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是衡量人才知识与素质的标准之一。
语文是学好其他学科的基础和获得知识的必需技能。语文学习重在熏陶渐染,贵在日积月累,尤其内初班的语文学习。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每次考试结束之后,查阅分析了学生的试卷后,总是发现,学生在阅读部分得分率很低,更有甚者,基本得分率为零。阅读部分不论课内和课外,学生也丝毫没有得分上的优势和差异。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时常感到束手无策,明明知道问题在哪儿?可总是不能对症下药!
当我发现学生的这个问题后,在每次进行文本学习时,我就想挖掘一点小知识点,从小的切入点进入文本的学习。
第一,关于文本阅读,我从两个方面去落实
步骤一:教授文本前
教授文本前,我们每位老师都会要求学生去预习,我也不例外,在起始年级时,引导学生养成预习的习惯,以至于培养一种自学能力。做好预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初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勾画出生词,通过查字典解决生词,在书上标注读音,如遇多音字,利用工具书查阅理解不同读音的含义并组词。
(2)再读课文,标记自然段,划分段落
(3)三读课文,勾画喜欢的句段,并做旁批
(4)作者简介、背景介绍
(5)概括文章大意(起始年级这条有困难,教师作指导,给予给他们最直接的方法指导,让学生觉得有实操性,并且要长期坚持下去)
(6)能流利的熟读课文
(7)学会质疑,学会思考
第二,课堂教授文本时
阅读能力对于学生至关重要,在阅读上需要花费很多时间,在课堂授课时培养学生阅读的能力,引导学生理解文本,解读文本,潜移默化渗透,慢慢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在课堂上多读,以小组为单位,个人自由读,小组互相读,小组全班展示。初步开始时,重点培养学生对文本每个段落大意进行概括,掌握概括大意的方法(什么人做了什么事,概括事件的六要素)让学生突破这一心理障碍,学会轻而易举进行概括,逐一进行方法指导,不断提高对文本的理解能力。
第二,关于写作能力的提升
写作作为学生的难题,我们首先让学生能有话可说,理解素材,在生活中善于观察,理解生活经验,这样才能有话可说。具体可以这样操作:
(1)精读课文中让学生积累词句,学会根据语境来解词,让学生学会在文章中理解好词好句,在有共鸣处写下批注。为学生阅读理解和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2)将写作融入日常教学中,仿写优秀篇目中的句段(一周至少两次,根据文章灵活安排)例如,在朱德的《回忆我的母亲》这篇文章学习后,学生能模仿段落,写自己母亲平凡的一生。在学习茨维格的《列夫·托尔斯泰》后,首先,学生通过学习文段中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树立起一个平凡而伟大的人物形象,托尔斯泰并没有自己独特的面相,他拥有一张俄围普通大众的脸,因为他与全体俄国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第二,文章中有多处使用夸张和比喻的修辞手法,这些手法对于学生写人物传记、写常写的记叙文有很大帮助,在课堂上给学生充足时间,写身边的同学,能看到一些惊喜,孩子的潜能真是无限的,抓住灵感,适时进行创作,孩子的写作在不断提高。
渐渐地我发现其实阅读和写作可以其实可以并手抓,在阅读上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找到典型文章进行分类学生并适时练习,其实阅读与写作其实也并矛盾,他们应该是相辅相成的,我们面对一些棘手问题,应该把问题分解成诸多的小问题,一个一个去突破,我们会发现,其实很多问题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难解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