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观课议课要有教师立场
观课议课的三个基本立场,我选择教师立场。陈大伟老师说:“观课议课要有教师立场,从教师的工作和生活实际来看,教师观课时最关心的是自己能不能从课堂上学到东西,他们需要先对课堂教学有一个整体判断,然后从中选择有价值的东西进行学习。”
这也是我从教很多年之后最深的感受。很多一线教师最在乎的是去观课的时候,观的是谁的课,或者说观的是什么科目的课?尤其是在校内赛课的时候,大家都会有选择性地去听课。那些优秀教师在上课时,教室里一定是“高朋满座”,而某些教师在上课时,他们的教室里听课的教师实在是“少得可怜”。这样现象的存在都源于大家对课堂教学有一个整体判断,然后从中选择听不听某一节课,或者是听哪位老师的课。
观课议课要有教师立场,我从三个角度来理解教师立场。作为观课者,我们要有授课者的立场,我们没有批评的权利,只有帮助和引导的义务。进行观课议课,我们应该主要立足于帮助和引导,而不是批评和指责。
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观课议课要讲究工作的方式方法,观课者要拥有一种平和的心态,面对问题,就问题说问题,本着一份解决问题的心态来观课议课。而不能将自己置于“高位”,高高在上,以局外人的身份,或者是以“专家”的身份对授课者面面俱到的评足论道。其次,观课议课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对于个别授课者排外的情绪,观课者更应该适当地走进授课者,尤其能走进授课者的内心,发自肺腑地帮助授课者,经过观课者的点拨,让授课者有一种豁然开朗、幡然醒悟之感。还有就是,观课者通过谈话或问询的方式,真正地去了解授课者对部分环节设计的意图,从而理解授课者的教学实践行为以及他背后的底层逻辑思维。
观课议课要有教师立场,作为组织者,要从高远的意义为上课教师和观课教师做培训,要让大家明白,教学改进并非仅仅是一个认识问题,而更应该是行动问题。人是一根会思考的芦苇。不管是授课者,还是观课者,都要有行动的意识,都要有想改进课堂的行动。
鉴于此,我认为,一开始搞教研活动困难的情况下,组织者可以利用物质的丰厚奖励来促动此项教研工作,也可以通过专业的培训来开阔大家的视野,还可以通过与名校结对帮扶的活动,让教师们看到光,了解更多省级骨干教师之类成长的足迹,进而激励他们不排斥教研活动,甚至是为了物质奖励,为了出去培训,为了自己的课堂教学,而主动参与教研活动取得一点一滴的进步。
人都是有惰性的,一线教师更是如此。很多教师处于舒适区,他们不愿意有任何的改变。这样的现象很多很多,尤其是,当学校领导让教师们阅读学习的时候,他们总认为是给他们增加了一定的负担,不仅会有怨言,甚至是排斥读书等活动。
这样的现象发生,唯有人人都成为学习者和阅读者,尤其是学校的一把手——校长,成为了把阅读贯穿其中的引领者,半年就能看到效果。
观课议课要有教师立场,我认为,组织者一定要设身处地为教师着想,而不是通过强硬的手段或粗暴的手段来推动工作。有教师立场,还要想教师所想,敢于说教师所说,真正将教研活动落到实处,而不仅仅是为了教研而教研。需要从情感上取得教师们的认可,然后开展工作,可能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师认可了组织者的所思所想之后,一切都显得容易很多。教师们自然就能主动地、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来,一切问题再也不是问题,一切都变得迎刃而解。
在这样的情况下,学校可以想方设法请进来一些专家来为教师们答疑解惑,为教师们教授具体的方法等,相信,日积月累,教研方式的改变,必然会收获教育教学改良,好的教育自然扑面而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