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马湖书系
1.傅丹灵 曹勇军:中美写作教学对话十五讲
本书是在《语文学习》杂志专栏文章“中美写作教学对话”基础上的汇编修改而成。主要围绕三个方面展开:一是中美写作教学的传统、现状和趋势,二是中美写作教材、计划和评价,三是美国写作教学的新趋势、新探索和新思维,以及给我们的启示和借鉴。本书立足当前中学写作教学不足的现状,溯本求源,以写作教学的问题意识为出发点展开,在对比中西方的写作教学实践中,探讨真实有效的写作教学。中国的写作教学传统“委婉”,追求辞藻的雕琢,讲求文章的“才气”,突出文章的“美感”;而美国的写作教学传统却是“直接”“简洁”,寻求最终的解决之道,更突出现实性。两种不同的写作教学,同中有异,异中有同,在相互探讨中,有对写作教学理论的渗透,也有对真问题的挖掘,为寻求一种回归真实的写作。对话始终立足并指向我们的写作教学实践,对国内的中学写作教学的改革和建设或有所启发和借鉴。
中美写作教学对话十五讲2.成龙:语文科观课评教体系初探
本书思考并回答了这样一个带有哲学意味的问题:科学的语文科观课评教如何可能?本书努力运用哲学思维思考语文观课评教的各个问题。 本书特别强调学理的价值,深入探讨了语文观课评教的基本理论、基本原则、基本方法等内容,对语文观课评教理论的梳理、建构以及体系等进行了详细的架构。该书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建设起课堂、教师、阅读教学课、写作教学课、口语交际教学课、复习课六个观课评教的体系,涵盖了语文学科观课评教的各个方面。在各个体系中,结合具体的教学案例,运用所确立的理论依据进行针对性的分析,在观课评教具体方法上发挥“举一反三”的作用。
语文科观课评教体系初探3.詹丹:阅读教学与文本解读
本书是《语文教学与文本解读》的续集。詹丹老师围绕中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经典篇目重新解读,抽丝剥茧,鞭辟入里,为读者理解和语文教师教学这些文本提供了新的视角。这构成本书上编和中编的内容。下编则是《红楼梦》与整本书阅读,詹老师是研究《红楼梦》的专家,针对当前语文界倡导的整本书阅读状况,以解读《红楼梦》为例,为阅读整部经典著作的教学提供参考。
阅读教学与文本解读4.曹刚:课文可以这样读
《课文可以这样读》一书提供了六十余篇文本解读的案例,介绍了初中阅读教学中文本解读的一些方法。该书所谈的“文本”主要指初中学生阅读的“课文”,所谈的“文本解读”主要是指对于文本之意义的理解及语言形式的把握。介绍这些方法旨在探讨如何依托这种文本解读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语言感知力、语言表现力,以及与之相关的学习策略和习惯。这些来自于课堂实践的文本解读内容必能给广大一线的初中语文教师带来启发和帮助。
课文可以这样读5.禇树荣:语文教学对话录
这是一本语文教师专业成长不可多得的好书,书中活跃着一群勤于思考、勇于实践的语文人。作为执教者,他们有的是全国知名的优秀教师,有些是默默无闻的一线教师,奉献了一个个卓具个性的课例,或是苦心孤诣的产物,或是集思广益的结晶,蕴藏着鲜活的“真相”和“规律”。 执教者和评课者在这里创设了对话与合作、交流与分享的场景,一个个具体的场景形成了“对话的课堂”。对话意味着存在,有意义的对话,证明着存在的价值。期待更多的对话者参与其中,质疑、考辨、审问、批判,这样,课堂对话将是一场开放而蔓延的狂欢。
语文教学对话录6.陈军:《论语》教育思想今绎
上海市北中学校长陈军30年从事语文教学,30年研读《论语》,他把《论语》研究和自己的教学实践互相融合,互相对照,开拓了一条从教育学的角度读《论语》的新路,因此在古今中外众多的《论语》研究成果中独树一帜。本书的研究首先立足文本,把数千年前的孔子与学生的问答还原成鲜活的教学对话,循波探源,寻绎中国教育精神的源头所在,同时又立足现代教育学,把当下课堂与《论语》对话作比较、印证,从而连接古今,发掘出了中国教育传统精神的当下意义。全书共十二章,如“人生”“诗性”“时习”“学友”“批判”“师境”,构成了一个完整而自洽的《论语》教育思想体系性解读。
《论语》教育思想今绎7.何伟渔:语言小品
