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情,是系统式家庭养育的基础,也是培养一个自我负责的孩子的第一步,它不只是一个技术,也不只是一个说话的技巧,它是一个思维理念的革新。
这个思维理念中最核心的部分是——认可,这是共情的基础。
认可一个孩子的感受,就是把我们的立场放在孩子的立场上,然后去认可它在当下情境这样一个状态当中,他的感受是真实的,是有效的,是可以被我们接受的。
我们站在他的角度去理解他的内在感受和渴望,我们也许可以想一想,当我们还是一个孩子的时候,我们曾经有没有过这样的时刻,我们充满了好奇,充满了热情,我们去做一些尝试,但是一不小心把自己给弄伤了。
在那个时候作为孩子我们会希望自己得到怎样的认可,也许我们会希望得到这样的一句话,会说你是一个很有好奇心的很勇敢的很喜欢去探索的人。爸爸妈妈真的很欣赏你的这个部分,而且他是一个非常有价值非常有能量的部分。
同时当你在探索这个世界的时候,可能你会一不小心遇到问题,这个世界可能会以一种很不友好的方式回应于你,你可能会在那里磕磕碰碰,你会流血,你会受伤。
当一个孩子他接受到这样的一个信息的时候,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如果一个孩子他知道说我是很棒的,我的爸爸妈妈对我是完全的认可和支持的,同时他们向我指出了我这么棒,但是我遇到了一些挑战,这个世界当中在某些地方可能潜藏着一些会伤害我的危机。
如果他得到了这样的信息,即使父母不用继续给他做安全教育,他也会在头脑里开始思考说,我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去迎接这样的挑战呢?我可不可以去锻炼自己的能力,让我在探索世界的同时,又可以避免受到那些伤害。这就是我们在上一节课所讲的自我负责的开端。
我们要从原理从思路上去理解什么是认可,怎么样让孩子感受到他是被认可的。
我们说可以想象一下你自己就是那个孩子,因为我们每一个人都曾经有过童年,英语里边就有一句谚语说你要穿在我的鞋子里,意思就是你要设身处地的站在我的这个位置上去理解我当下的处境。
有时候我们去听一个孩子讲话,或者我们去看一个孩子在做什么,我们一边去接收孩子的处境,我们一边在从成人的角度对孩子做出一些评判,我们会觉得他哪里做的好,哪里做得不好,哪里是有问题的。我们会给它贴一些标签,他是一个胆小的孩子,它是一个鲁莽的孩子,他是一个不懂规矩的孩子。当我们这么做的时候,我们没有真的把自己的脚放到孩子的鞋里。
我们来假设一个关于孩子的情境,大家可以设身处地的体会,假设是你,你会是什么样的感受?
这个情境就是我第一天上幼儿园,老师让我们回答你现在的感觉是什么?
你是感到开心吗?还是感到害怕还是感到难过、或者生气?
好,然后我身边有同学说他感到很开心,可是我心里边是觉得很害怕的。
这是我第一天上幼儿园,我觉得很害怕。我跟老师说,我跟他不一样,他感到很开心,但是我感到很害怕。
如果这个老师他这样去回应,大家想一想是什么感觉?
这个老师说,你怎么会觉得害怕呢?你应该感到开心才对。
大家想一想,这个时候你心里边的想法是什么?你会不会在那一瞬间觉得:“天哪,我是不是一个有问题的人?我是不是不正常?我是不是在应该有这种感觉的时候,却有了那种感觉,代表着我是那个问题所在,代表了我是一个不能够被完全理解和接纳的状态。
如果这个老师他具有一个基本的认可的一个观念,他就不会说这句话,他不会对一个孩子说,你为什么不开心,你应该开心。
不会,他就会说我们有的小朋友是开心的,也有的小朋友是难过的,还有的小朋友是害怕的,这都很正常。因为我们可以在这样的一个情境当中会有不同的感受。
如果我作为一个孩子,我得到了这样的一个说法,那我就会放心多了,不管我的感受是什么,我顶多会觉得我跟别人之间我们是有差异的,但并不代表我跟他们相比,仿佛我就有问题,或者我就需要被排斥。
所以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例子,但这个例子里边就体现出了认可的基础,当我们去认可一个孩子的时候,我们就为我们的关系去铺垫了一些安全和信任。不管他是兴奋欢喜还是伤心和失望,每一次我们都可以站在他的立场上去认可他,等于就是在告诉他说你是一个正常的有价值的有力量的很好的,完全没有问题的一个人。
你在这样的一个处境下会产生这样的感受,是非常正常非常自然的一件事情。
龙应台先生写过一本书叫《亲爱的安德烈》,他写过有一段他和儿子安德烈的一个对话,那个时候安德烈18岁失恋了,然后在学校跟老师还相处得不愉快,他就给妈妈写信说自己现在的状态很糟糕,遇到了很多困难。
那么他写完之后他又改口说,其实也不是很严重的事情,他就用一种调侃的语气说:“我这样倾诉会不会让你觉得好像是好莱坞的巨星在抱怨这个钱太多太有名,所以生活的很惨。”
就说他的情绪到后来他都觉得有一点过了,所以他想往回收。
那龙应台是怎么回应的?
