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趣是指个人对研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项活动积极的心理倾向性。是在社会生活实践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兴趣作为一种意识倾向和内心要求,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在人们需要的基础上,由于对某种事物的了解和反复接触后产生的;不是靠外界强制力量形成的,而是出于个人的强烈愿望建立和发展起来的。----百度百科
一、兴趣强度∶你兴趣的海拔有多高?
我们大家都知道,兴趣是有指向性的。今天我们来看看兴趣的另外一个属性,叫兴趣的强度。
不知道你有没有见过那种3D版的地图?除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以外,它的地形地貌是凹凸出来的。
你的兴趣就有点儿像这样子,除了有某个方向以外,在某些地方,海拔也各自不同。
比如说读书这件事,大家都喜欢读书,有人一年读两三本书,但像樊登老师这种就活活把读书干成了一门事业--每年读52本书,还能卖钱。
你看,你的读书的兴趣和樊登老师的兴趣强度,是不是完全不一样呢?
那么兴趣的强度怎么区分呢?按照强度来说,兴趣可以分成4个不同的阶段∶
第一阶段是爱好。在这个阶段,事情有没有结果无所谓,我能够享受过程就好。
你看这典型是一个"爱好者"的心态。听着歌,岁月静好,无比的舒服。
第二个阶段是乐趣。在这个阶段,兴趣有了一种主动发展的苗头,你开始回去主动搜索关于这件事的更多的东西--你可以理解为,你从"爱好者"变成了"发烧友"。
比如说,有人喜欢听歌听音乐,但是是一个"木耳",就是木头耳朵。但是发烧友就会告诉你各种品牌、动圈、高音甜、中音准、低音稳的细节。而且他们会乐此不疲的持续做这件事情,这个时候爱好就升级为了乐趣。但你注意,在这个阶段,这个人依然是被动地去接受价值的。
有的人则能把兴趣的强度再往上拔一拔,就是在兴趣领域里提高能力,创造价值,变成真正的"职业选手"。
兴趣有了能力的加持,就变成了职业兴趣。
职业兴趣一开始的时候常常是以斜杠、副业的方式出现,当时机成熟,会慢慢会变成职业。
而兴趣的最高层次,第四层次,是席卷人生的志趣。
在你身边你会发现,有些人,他的工作、生活、交友、旅游,都围绕同一个领域,这个人是完全"痴迷"进去了。这个时候,兴趣就变成了裹挟人生的"志趣",经久不息地流淌在这个人的生命里。古今中外的高手,大抵都是达到志趣境界的人。
比如说远的,我们听过像阿基米德说"等我证完这道算式题你再杀我";像牛顿沉思被苹果砸中。近的,其实我觉得工匠精神本身就是一种志趣的体现。
你看,人人都有爱好,但是兴趣的强度到底有多强,却是各自都不同。
根据统计,40%的人有点爱好;25%的人是发烧友;10%的人有能力把兴趣变职业,到第三层级;而只有不到5%可能还会更少的人,幸运地把兴趣变成了自己终生经久不息的一种志向。
二、兴趣管理的3个原则
到这里会有人长叹一口气说"啊~原来我是那40%啊。也不算太差,工作不是我的兴趣还挺自然的"。
是的,能够把兴趣变成工作的,真的是一件挺厉害的事。下面我们讲讲关于兴趣管理的3个重要的原则。
第一个原则,就是一定要区分欲望和兴趣。
刚刚说兴趣海拔分布的时候,是不是有人算出来了少算了20%呢?凑到一起是80%啊。
对的,因为还有20%的人,他们没有活在兴趣里,他们其实是活在欲望中。
什么叫欲望、什么叫兴趣呢?听上去都很像对吧?都是"我很爽"。但欲望和兴趣的最大区别是,欲望是"自消退"的,而兴趣是"自强化"的。
