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一两阵儿蝉的叫声从远处传来,那是一种疲惫又执拗的嘶鸣。听到它们的叫声,就能想象到楼下工地上,那一群在艳阳下被暑热熏得有些迷惘却又无可奈何的脸。
文字写到这儿的时候,我能意识到自己心里的一抹压抑和凝重——是一种无能为力,又饱含悲悯的力量。这种力量常常使我在自顾不暇的同时,又平添几分莫名的忧伤。我很赞同一位老师讲的一段话,其中有一段是这么说的,容易悲悯他人的人,骨子里是善良的,同时又是心思细腻敏感,又有着比较强的共情力。我承认这种能力,是写文字的人孤独之外另一项必备的特质;但同时,它的另一种功能却是负面的,即很容易被外部环境笼罩的气氛感染。好不容易平静下来的心绪,常常没来由地像被拖进泥沼一样,一次又一次因被触动而变得消极。于是,淡淡的忧伤会像雾一样,笼罩在心头。
天性使然,改变不易,为这事儿自己也挺苦恼的。当共情成为习惯,很容易变成黛玉儿式的伤春悲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当一个人为了外物被情绪所裹挟时,我们已经失去了一份独立的、使自己快乐的能力。我们把自己的善意投射到外部时,却不能付诸行动把自己的善意落到实处,即使胸怀中有爱也是徒劳,反而平添烦恼。当一个人的爱,没有付出行动或者不能付诸行动时,这种慈悲和同情本身就失去了意义。
除去个人的主观意愿,很多时候我们对外部的环境和人、事、物、都会有一种无能为力的感觉。暂且不论空间上隔着遥远的距离、八杆子都打不着的生命体,就连对我们身边的亲友也常常会感觉到无力。父母生病时,有多少儿女 虽然积极治疗,但在承受痛苦这一块儿,只能留下一声声心疼的叹息;当孩子学习态度不端正,玩手机玩游戏,疯狂地吃垃圾食品,我们改变不了现状时的无语;当朋友遇到生活中的难题,我们眼睁睁看着,却不能从根本上改变现状时的挫败……
人的力量总是有限的,对于许多没有能力改变的,最好的选择是平常心对待。能助,就助一臂之力,未能助,也不必在心里惦记这事儿。每个人都有人前自己生活的不易,同时,在我们看不见的那一面,他们的生活中也一定会有我们无法想象的自在和惬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