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1.乱发脾气
一个妈妈问:
工作忙,生活压力大,整个人处于一种很焦虑的状态,经常对2个孩子发火。
事后非常后悔,觉得自己对不起2个孩子,觉得自己不是一个好妈妈。
但下次还是控制不了自己,怎么办?
很多父母的坏情绪,来自于自身生活的压力,比如工作上不顺心,下班回家堵车,在超市和人发生争执……,回家之后,就把满怨气发泄在孩子身上。
总的来讲,不管是对小孩、还是对他人:
1、学会换位思考,很重要!
2、不要太以自我为中心,也很重要!
之前看湖南卫视的亲子节目《放学后》时,对一个场景记忆很深。
孩子发脾气了,妈妈没说什么,直接离开了屋子,让孩子一个人在屋里哭闹。
过了差不多 5 分钟,孩子的情绪稳定下来了,妈妈再来温柔地跟孩子说。
这时候,孩子也更能听进去妈妈的话,也承认自己之前发脾气不对,母子两人最后达成了共识。
这样的做法,就非常值得我们参考。
尝试做一些努力,你会发现,其实控制情绪,真的没有想象中那么困难。
2.讲道理,不停讲道理
讲 100 遍道理,都不如让孩子自己承担一次后果来得更加有效。
《后会无期》中有一句台词当时广为流传:
听过了很多道理,却依旧过不好这一生。
给小孩子讲大道理,尤其是12岁以前的孩子,只能事倍功半,适得其反。
所有的道理都是抽象的,都是对具体事情的一个概括、升华和总结。
这是大人的思维方式,而孩子对真实世界的兴趣更大,从真实故事中学到的东西也更多。
一个父亲,跟孩子约定好为孩子读书3218天不间断,他就排除一切困难,一天不落地做到了。
很多人听到第一反应:天呐,这也太难了,我坚持一周都不行。
而这位父亲并没有什么特殊之处,就是一个普通的图书管理员。
无论面对生活和工作的不顺心,还是与妻子的争吵,都没能阻止他每天为女儿读书。
后来,女儿这样回忆这段经历:
“那位为我大声朗读这些书籍的男人,以及这个男人展现出的投入和热爱,是永远闪耀在我的内心深处的。”
这位孩子会永远记得什么叫坚持。
3.随时随地自我感动
忘了在哪里看过一句很扎心的话:你以为你对孩子掏心掏肺,其实只不过是自我陶醉。
尽管这些父母为子女付出很多,但有的孩子却不“买账”,甚至会发生亲子冲突?这让家长不解,甚至不禁叹气问道:我到底做错了什么?
其实父母和孩子之间没有什么仇也没什么怨,可能只是沟通方式不对,父母认为很对的事情,在孩子那里变得不能接受。
电视剧《小欢喜》里,宋倩就是很典型的自我感动式父母。
她为了孩子的高三操碎了心:
「我起早贪黑地给你买菜做饭,照顾你的起居,我容易吗?我压力不大吗?」
「我就是你的老妈子是吧!天还没亮,我就爬起来给你蒸燕窝,我自己都没舍得喝一口,你呢?你妈什么都不对,对吧!」
类似的话还有:
「我辛辛苦苦养你十八年,你知道感恩吗?知道体谅我吗?」
「一把屎一把尿把你养大,怎么就养出了你这个白眼狼?」
父母说这话,无非就是为了强调自己多么辛苦,付出了这么多,还换不来孩子的理解和感恩。
用这样强行「卖惨」的方式,是换不来孩子的感动的。
你越这样,孩子越疏远你,他们会觉得父母对自己的好,都是有条件的、要求回报的。
有人说,中国式父母最大的悲哀是倾其所有的付出,却养不出一个感恩的孩子。
过度的付出,并没有帮助孩子自我的发展,反而妨碍了孩子心理的成长。
其实不妨放下焦虑,抛弃一些成见,试着和孩子平等对话,多倾听孩子的心声。
卢梭在《爱弥儿》中曾写道:
“世上最没用的三种教育方法就是:讲道理,发脾气,刻意感动。”
教育孩子的过程,也是家长不断努力提升自我的过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