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摆渡人》读书感悟
文/丹老师
故事梗概
《摆渡人》的作者是英国人克莱儿·麦克福尔,她的作品往往在出其不意的情节架构中饱含感人至深的真情,贯穿着人生思索和人性独白。这是一本心灵治愈系小说,故事情节较简单,但是非常励志。读来让人不觉陷入深思。
小说主要讲述:15岁的单亲女孩迪伦,因与母亲无话可说,又常受到同学的捉弄,唯一谈得来的好友也因为转学离开了,所以她决定离开去看望久未谋面的父亲。路上突发交通事故,等她拼命爬出火车残骸之后,却惊恐地发现,自己好像是唯一的幸存者,而眼前,竟是一片荒原。此时,迪伦看到不远处的山坡上有一个男孩的身影。男孩将她带离了事故现场。但是,迪伦很快意识到,男孩并不是偶然出现的路人,他似乎是特意在此等候。
命运,从他们相遇的那刻开始,发生了无法预料的转变。它是一个小女孩的心灵成长史。因为爱的贵乏,她的心是一片无尽的荒原;穿越之后,因为爱的丰盛,她蜕变成一个勇敢坚强的摆渡人,将自己的爱人引领回家,脱离无形的控制。有爱的阳光,一切都会好的。
一、谁的人生不曾一片荒原
崔斯坦告诉迪伦:不要埋怨荒原的艰难前行,因为那是她的意识幻化出来的。是啊,年仅十五岁的迪伦,在她的人生当中何止一片荒原,单亲影响给她带来致命的创伤。谁又曾真正走进过她的内心。正是因为她极度匮乏情感支撑,她义无反顾地踏上了困难重重的荒原之路。故事的结尾,迪伦的妈妈(琼)对她的心疼与爱意或许也是在差一点失去孩子才喷涌而出吧。还好,一切还来得及。读到最后时真的为迪伦感到高兴,不仅是崔斯坦的陪伴,更源于家庭氛围的爱意浓浓。
对美好结局的感悟,是因为经历的过程太艰难。迪伦踏上荒原时,她的害怕、恐惧、不知所措,在一段一段的细节描写中似乎置身其中,感她之感,或许这就是小说的魅力所在。而人一旦有了目标,即便千锤百炼,即便恐怖至极,依然会战胜困难,百炼成钢,抵达彼岸。
二、自我的超越何尝不是最高境地
这本书的名字是《摆渡人》,摆渡人作为一种隐喻,是那个能够让人蜕变,重塑心灵,到达美好彼岸的人。小说中崔斯坦是迪伦的摆渡人,帮她克服重重困难,躲避魔鬼和恶魔的抓捕,到达“家”。但最后迪伦却变成了崔斯坦找回自我,回归人类的摆渡人,让他回到了人类世界,继续相互陪伴。
我更愿意相信荒原中的崔斯坦是迪伦想象出来的,亦或者说是她自己在内心构建的。她的骨子里就是拥有那股韧劲儿,当她无法控制环境给她带来的创伤时,她决定去寻找许久未曾谋面的父亲,这是一种果断;当她遇到重大事故,拼命爬出火车残骸时,这是一种坚毅;当她无法测量抵达安全小屋的距离时一直走一直走,这是一种刚强……
或许所有的人在遇到极端情况时,都会被激发起全部能量拯救自己,特别是在无比绝望时有了牵绊,也可以说是一种信念。电影《万里归途》中的外交官宗大伟或许就是撤侨行动最后125人的摆渡人,宗大伟的心中有一个信念——带着125人安全回家!虽然抵达的目的地并非绝对安全,但那是当前形势最佳的路线,必须也只能勇往直前。这125人也有一个信念——回家!无论回家的路途怎样艰险、不易,一直坚持着,朝着“回家”的目标一刻不停歇。
人人都在超越自我,只为抵达希望的彼岸。
三、大千世界谁是谁的摆渡人
其实摆渡人和被摆渡人的关系是相互的,崔斯坦因为迪伦的不同而产生心境的变化,迪伦因为崔斯坦学会了克服困难,同时他们回向的摆渡让他们学会了爱。第一次穿越荒原崔斯坦是迪伦克服困难的勇气来源,第二次重生穿越荒原迪伦是崔斯坦的勇气来源。
不禁让我想到物理学原理: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是彼此汲取力量的过程,人生所有的经历,都会对自己产生正向或负面的影响,顿悟人生时,就会明白自己坚持的是什么,为什么如此执着。
回想成长经历,一帆风顺的时刻极少。迪伦的两次荒原之旅,让我懂得保有一颗赤子之心是多么的重要。不论生活给了你什么样的打击都不要忘记自己的理想和目标,怀揣最初的赤子之心,在生活的道路上前行。一路上遇到的人或事、读过的书,何尝不是我的“摆渡人”。为我指引方向、为我加油打气。
小说中迪伦和崔斯坦也是我某一阶段的“摆渡人”,让我透析自己,对身边的一切事物敞开最宽阔的怀抱,因为我感受到了爱的力量,爱是一种能力,永远不要放弃爱人的能力。爱可以战胜一切的不可能,也可以让人找到自我,重获新生。
迪伦的荒原并不荒芜,我的也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