何伟渔教授从事现代汉语教学和研究工作近六十年,他十分关注社会各类语言现象,先后发表了长论短评300余篇,见于《语文学习》《语文建设》《咬文嚼字》等杂志。本书收录的大部分文章通过对不同时代流行语的分析,形象地展示了生活百态和社会变迁;他还特别关注语言文字的教学规律,不少篇章回答和解决了语文教学的实际问题。何伟渔教授的这些文章简明缜密,层层深入,严丝合缝,充满了生活气息和学术理趣。
语言小品8.詹丹:《语文教学与文本解读》
本书聚焦中学语文必修教材、选修教材和中小学生课外读物中的经典篇目,力图揭示体现于文本的种种对话,丰富了语文教师自身对文本的积极理解。帮助教师解读文本,需要有深厚的理论学养和丰富的实践积累,需要具体文本具体分析,需要尊重每个文本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詹老师的文本解读做到了以上要求,时而切中肯綮,让人恍然大悟;时而曲径通幽,让人豁然开朗。让一线语文教师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染和启发,得到提升和改进。
语文教学与文本解读9.沈建军:微型写作课程实践研究
本书在写作课课型的研究上有明显的突破,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写作课,而是从言语技能训练、写作心理学、课程论三个维度切入写作课的内涵,以全程助写为指导思想,总结出微型写作课的六大基本课型,具有填补空白的意义。
微型写作课程实践研究10.《语文学习》编辑部:课文作者谈课文
本书精选了语文教学品牌杂志《语文学习》“课文作者”专栏的文章。由入选全国各版本中学语文教材的课文作者,对所选课文进行多角度多层面的介绍,或偏重于文章的创作背景,或偏重于文章艺术特点的赏析,或偏重于文章内容的解读。这些文章,为广大一线中学语文教师的备课、上课提供了最直接最有效的帮助,是广大中学一线语文教师案头的必备书籍。
课文作者谈课文11.魏本亚 尹训才: 十位名师教《老王》
本书精选国内知名的十位语文名师同上经典课文《老王》的案例,并请高校学者进行点评,以“解剖麻雀”的方式,探讨课文的教学艺术。
十位名师教《老王》12.陆精康:考信录
本书针对中学语文教材文言文篇目的重点难点,或解释疏证,或提出新见,考证严密,新意迭出,内容几乎覆盖了当前各版本的所有篇目,为教学一线提供了难得的备课资料。
考信录国际母语教育经典译丛
1.书名:《文学想象:文学理解与教学》
作者:朱迪思·朗格 #译者:樊亚琪
文学会促进两种思维方式,这远远超越了对文本和文体的理解。文学学习促进学生的文学思维,有助于提升他们在高风险测试中的成绩,也为他们应对21世纪做准备。本书在作者15年实验研究基础上写成,详实地记载了从小学到高中的课堂实例,可有效指导语言文学课堂教学。文学是一门学科,与数学、科学同等重要。它不仅有需要学习的内容,也有内在的推理方式。它涉及一种思考与解决问题的方式,既有利于文学理解,又有利于学术学习与日常生活。文学推理既是创造性的,也是想象性的。谁能预料,在今天看来不可思议的想法不会变成明天的现实呢?
文学想象:文学理解与教学2.书名:《课堂中的文化素养工具:批判探究教学5—12年级》
作者:理查德·比奇等#译者:朱莉莹
本书创造性地描述了教师如何帮助学生使用各学科中的读写工具来学习。这些工具包括:叙事、提问、口语诗、戏剧、写作、数字交流、图象、视频等,这些可以促进学生的批判性探索。书中例举大量真实的课堂场景和故事,重在为学生建构课程而不是把课程强加给他们。通过给予学生特权,作者推翻了现行的课程理念,转而致力于解决那些打破常规的问题。这样建构起来的课程是批判的,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和运用文化素养以改变世界。
课堂中的文化素养工具3.书名:《想象知识:在各学科内培养语言能力》
作者:朱迪思·朗格 #译者:刘婷婷
本书研究学生如何获得知识,在英语、数学、科学和其他社会学科中如何形成学术性思维的过程。本书观点建立于广泛的实验研究之上,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概念化的知识发展(而非信息收集)框架,探索了学生在特定领域内素养的形成方式。我们必须重新思考人们在学术领域如何获取知识、如何掌握学科语言能力,教育研究与教育理论中长期有一种把具体学科内容视为教学主体工作的观点,然而大量的研究表明,学习的核心不仅在于学科内容,而且在于思考内容的方法。
