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太多的年轻人,不愿吃剩饭剩菜,理由是,吃了对健康不利。把剩饭剩菜吃下去的,往往是其长辈。每每看到这个场面,我都不免唏嘘不已。
我是经历过大饥荒的,切切实实体会到了吃了上顿没下顿的感觉。限于网络监管,这里暂且搁置一旁,以后再叙。过了大饥荒,虽然情况有所缓解,但是受饥挨饿仍是家常便饭,有时候,我这个父母亲的大儿子,还要给弟弟妹妹做表率,带头多喝稀饭,带头少吃饸饼子之类的硬食。
家里越是经常断粮,越是来客人。印象深刻的是,我们最不反感二姨的到来,最讨厌跟父亲同一个祖父母的大伯来我们家。大伯,在我们这里称大爷。
二姨家离我们家三公里左右,每次来,都只吃中午一顿饭,并且,都是跟我们一起吃,从不按母亲的安排,等她和母亲吃完之后我们再吃。她每次吃菜之前,都给我们夹比较多的菜,而她自己,却只夹起一点点,咀嚼老大会才咽下去。吃饭时,也是多稀少干,有时候还故意推说早饭吃得晚,省下干粮分给我们吃。
而我大爷的做法则跟我二姨完全相反。每次大爷来,都要喝酒,并且,中午晚上都要喝。喝酒时间长,就要多吃菜。即便家里吃了上顿没下顿,只要大爷来,母亲便会找亲邻借钱,至少要做四个菜。我们看见饭桌上香味诱人的菜,特别是自制糖色红烧肥猪肉,口水泉涌,眼神极其贪婪,在心底祈求父亲和大爷,剩下一点给我们过过肉瘾,剩下一点点给我们过过肉瘾吧。可是每次都被他们吃光,我们连汤也舔不到。
那时候的家规是,只要家里来人,必须等客人吃完以后,母亲和孩子们才能开饭。为了能吃到剩菜,我们兄弟几个,每隔十几分钟,便会找理由去看他们吃菜的进度,每次巡视回来,都会失望地通报情况。当我们眼看着自己最爱吃的菜,快要看到盘底时,便会怨气冲天,同时,巴望他们快点吃好饭。然而很遗憾,他们还在有滋有味地,不紧不慢说话,旁若无人喝酒。快到上学时间了,我们只得背起书包,饿着肚子去学校,临走时还不忘再看一眼盘子里已经快被吃完的菜。尽管我们生闷气、说怨言,但都不敢让母亲知道。因为母亲说过,父亲很小的时候,就失去了父母亲,是被大爷一家养大的,即使滴水之恩也要涌泉相报,更何况大恩大德呢?吃你几顿饭,跟救你一条命相比,九牛一毛也算不上啊!可是,当时的我们,哪里管那么多呢?我们只祈求大爷尽量少来,来后尽量少吃菜,多留一点点给我们解解馋。
对招待客人剩饭剩菜的奢求,加上吃了上顿没下顿的常态化煎熬,培养和锻造了我们对剩饭剩菜的珍惜心态。从小到大,我都一直在做光盘行动的参与者。当我成为一个领导干部时,更是如此。别人爱面子,我不爱面子。我每到一个地方任职,都这样说,一个单位几十人,一个系统几千人,一个乡镇几万人,一个县百万人,能吃到我们在吃的酒席的,有多少呢?起初,尽管我这样说,他们也抹不开面子,我就亲手带走剩饭剩菜剩酒,或者交给单位食堂,或者交给门口保安,或者交给值班人员,或者分成若干份,我自己也带回家一份,加热以后和家人一起把它吃完,绝不忍心浪费掉。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随着时间推移,同事们有样学样,不浪费剩饭剩菜,逐渐形成风气和习惯。
随着改革开放成果的持续显现,生活质量逐年提高。但是我们仍然应该居安思危,防患于未然。古人说,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这句话能够穿越时空流传至今,绝对不是空穴来风。自觉养成和保持良好的节约习惯,总是没错的。否则,不敬畏食物,食物也不会敬畏我们。到了那个时候,悔之晚矣,即便再虔诚的忏悔,也将毫无意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