她说:“我们心里的痛苦不会因为世界上有更大或者更多值得的那些痛苦而变得微不足道,他可能对别人是微不足道的,但是对我们自己每一次痛苦都是绝对的真实的,很大的很痛。”
所以你看这是一个非常棒的回应,我相信龙应台在那个时候它没有站在自己的鞋子里,她是完完全全跟孩子站在一起的。她在心里完完全全的认可说,孩子在那样的一个处境里面有那样的一些感受,有那样的痛苦和抱怨,是非常可以被理解的一件事情。
所以认可的意思就是你的感受很独特,同时他又是正常的反应,他没有错。
我们设想一下,假如另一个妈妈,她对象安德烈这样的孩子,他的回应是说:“真的没有什么好难过的。如果你还为这些事情难过太长的时间,那你真的太幼稚了,你已经18岁了,你不该再为这样的事情反复纠结了,你应该长大了,你应该是一个大人了。”
我们想一想,当儿子接收到这样的回应的时候,他会是什么心情?
他应该会觉得更加的难过和不被理解。所以我们自己作为一个孩子,在成长的经验当中,我们可能会想到当我们的感受不被认可的时候,当对方用一种高高在上或者事不关己的语气去评点我们的感受的时候,我们有的时候会觉得很慌乱,会觉得我可能是一个有错的人,我不应该有这样的感受,进而我们甚至可能会形成一些模式,比如说,我们也许会不去相信自己的感受,或者当我们有一些感觉的时候,我们先要试探着拿出来跟别人确认,好像确认说它是对的,它是大多数人都会有的,好像我们才能够允许它在我们身上存在。
包括在刚才的例子里边,安德烈他自己在倾诉完之后,他后边加上去那段话,他就很像是对自己的一个负面感受的否认,他想着说我赶紧把这些不太好的或者有一点矫情的这些东西给抹掉,我是不是就变成了一个更好的状态?
有时候家长稍不注意,就会对孩子做同样的事情。我们当然也不否认,当父母去帮着一个孩子把他的一些感受给消灭掉的时候,其实父母是为了孩子好。
他们希望孩子能够快快乐乐的,不要有那些不开心,假如真的有不开心的情绪,可不可以尽快的把它消化掉?可是当我们传递出这样一个立场的时候,我们想象一下对方他要的是什么?
我们来看下边这个场景:
“我不想喝,他,他太烫了。”
“怎么会烫,我都快喝完了,一点也不烫,快把它喝掉。”
大家听出来了吗?这里边其实有对孩子的拒绝和贬低,虽然他是出于善意,但是贬低是包含在善意当中的,好像是说我希望你变得正常一点。
因为如果你是一个正常人,你就可以不用有那些负面的感受了。或者假如我真的认可你的话,我如果认可你现在的状态,就好像我就必须要接受,说我的孩子他就会带着这样的一个负面的感受,他没有办法。
可是当我们去评价一个孩子,去告诉他说,你要变得正常一点的时候,我们相当于是让孩子一个人呆在所谓不正常或者有问题的位置上,他们会很困惑,他们会怀疑自己存在的价值。
就像这节课一开始讲的,他会说是不是我这个人就是错的。我是奇怪的不好的有问题的人。
那么我们把这个理念讲完之后怎么做呢?
在这节课当中我们不会教给大家任何方法,如果要说有一个方法的话,这个方法叫做反思。
我们来看一个例子,孩子打游戏,这个时候我们的通常的做法,习惯的套路就是批评教育指责,把它说成是一个有问题的、屡教不改的一个人。
那么我们这样一个反应几乎已经是我们的一个习惯了。
所以如果你现在觉察到你在生活当中也有类似的习惯的时候,我们来做一点反思。
反思就是我们先把我们习惯的这些动作放一放,先放开什么?
