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教书育人”?在《课改问答》中回答了这个问题:“教书育人”的正确表述应该是“育人教书”。育人永远是第一位的,这是教育良知、责任和道德对教育者的基本要求。孔子在《论语》中就明确提出,学生的首要任务是学会做人,“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那么,在今天的社会应该育什么样的人?我们一直以为教育很简单,但要真正做出高度的确很难。说教育简单,是因为我们只需要弄清楚四个基本概念即可,即什么是好学校,什么是好教师,什么是好课堂,什么是好学生,这四个“好”支撑着新的教育学,尤其是前面的三个“好”,支撑着最后的那个“好学生”。什么是好学生?我们认为:第一,身心健康;第二,敢于担当;第三,具有一定知识和能力,如学习力、思维力、合作力、实践力……教育必须满足和服务于社会结构的各种人员(未来公民)的组成。这就是国家在2016年提出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邓小平说“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
感悟:其实课改与不课改学校本质上是教育理念和教育评价不同导致的。对于不课改学校而言,教育的理念就是只看分数,而且只认专制的军事化管理方式,它们认为这种简单粗暴的方式最有效。在这种理念下,孩子们就好比钉子,教师就只能是一个锤子的角色;而课改学校其实也注重分数,只不过他们注重学生终身发展,倡导通过以学生为主体地位的理念来组织教学和管理,这无疑是教育的福音。但现实是,这种尝试是要付出时间、精力等代价的,短时期未必能立马见效,而领导者在其任期内必须得立马见效,否则他的改革就会被认为是失败。某种程度上讲,我们教育界的领导和中国男足一样:留给他们的时间不多了!
教书育人是个良心活,但因为有升学率的要求,现实中有的学校总是显得畏手畏脚,错过学校探索和发展的黄金时期。
友情链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