质区别。

    总结

    总结一下,《生命是什么》这本书提出了只有物质是不能构成生命的,只有不断地输入能量,生命现象才有可能发生。这就是薛定谔的名句“生命以负熵为生”的真正含义。本文内容不限于《生命是什么》,还结合了我阅读的其他生命科学方面的书籍。当然,《生命是什么》比我在这里说的要深得多,书中海解释了生命与量子力学的关系,这部分内容比较深,有兴趣的推荐读原著。不过,我个人认为理解到本文所说的程度足够装逼用了。


    啥也别说了,直接打钱吧!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物理学家是怎样理解生命的:读《生命是什么》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myji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