想象知识:在各学科内培养语言能力4.书名:《阅读项目的管理与监督》
作者:雪莱·B.维普纳 等 #译者:刘正伟等
该书已经四次出版,是美国阅读教学领域的畅销书。书中提供了从学龄前到12年级的有效阅读管理计划。第四版特别根据《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政策,对内容进行更新。此外,此书提供一些指导方针,诸如读写计划的制定者如何改进计划,如何选定阅读材料及如何进行教师评估。
阅读项目的管理与监督魅力经典丛书
1.孙绍振:《经典小说解读》
本书是孙绍振教授专门针对古今中外的经典小说作品进行的文本细读的又一部专著。在解读小说的选择上集中于各版本中学语文教材中经典小说,解读质量比同类作品更成熟,更贴近中学语文教学。既是语文教师提高文学修养的良师益友,同时能提高中学语文教师的文本解读能力,进而提升语文教学能力。
经典小说解读2.孙绍振:月迷津渡(修订版)
在本书中,孙先生针对近百篇经典诗词做微观分析,理论基础扎实,文本分析细致。本书将《美国“新批评”细读批判》作为“自序之一”收入,不仅阐明了作者的经典细读理论体系,更为读者在理论上廓清了新批评派的历史贡献和局限。同时,为了弥补个案分析在理论建构上的不足,本书特编撰“古典诗歌宏观解读发微”一章,为建构中国式微观解读诗学提供了学理基础。
月迷津渡(修订版)3.孙绍振:名作细读(修订版)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作品解读,无效的自我愚弄比比皆是。肤浅的对话、豪华的多媒体包装充斥课堂。最令人悲观的是,权威的理论与生动丰富的阅读经验长期为敌。原因在于:首先,权威理论未及与中国阅读经验结合,尚待完善;盲目迷信,生搬硬套,窒息了阅读的灵性。第二,在方法上,习惯于从表面到表面的滑行,在作品与现实的统一中团团转,缺乏揭示矛盾进入分析层次的自觉,这在根本上背离了“分析”的初衷。目前任务的迫切性在于把文化哲学的分析方法转化为“还原”“比较”这样可操作的方法,从而把阅读的鲜活的体悟上升到理性的层次。
名作细读(修订版)4.刘俐俐:小说艺术十二章
本书主体部分是南开大学文学院刘俐俐教授根据她给本科生开设的“文学作品的文本分析”课编写的一部讲稿。本书前半部分为基本理论,分别从文学经典概说、小说的存在方式、文本分析的性质和意义、小说文本分析的基本原则与基本方法等方面予以说明和介绍。后半部分依据经典叙事学的故事层和话语层两分法的思路,介绍具体分析方法。
小说艺术十二章语文名师成长书系
1.于漪:岁月如歌(印刷本)
语文教育家于漪老师一直辛勤耕耘在教育园地,在语文教育、学校管理、教育改革和社会活动等多个领域做出了卓越贡献,产生了重大影响。她的从教经历、心路历程、经验成就和思想成果成为我国基础教育领域的宝贵财富。2000年年初,应上海教育出版社之约,于漪老师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一气呵成写了13万字左右的回忆录《岁月如歌》,着重回顾了求学和从教生涯,总结了自己不断学习、深入思考、勇于实践的岁月人生,既有一个普通教育工作者的教育心得,更有一位在逆境中成长、不断奋斗的教育家的教育思考。
岁月如歌2.王伟娟:静水流深
这是一本“语文教育知行录”,是上海语文特级教师王伟娟对自己30多年语文教育生涯的解读。“教育需要静心,因为它是人的工程,是缓慢而优雅的工程。教育的源头活水在课堂中,在学生中,在教学教研的整个过程中。一个从事语文教育的人的生命底色和人生情怀应包含一个“雅”字,并可从字里行间流淌出个中韵味。30多年的教学之路长长亦短短,情到深处,言辞尽显苍白。”“静水流深”四个字浓缩了一位语文教师的教学心得,掩卷沉思,流淌出的是教师对教育的拳拳深情。
静水流深3.于漪:岁月如歌(手稿珍藏本)
《岁月如歌》在印刷本的基础上推出了全新的手稿珍藏本。书中记录了于漪老师求学、教书、做校长、提携后辈、回报社会的心路历程。漫漫岁月,有欢笑也有泪水,有播种也有收获,于漪老师将其演绎成了一首动人的歌。透过有骨有格的字迹、诚挚流畅的文气,我们看到了于漪老师对语文教育事业的满腔热忱,看到了她深厚的语文学养和扎实的语文基本功,看到了她对学生真挚无私的爱和人格魅力。这是一代名师的风采,一位教育家的情怀。
岁月如歌(手稿珍藏本)4.朱永新:教育的奇迹