比如说,一个人口渴,你给他喝水,他会越来越不想喝。因为他的口渴的欲望在消退。但如果一个人喜欢看电影,他会自动自发的看完一部电影,然后他会去二刷;然后可能会看一系列这样的电影;最后可能会看一个类型的片子,然后写出独特观点的影评。
你看,他的兴趣,是自强化、越看越有的。
很多人说喜欢看美剧,但是看着看着觉得没意思了,就去看电影;看着看着也觉得没兴趣。其实他喜欢的不是电影,他喜欢的是刺激。这仅仅是一种欲望。
再比如说,有人每天早起听课,碎片时间看书,每年坚持看100本书。但是你问他你这个过程中快乐吗?他说不知道。还想继续吗?他说,我要为自己喜欢的事咬牙坚持啊!你看,他在过程中并不快乐,这个过程其实只是焦虑,也并不是兴趣。这依然是欲望。
其实新鲜感也是一种常见的欲望。很多人经常跳槽,换了很多领域,但是在能力上、资源上都没什么积累。本质来说,他只是一次一次地喜欢进入一个行业的新鲜感罢了。被欲望推动的人,做什么都不会长久。所以,兴趣管理的第一条原则,叫做区分欲望和兴趣。
兴趣管理的第二条原则,就是经常有人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是你知道吗?兴趣这个好老师并不一定是好老板,教了你很多东西的兴趣并不一定会给你发钱。
因为兴趣要发展成职业,除了你真的很感兴趣,还需要两个必要条件∶
第一,你在兴趣点上,积累了足够多的能力
今天世界上大部分的职业,其实都可以通过1-3年的认真学习,逐渐培养能力,一直到被市场认可。或者获得市场通行的证书,甚至是大学的系统学习。
在职硕士、MBA就是典型帮人们重新进入一项新的职业的。但是对于一些门槛比较高的,比如钢琴家、舞蹈家…你在十五、六岁的时候才决定当一个钢琴家,可能已经完全没戏了。
有能力只是第一个要求,第二就是需要找到能够变现的闭环。
即使你有能力,但如果没有市场需求,也一样没有用。才华横溢的郭德纲能把相声讲得非常的大红大紫,除了他自己那么多年的坚持,更重要的是现在经济条件好了,人们有能力去买200元一张的票去听相声。有了这样一个基础,郭德纲的相声才会变成真正的职业。
在北京宋庄有一个画家村,里面生活着五千多名来自全国各地的画家。有的人很有钱,一幅画能卖一两千万;但更多的都是那种一两百块钱就卖幅画的画家。但他们依然会住在这个地方。
同样道理,你在很多大城市可以看到这样一种专业人士聚集的群落。比如说在洛杉矶好莱坞旅游的时候,你就会看到很多电影明星般的帅哥美女在做服务生、出租车司机、酒吧侍应。这些人离开这个地方都会有更好的事情做,但他们留在这里是因为这些地方有机会让他们的演员梦变成可能。
你看,你需要具备这样的能力,同时你还需要具备这样的变现闭环。不得不说,以上两点同时具备,是件很幸运的事。
因为你要能遇到自己的兴趣,要有机会好好学习,还要在恰当的年代遇到能让你生存的工作——所以能够把兴趣变成职业的人,我觉得应该好好感恩一下,不管上帝耶稣、真主安拉,还是你自己。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并没有能够把兴趣变成职业,可能他就错过了一两个这样的机会。
第三个建议,就是把兴趣整合到职业和生活里去。
既然有这么多人很难把兴趣直接当成职业,那么如何处理这个部分呢?看看下面这个兴趣能力的四象限。
喜欢-无能∶如果一个人很喜欢但能力不足,可以定为爱好。
喜欢-有能∶既喜欢又有能力,则是职业。
无爱-无能∶如果一个人既没有爱好,也没有能力的话,那么就是他的盲区。
无爱-有能∶而很多人在做无爱却有能力的事,我只能称之为谋生。
总结:首先我们谈到兴趣的另外一个维度∶兴趣的强度。其次我们谈到了如何把一个兴趣从一开始的爱好、到乐趣、到职业兴趣、到志趣的一步步的兴趣养成方案。
最后,希望你成为一个既成功、又有趣的人。
网友评论