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夜行船. 萱草
初见几疑春韭,说忘忧、结成花纽。云来朝暮看千回,叶披离、半开檀口。
莺语些些青如豆,风催破、落人衫袖。画本描罢合相思,只余它、卷帘句秀。

————分割线————
萱草:(来自网络)
有关萱草的文字记载始见于《诗经·卫风·伯兮》:“焉得谖草,言树之背。愿言思伯,使我心痗。”这里提到的“谖草”即指萱草。明代传入欧洲,在欧美国家广泛种植。古代萱草,别名众多,有“宜男草”“忘忧草”“令草”“川草花”“疗愁”“丹棘”“萱萼”等多种称谓,民间又唤作“金针草”。
先秦时期书体繁多,语言文字存在很大的差异,一词多字的现象时常发生。“萱”早期字形亦作“谖”“藼”“蘐”,《毛诗正义》:“谖,萱草也。一名鹿葱,一名宜男,一名忘忧草。萱、谖字音同,观《释文》本作‘萱’,《说文》作‘藼’,又作‘蘸’,则为草名无疑。”《江文通集汇注》中有“萱草,忘忧草也”(卷四《悼室人十首》)之说。《太平御览》引《述异记》曰:“萱草一名紫萱,又呼为忘忧草。”
关于萱草忘忧的记载最早来自《博物志》中:“萱草,食之令人好欢乐,忘忧思,故曰忘忧草。”《诗札》中亦载:“自后人以谖草为萱草,遂起萱草忘忧之说。”萱草又名忘忧草,从上述典籍中可见,古人早已知道萱草具有忘忧的功效。实用疗效上,《本草纲目》记载萱草“苗花气味甘、性凉、无毒,具有治身体烦热、去湿气的药理功效,能使人心安神定,忘却暂时的烦恼与忧愁,其忘忧的意蕴也由此引申而来。
从《诗经》的时代开始,“忘忧”一直是萱草的主要意蕴之一。前已述及,《诗经·卫风·伯兮》出现思妇借谖草解忧的咏叹,此后,萱草便逐渐成为人们排解忧愁的一种精神寄托,常见于历代的诗赋中,被广泛运用于抒发夫妇远隔的愁苦、羁旅他方的乡思、友朋暌违的悬念、浮云蔽日的君国之忧等意境中。西汉时期,苏武出使匈奴,被扣留十九年之久,在与李陵的书信往来中有诗云:“亲人随风散,沥滴如流星。愿得萱草枝,以解饥渴情。”南北时王融诗云:“思君如萱草,一见乃忘忧。”唐代白居易有“杜康能散闷,萱草解忘忧”的佳句。萱草忘忧的说法,历代已相沿成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