本书以青少年的成功教育为中心,从家长、老师和学校三个方面阐述了成功教育的要旨和方式。书中四部分共收录十八个真实的故事,细细读来,每个故事都让人刻骨铭心,让人深深震撼。全书提供给读者的都是成功教育的典范,从著名的美国盲女作家海伦·凯勒到中国的女神童周婷婷,无一不是成功教育下的产生的奇迹,让我们充分感受到教育的伟大力量。
教育的奇迹语文教育新论丛书
1.王尚文:语感论
《语感论》初版于1995年,修订于2000年,修订后的《语感论》对语感的概念作了重新定义,大部分内容也都作了调整,并增写了语感与言语环境、语感与言语形式等章节。语感,即对语言文字的一种直觉感知能力,也可称其为言语的敏度。“语感论”三个字精练地将本书所要阐述的内容进行了概括。作者根据自己二十几年在中等学校教书的经历,结合所教的语文教材,对我们熟知的语句进行了细致的解读。从作者的解读中,我们感受到了他对于语言文字的敏锐感以及对语言文字的深入洞察力。
语感论2.叶黎明:写作教学内容新论
本书作者一直专注于中小学写作教学领域的研究,在本书中她回到课堂教学现场,以“课堂”作为研判写作教学事实与问题的立足点,为纷繁芜杂的写作教学问题提供一种解释框架,并把写作教学内容作为检视、反思、考量写作教学实践的靶向。
写作教学内容新论3.陈隆升:语文课堂“学情视角”重构
本书独辟蹊径,从学情角度重新审视语文课堂,研究语文教学。在研究方法上,注重实证研究,为语文教育研究提供了方法上的启示。这部著作,为我们开展学情分析提供了宝贵的思路,在“学情视角”重构中具有填补空白的意义。学情分析,不仅需要教师的经验积累,更需要一套完整的评估方法体系,这是语文教学研究专业化的必然要求,也是当下一线语文课堂急需的理论指导。
语文课堂“学情视角”重构4.王尚文:走进语文教学之门
本书在充分论证语文课程复合性和语文教学活动对话性的基础上,界定了汉语素养和文学素养的不同内涵,较为系统深入地探讨了汉语教学与文学教学不同的教学理解。作者认为:语文作为一门课程名称,应是汉语教育和文学教育的复合,语文课程同时担负着语言文字的理解与运用和文学作品的理解与欣赏这两项任务。汉语教学“所求主要是受教之人学会用笔表情达意。”即“语言文字”并不是口头语和书面语等量其观,而是以书面语言为主,兼顾口头语言。只有掌握了书面语的理解和运用,才能说这个人掌握了这一种语言。而文学是一种使人变好的努力,我们应当努力加强文学教育,以文学来开拓学生的视野,陶冶他们的感情,美化他们的心灵,振奋他们的精神。
走进语文教学之门5.邓彤:微型化写作教学研究
邓彤在《微型化写作教学研究》一书中构建了一种微型化写作范式,这一范式改变了过去写作教学追求建构宏大体系的取向,不再基于写作学科逻辑确立教学目标,而是基于学生的写作学习需求来确定目标,并依据具体目标开发相应的写作教学内容,设置有效的学习支架,在较短的时间内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作者从写作的情境化特征、非线性特征以及问题解决特征分析了建构微型化写作教学的必要性,并从学习理论和课程教学理论等方面为微型化写作教学的建构寻求理论支持。在此基础上阐释了微型化写作教学的基本特征:以写作学习者为中心,以学生运用写作知识、形成写作能力为根本目的。本书具有现实针对性,富有理论探讨价值和实践应用价值,可以厘清长期存在于写作教学领域的模糊观念,为写作教学开辟了一条可操作的有效路径。
微型化写作教学研究语文特级教师全集——《于漪全集》
《于漪全集》是基础教育领域首部特级教师全集,收录了语文教育家于漪老师自1951年参加教育工作至今的论文、论著、序跋、书信等,共8卷21册。涉及于漪老师在基础教育领域所做出的诸多贡献,有办学理念、语文教育教学、学生德育工作、青年教师培养、语文教师专业成长等,全方位立体化地展现了于老师的学术造诣、教育思想、教学成效和成长历程。《于漪全集》的编辑和出版,对于中国基础教育和文化出版事业具有重要意义。深入研究于漪教育思想及其发展轨迹,有助于梳理改革开放40年来基础教育的发展历程,从而鉴往知来,明确方向;有助于准确把握基础教育和语文教育的内在规律,从而深化内涵,指导实践;有助于提振中国本土教育的自信心,从而坚定立场,创建既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又有丰富的时代内涵的中国本土教育学。
《于漪全集》平装本 《于漪全集》精装本注:本书目中的所有图书均可在亚马逊、当当网、京东网、上海教育出版社天猫旗舰店、新知识教育书店微店购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