放开我们的立场,好好地走到孩子的立场里,进入到他的鞋子当中去理解他究竟遇到了什么。
如果他喜欢打游戏,这个游戏是什么?
这个游戏带给了他一些什么样的好的感受?同时它在生活当中可能会遇到一些什么样的困难挑战?他是不是在有一些地方没有办法去处理的一些感受,也许会用打游戏这样的方式来应对?
我们站在他的立场上去看一看,这并不代表着说你就不再是一个好的家长,你接下来就只能支持他打游戏,我们不用去想后来那么远的事情,我们不用去把它上升到一个最危险或者是最极端的一个,可能我们仅仅是停留在现在,我们停下自己习惯的立场,我们去理解这个孩子他现在所经历的一切。
我们再举一个例子,早恋,我们一听这个早恋,我们就知道,他绝不是对孩子的认可,因为我们已经预先设定了一个所谓正常的应该谈恋爱的年龄,好像你在正常的年龄之后,你做这个事情,你才是一个可以被我们承认的人。可是现在你比这个年龄更早的时候,你就已经产生了对异性的好感,你就已经想要一段亲密关系。你不正常,对不对?
这种情况下,我们的举动其实是指责羞辱去批判和改变她现在的状态。
我们看一看13岁这个年龄段,结合它的生长环境,他的生理和心理的特点,他对异性有好感,有没有可能是正常的合理的一种感受,这是我们需要去反思的。
我知道很多时候我们不假思索地就会说不正常,不合理,但是我们停下来,停止我们的一些习惯化的想法,然后我们好好想一想,在我们跟他一样大的时候,或者如果我们放到她现在的位置上这样的一个环境当中,我们真的就不能理解,为什么她现在会有这样的想法?感受和行为吗?
我们想一想,这一层思维观念的一个破除,会是我们接下来能够去共情的一个核心,就是我们能不能够接受说孩子现在的所有的这些感受,哪怕它看起来是不理智的,不成熟的,或者不符合一个标准规范的,但它却是一个正常的孩子,在这样的一个处境下很正常的一种反应。
当你听到这里的时候,你心里边忍不住会嘀咕,你会说,我们就让他沉迷游戏,我们就让他去早恋吗?如果他再过分一点,如果他偷东西怎么办?如果他撒谎骗人怎么办?如果他跟别的小朋友打架怎么办?我们都要去允许吗?
这里就是我们后边会讲到的。
我们去认可一个孩子的感受,我们站在他的立场上看问题,并不代表着它的所有的行为,我们都要去支持,我们需要去做出区分。但是跟我们很多人的认识不一样的是,有时候恰好是他的感受被认可了,他的行为才更有可能被改变。
反过来讲,如果我们站在对立的立场上,如果我们只是通过指责批判试图去改变他的行为的时候,我们会发现也许反而让他更愿意去维护他原来的行为,因为对他来讲,维护那个行为就代表着维护它自己。
好,讲到这里,我们差不多就把这节课的主要的内容讲完了。它是我们的共情训练营,其实也是我们整个系统式家庭养育训练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它的背后是一个贯穿始终的思想。我们不认为孩子是错的,我们要站在他的立场上设身处地的去理解他,也让他可以去理解和接受自己。
好,我们最后回顾一下这节课的内容:认可所带来的立场的转换,是共情当中最核心的基础。
在我们习惯性的反应里边,在我们想要去用批判或者是评价的方式来改变一个孩子的时候,反思我们停下来,停止过去的习惯,然后去思考。我可不可以站在她的立场上去理解他现在所拥有的和作出的这一系列的反应?当你这么做的时候,你会有很多的困惑,你不知道要怎么去表达,你不知道要怎么进一步的约束她的行为,你也不知道这样做对一个父母来讲是不是真的就是对的。但是没关系,你至少知道一点,对一个孩子来说,他如果感受到自己是被认可的,他如果感受到自己是一个有力量有价值的人,他一定会愿意为自己做更多,这就是被认可的力量。认可的背后不是情绪,而是关系。
关系是我们在养育过程当中时刻都存在,却很少被我们认真对待的东西,但他也恰恰是我们心里最底层也最有利的一个东西,所以让我们先从思维习惯开始,走出第一步:认可你的孩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